田曉虹



“食草男子”現象的背后,除了經濟不振帶來的某些后果外,更離不開社會制度、社會文化承載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生態環境。
最近出訪日本,一種現象引起筆者的注意。那就是“食草男子”(そうしょくだんし)一詞的風行。無論是各大報刊的專欄文章還是新上架的熱門讀物,無論是電視臺的談話類節目還是生活題材的連續劇,都以相當高的頻率涉及這一新名詞,討論這一新話題。
據日本一家民調機構不久前實施的一項對400名30-40歲未婚男女的抽樣調查顯示,有74%的男性承認自己屬于或傾向于“食草男子”。有70%的女性表示自己身邊有“食草男子”。
何謂”食草男子”?
兩年前,作家深澤真紀在小說《平成男子圖鑒》中首次用“食草”兩字形容當今日本年輕男性的狀態。此后,森岡正博、牛窪惠、菅野文原等多名作家相繼發表作品深化這一題材,由此逐漸引發社會對“食草男子”現象的廣泛關注。
綜合對“食草男子”的種種定義,大致可概括為:年齡在20-40歲的未婚男性,且大多已踏上社會參加工作,也包括部分在校大學生或碩博士生。這些成年男性一般經濟條件不錯,工作學習能力上乘,外貌長相無甚大礙。他們抑或生活在父母身邊,享受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抑或單獨居住,擁有單身貴族的自由和愜意。
“食草男子”通常衣著考究、生活精致,與異性交往時溫文爾雅。他們大多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不耽誤工作、學習之余,將大量的時間、精力、財力投入諸如音樂、美術、體育、運動、交友、旅游等精神享受和個人消費中,以此獲得人生樂趣和自我價值實現。
他們最大的特征是對異性沒有主動、強烈的追求欲望,更不屑談婚論嫁。在他們身上幾乎找不到“君子好逑”的躍躍欲試,單身中青年的隱隱焦慮,成家過日子的緊迫感。他們一般并不忌諱與異性交往,有感覺就在一起相處,包括雙方自愿的性生活乃至同居。這種交往更多的是女方主動,他們則不溫不火,毫無進攻性。要是生活中沒有女朋友相隨相伴,這些男人也照樣活得快樂、坦然,不失時尚。
溫和、安然的處世態度,被動、淡漠的婚戀心理,與傳統日本男性自信、獨斷、主動、積極的陽剛之氣形成鮮明反差,令周遭的人們看不懂、恨不起。于是便給這類在數量上已具規模的男人貼上“食草男子”的標簽,以凸顯與“食肉男性”不同的另類特征。
從“大男人”到“窮男人”
在經濟衰退的背景下,日本國民的生活水平持續下降,2006年戶均年收入為566.8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3.3萬元),比10年前下降了13.8%。就業難、失業率高以及新進公司職員待遇低等現象,嚴重困擾著日本年輕人。
他們完全不能像自己的父輩那樣,在終身雇傭和年功序列的就業體制下,手捧“鐵飯碗”設計未來生活的藍圖,謀劃結婚、買房、生子的人生三部曲?!澳芰χ髁x”的雇傭體制正在取代戰后雇傭模式,臨時工、合同工、計時工、派遣社員已成年輕人的主要就業形式,被辭退和頻繁跳槽也已是新一代日本人的就業常態。
職業的不穩定和收入的低下,使年輕人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結婚和組建家庭。被挫傷的自信心影響著年輕男性的自我認知,從“大男人”蛻變為“窮男人”的心理感受令他們沮喪,干脆選擇相對安定且沒有壓力的獨身生活何不是一種逃逸。這是“食草男子”增多的現實原因。
“食肉女性”VS“食草男性”
事實上“食草男子”現象的背后,除了經濟不振帶來的某些后果外,更離不開社會制度、社會文化承載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生態環境。男性的問題往往與女性有關,伴隨著代際的更替,日本年輕女性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她們不愿意、也不可能結婚后即從職場退回家庭相夫教子。
越來越多的女性認識到,要獲得平等的家庭地位和人格獨立,持有一份職業是最重要的保障。她們力爭婚后與丈夫共同就業、共同承擔家務和育兒,這使婚后繼續工作的女性大幅增加。由此導致長期主導日本家庭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夫妻角色分工模式趨于瓦解。
然而,自幼在“男權中心”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男青年,要適應夫妻共同就業、共同承擔家務和育兒的家庭角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競爭激烈和工作時間長的職業壓力自不待言,當男人不再被尊崇為家庭的“主人”,不再可以當甩手丈夫,不再能肆意發揮“食肉男子”的主宰性時,他們的家庭角色適應危機則不可避免。
在男女兩性的社會及家庭角色地位發生變動與調整的過程中,首先面臨挑戰的無疑是長期受到“男權中心”的社會制度、企業制度和性別文化保護的男性。
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男性患上了“恐婚癥”,或者干脆對結婚成家逃而避之。與此相映,近10余年來,日本相繼出現了晚婚、不婚的女性增多,由妻子提出的中老年離婚率上升,以及在戀愛婚姻方面頗具主動性和控制力的所謂“食肉女子”增加等諸多女性的反叛行為。從社會發展的宏觀視角看,這是對因襲的家庭中、企業里、社會上男女不平等狀況的抵制和“清算”,是日本從“男權中心”社會走向“男女共同參與”社會所須償付的“社會成本”。包括“食草男子”不斷涌現在內的一系列社會代價,完全符合日本社會的兩性關系從封建落后走向文明進步的進化邏輯。
盡管路漫漫且迂回曲折,盡管男女兩性都在承受角色蛻變的“陣痛”,但不可否認這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日本在向男女權利平等社會的接近。
男性激素在異變?
最新生殖科學研究表明,由于環境污染、氣候變化、使用化肥、濫用藥品及食品添加劑等因素,近50年來,男性的精子數量減少一半,精子的質量也在下降。這一生理變化,是否會影響男性激素的異變,從而導致所謂“陽剛之氣”的減弱乃至消遁呢?因為我們發現,男性的“陰柔化”傾向不僅僅是一國一地的特殊現象,在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都存在程度不同、形式不一的表現。如中國城市一方面在贊揚溫和纖細、體貼顧家的“新好男人”,另一方面尋找“純爺兒們”的呼聲也不絕于耳。其本質都是針對現實中的男性氣質變化,只是作出的反應不同而已。目前除了從社會的性別角色平等程度,以及戰爭減少、生產方式轉變、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等外部生存環境方面辨析男性氣質、性情的變化之外,恐怕不能忽視生命科學研究所提供的人體內部某些機能的變化。這將幫助我們更為科學實證地、綜合地認識今天的男性、今天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