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國醫大師裘沛然先生的弟子、上海市名中醫王慶其指出,張悟本根本不是中醫,中醫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我們應該加倍珍惜它,不能把什么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按到中醫的頭上,更不要總拿中醫說事兒。
每當一種養生謬論被掀開遮羞布,中醫總是不免被誤傷,因為各種養生謬論,都要把中醫大旗抗在肩上,為的是博取信任、借彼東風。中醫有幾千年歷史,誕生于民眾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積累,所以,中醫發展過程中有著魚龍混雜的漫長階段,這給種種奇技怪方提供了廣闊天地。張悟本也不例外,無非自稱中醫,獨創“偏方”。
科學缺少之處,迷信就盛行。在各種所謂中醫養生概念鋪天蓋地的時候,更需要專業人士廓清真偽。
養生與中醫是什么關系?怎樣的食療才算科學?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名中醫王慶其,對如今的養生亂象,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王慶其教授鉆研《黃帝內經》及中醫內科臨床數十年,師從國醫大師裘沛然先生20多年。
《新民周刊》:你怎么看張悟本的這些所謂“養生方法”?
王慶其:在中醫看來,綠豆有兩個作用,一個是消暑,一個是解毒。過去在沒有西藥的時候,綠豆、甘草是用來解毒的。中醫一般認為,綠豆不宜與藥同服。任何食療都只是輔助方法,不能過頭。食療也有適應癥,也有劑量的問題。如果一個食療方子或者一種藥什么都能治,那它往往就什么都治不了。
我沒有在中醫藥文獻中看到關于用茄子和苦瓜可以治百病的記載,張悟本說茄子吸油,大概是他從炒菜里得到的靈感,以為茄子比較吸油就能用在高血脂患者身上,這完全是想當然,沒有科學依據,我從來沒有看到中醫書上有這樣的說法。高血脂、肥胖的患者,吃得素一點是有好處的,這個老百姓都應該知道。
至于奶制品,也是因人而異,都有度的問題。比如缺鈣的人,喝點牛奶是好的,只要他沒有牛奶過敏癥。腸胃菌群紊亂的人、經常胃腸不舒服,喝點酸奶也有好處。但胃酸過多、胃寒的人吃了就不舒服。我非常推崇一句話是清代醫家葉天士所說的“胃喜為補”,上海話叫“樂胃”。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對食物、藥物的順應性也不同。
《新民周刊》:食療的定義是什么?食療在中醫學中占有什么樣的位置?
王慶其:我理解的食療,包括用食物作為輔助治療的方法,和用藥物做成食品作為輔助治療的方法。
從中醫起源來說,食療和醫學起源是同步的,就是我們常說的“藥食同源,醫養同理”?!肚Ы鸱健酚涊d,“為醫者,當需先洞曉醫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在沒有找到特殊的藥物之前,人們就用食物來進行治療。俗話說“七分治三分養”,這個“養”里面就包含了食療。現在在一些偏僻、貧窮的地方,現代醫學覆蓋不到的地方,對一些小病還是有人用食物來解決疾病問題。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也不能夸大食療的功效。我認為對待食療有三個原則:一是食療可以輔助藥物治療,二是食療不可以取代藥物治療,三是藥食同治相得益彰。
《新民周刊》:你怎么看待民間“偏方”“單方”?
王慶其:在漢代以前,中醫方劑學形成之前,中醫都是偏方和單方,這些治療方法在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以后,才成為正式的方劑。我們應該科學、客觀地看待民間偏方、單方。首先,偏方、單方是廣大民眾與疾病作斗爭中自發形成的治療經驗和方法,但不能過分夸大它的作用。
《新民周刊》:因為常有張悟本這樣的人出現,大家都會有一個印象,感覺中醫界比較亂。怎么看這個問題?
王慶其:首先,張悟本根本不是中醫,他的所作所為與中醫學無關。張悟本僅僅讀了個函授,沒有取得醫師資格證書,怎么可以自稱中醫呢?中醫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我們應該加倍珍惜它,不能把什么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按到中醫的頭上,更不要總拿中醫說事兒。
出現這樣的現象,有一些教訓是必須要總結的。比如,一些學校亂辦班,像張悟本讀了個函授,可能只是幾個月,頂多學到一些中醫的皮毛,就拉大旗作虎皮,敗壞中醫的名聲,這是十分可憎的。還有就是,中醫界應該自尊、自重、自強。我反對社會上個別中醫的“江湖腔”。喜歡說過頭的話,這樣會讓患者不信任你。《新民周刊》: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人自稱“中醫”、“中醫大師”、“老中醫”等等,怎樣才能辨別哪些人是真正的中醫,哪些是江湖郎中?
王慶其:建國以來,中醫管理逐漸正規起來?,F在,我們的中醫師,都要求正規專業院校畢業。進入醫療機構的醫生,必須要有執業資格證書等專業的資格認證,然后從住院醫生開始一級一級干起。對中醫的管理規范,與西醫是一樣的。
“大師”、“名醫”不可以濫用,我們國家對“國醫大師”的認定,到現在為止只有一次。2009年,30位中醫師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國醫大師”的稱號。要成為“國醫大師”,有很多嚴苛的條件,比如從事臨床工作55年以上,對中醫事業有突出的貢獻,理論造詣深厚,有很大學術影響,臨床經驗豐富,在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培養大批接班人、形成學術梯隊等等。我的老師、剛剛去世的裘沛然先生,也是在這次評選中獲得“國醫大師”榮譽的?!吧虾J忻嗅t”是經過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衛生局、上海市中醫藥學會聯合評定的,共有70余人獲得。
《新民周刊》:張悟本這一類江湖術士自古就有,但是,在我們宣稱教育水平、生活條件都已經大幅度提高的今天,為什么這些謬論,還有市場?
王慶其:這里面恐怕有很多原因。第一,我們大眾的衛生健康知識還是非常欠缺的,容易被誤導。第二,民眾的理性思維能力還顯得很薄弱,社會上常常有一種“跟風”現象,缺少獨立思考,聽到一個人有“專家”“大師”的頭銜,就盲目地相信。
另外,媒體沒有承擔嚴格把關的責任,有些媒體為了收視率、經濟效益,不顧起碼的常理常識,蒙蔽觀眾。我曾經在一份很權威的報紙上看到一則廣告,一家診所號稱治療尿毒癥,療效達到97%。如果治療尿毒癥的療效能到97%,是可以拿諾貝爾獎的,怎么可能是真的?作為一份權威的報紙,為了廣告費,就可以登這樣的廣告嗎?
現在,出版養生類的書籍,完全沒有門檻,造成各種沒有依據的“偽養生”觀念流傳,出版界應該大力地整頓養生書籍市場。我認為,出版健康、養生類的書籍,應建立專家評審制度,讓既有專業知識,又有社會責任感的專家來把關,不要讓謬論流傳,禍害廣大群眾。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專業人士沒有做好科普的工作,給這些以牟利為目的的外行鉆了空子。寫科普文章、辦科普講座,應該是由具備一定學術造詣的專業人員來承擔,必須體現科學性、趣味性、通俗性,這個工作特別需要專家來做。但現在很多專業人士因為沒有時間,或者不屑于做科普,就把這塊市場讓給了那些不學無術的人。我前段時間看到一個電視節目,一位非專業人士在講《本草綱目》,我感到十分驚詫,我真佩服這種人的膽量和勇氣,其效果可想而知。我反對把中醫神秘化,但是也不能把中醫知識庸俗化、娛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