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從本質上講,鳩山辭職,是21世紀日本力圖擺脫美國秩序、選擇自己道路的一次重大挫折。
上周,日本政局劇烈震蕩。6月2日上午,鳩山由紀夫首相及民主黨干事長小澤一郎同時宣布辭職。6月4日下午,日本眾參兩院投票,選出第94屆總理大臣菅直人。據此間報道,仙谷由人已被內定為官方長官、枝野幸男被內定為民主黨干事長。此外野田佳彥、蓮舫分別被內定為財務大臣與行政刷新大臣。其他主要閣僚如外相、防衛相等基本維持鳩山內閣人事。國家戰略相起用荒井聰。8日,新內閣正式成立。
新內閣面臨一系列重大政治外交日程。首先在國內,必須審議通過郵政法案。此次國會預計6月16日閉會,但因該法案尚未充分審議,故國會可能延期兩周。以此推算,參院選舉可能在7月25日舉行。6月25、26、27三天,8國峰會及20國首腦會議在加拿大舉行。這將是菅首相第一次在世界舞臺亮相。
更迭首相產生效果
6月2日,鳩山含淚發表辭職演說。他說:“原本我想和大家合作改變日本的歷史。我始終抱有這樣的信念——用民主政治取代官僚政治而努力到現在。”但遺憾的是,歷史卻沒有給鳩山由紀夫充分的時間實踐這些競選綱領。
鳩山在其辭職演說中說,他的“失德”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沖繩普天間美軍基地遷出問題,另一是政治資金法問題。最近幾個月來,因這兩個問題,民主黨支持率降至19.1%。按照法律規定,7月日本即將舉行參院改選。參院半數席位即121席將改選,如果鳩山繼續執政,該黨可能遭受慘重失敗。在輿論壓力及黨內國會議員強烈要求下,鳩山及小澤不得不同時辭職。
民調表明,兩人同時辭職,對民主黨是一個福音。6月4日晚共同社實施的緊急民調表明,57%的人對民主黨新代表菅直人表示“期待”。此外,民主黨的支持率也由5月底的15.6%上升到36.1%。這表明,這場緊急人事交替已產生效果,日本民眾對民主黨信任有所恢復。
據此間電視臺報道,這次更換首相,街頭百姓的反映較好。很多人對菅直人有好感。新首相菅直人與此前眾多世襲政治家不同,是一個出身于普通工薪族家庭的“平民宰相”。他喜歡下圍棋、日本象棋,也喜歡搓麻將,此外日常生活中,喜歡吃烤魚、面條、泡菜,常到家里附近的平民居酒屋喝酒,與鳩山由紀夫以5星級飯店餐廳當自家飯廳形成鮮明對照。
日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曾批評菅直人“極左”,其實,菅直人屬于較溫和的左派。他讀大學的1969年,正是學生運動高潮。那時,“全學聯”(全日本學生自治會總聯合)是當時學生運動先鋒,代表當時學生運動的最左翼。對于這個組織,菅直人一直保持距離,他選擇的是一條中間道路。自學生時代,菅直人即投身市民運動,推動高速增長時期城市居民住房、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
菅直人夫人伸子,今年64歲,大菅直人一歲。他們有兩個孩子,長子現擔任一個NPO(非盈利團體)代表理事,這個團體的主要目的是促進降低法定政治家投票及當選年齡的運動。他們的次子是獸醫。
1980年,菅直人首席當選眾議員。據說,當選后他發誓,一定要成為日本國總理大臣。30年后的今天,他終于如愿。但是,菅直人能否給沉滯的日本經濟政治帶來新鮮的活力呢?
菅直人面臨重大考驗
6月4日早上,在民主黨兩院總會上,菅直人在規定的10鐘講演開始時,打開一張紙介紹說,這是當天早上鳩山由紀夫交給他的。他面向全體民主黨議員逐條讀了這張紙條。原來,紙條是鳩山對菅直人的政治囑托,其中寫道,日本應履行在鳩山任內向世界保證的削減溫暖化氣體的國際約定,應繼續推進普天間美軍基地問題的解決,同時處理好日美、日中、日韓三國關系,實現東亞共同體。這些都是鳩山政權中未竟的事業,也是關系到日本未來前途的重大關系。
去年9月民主黨政權誕生后,有些政策獲得民眾支持。例如該黨組成“清算”小組,大刀闊斧地削減預算的官僚團體,省下大量經費。這些措施,均在一定程度獲得民眾支持。同時民主黨政府編制了一個龐大的傾向民生的財政預算,其中包括兒童養育津貼、高中免費教育等內容。這些措施贏得弱勢群體的支持。
但另一方面,民主黨的政策,仍缺乏一個促進經濟整體發展的戰略。鳩山任內,其實施的一些政策對策均缺乏力度。這已經普遍引起日本國民的焦慮不安。
對日本來說,如何刺激經濟活力,加強社會福利刻不容緩。日本經濟停滯已近20年,同時老齡化進展迅速、人口出現負增長,財政赤字日益擴大。現在日本政府預算中有將近一半是依靠發行國債,寅吃卯糧。整個經濟、社會,均面臨轉型的重大挑戰。
迄今為止,對于經濟戰略,菅直人一直懷有大政府的設想。他提出通過增稅擴大醫療、社會保險,并通過這種刺激,促進經濟增長。對此不少人持有異議,而經濟界則十分擔憂。但現實是,不論日本的在野黨還是執政黨,都已意識到,如果不增稅,是無法應對未來日本社會面臨的重大變化。目前日本的消費稅是5%,也許不久的將來,該比率將提高到10%。但是,假如民主黨制定提高消費稅法案,將可能讓該黨失去眾多選民支持。
日本面臨重大抉擇
也許有人會問:日本為何如此頻繁地更換首相?
日前,此間一些報道主要從兩個角度分析。第一個角度可稱為“政治文化因素說”。這個理論認為,盡管日本戰后建立了民主制度,但在政治運行過程中,傳統的政治文化因素仍然對現實政治運行過程產生重要影響。
例如,日本政治中一個重要現象是政治家的“世襲現象”。政治家中,不論自民黨還是民主黨,“太子黨”現象十分普遍。這些太子黨父業子承,接任父親的地盤,年紀輕輕就當上國會議員,其中很多人并未經過大風大浪的鍛煉,也缺乏面對復雜政治的經驗。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人沒有堅強的意志。他們依靠家族政治人脈以及豐厚資金,在政界迅速上升,一旦遇到挫折,便會立即放棄。
后一種觀點認為是“制度因素說”。這種觀點認為,日本現存政治制度設計有問題。例如日本現在實行議會內閣制,首相來自議會多數黨,首相直接對議會負責。在這種制度下,首相沒有總統制國家那樣的權力。首相常受到來自黨內的壓力。因此,有人提出“首相公選論”。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即持有這種觀點。
但筆者以為,此次鳩山由紀夫失敗,有其特殊原因。從本質上講,鳩山辭職,是21世紀日本力圖擺脫美國秩序、選擇自己道路的一次重大挫折。1945年至今,日本一直沒有擺脫美國對其經濟、政治乃至社會文化的束縛。鳩山曾許諾要把美軍基地遷離沖繩,其實反映了戰后日本民眾的悲愿。雖然美國在日本有將近100個基地,但假如其中之一在日本壓力下撤走,就可能引起連鎖反應,也許美國就無法維持在亞洲的存在。因此對鳩山的要求,美國斬釘截鐵予以否定,這也就決定了鳩山政權的末日。
長期以來,日本為美國全球霸權秩序穩定做出重要貢獻。目前,有4萬美軍常駐日本,日本政府為他們每人每年提供4萬美元資金支援。美國在全球的軍事行動,也需要日本提供資助,如2003年美軍對伊拉克攻擊,小泉政府即提供了50億美元,這相當于歐盟提供資金的5倍。此外,日本政府迫于美國政府壓力,長期購買美國國債,維持了美元堅挺。
20世紀后半葉以來,美日安保條約規定了日本外交、防衛的性質、方向以及規模。在很多日本人看來,這個條約嚴重束縛了日本在亞洲、世界發揮自主作用。民主黨政權上臺前,就想建立“更加平等的日美關系”。鳩山由紀夫以為自己可以有所作為,想在日美關系中最為敏感的基地問題上下手改革,結果遭受重創。
正因上屆政府在日美關系上摔了跟頭,所以菅直人當選首相之初,立即表示要遵守鳩山政權與美國簽訂的普天間美軍基地協定。6月5日,日本防衛大臣北澤俊美在新加坡與美國國防部長蓋茨會談時,再次重申新內閣將遵守兩國普天間協定。
目前,美國的亞太戰略正在調整。第一,美國認為,中國崛起之后,在亞洲即將形成一個中國主導的亞洲經濟圈。對此,美國力圖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亞太經濟圈。第二,在這個經濟圈中,美國將日本置于重要地位。美國認為,假如沒有日本的合作,美國就無法維持在亞太地區的霸權。
6月5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副代表馬蘭提斯明確說,希望通過美日加強貿易、經濟領域的對話,以形成一個以美國為核心的“亞洲太平洋地區21世紀型高度自由貿易框架”。顯然,這是對東亞正在形成的實質的經濟共同體的否定,也是對鳩山由紀夫提倡的東亞共同體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