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吳冠中這種智慧和謀略,這種勤奮和毅力,這種對自己名譽的愛惜和維護,在國內的藝術界絕無僅有,令人敬佩。
26日上午,記者接到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發來的短信:我國杰出的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吳冠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0年6月25日23時57分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0歲。為尊重吳先生的遺愿,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擬定于8月吳先生生日時清華大學舉行追思會……
記者接通李磊的手機,他正在趕往外地的路上,并急著與吳冠中的家屬聯系,打算去北京吊唁。此刻,吳冠中的長子吳可雨正在趕回內地的航班上,他是前往香港捐贈吳冠中5幅作品的。這也是老人對兒子的最后囑托,對自己作品的最后交代。
記者從北京方面了解到,吳冠中在今年的最后幾次公開活動都與藝術有關,3月份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旅法藝術家展覽和朱德群展覽,他都顫顫巍巍地出席了,但幾天后因感不適被家人送進醫院,被查出已經是肺癌晚期。25日當晚老先生感到不適,院方緊急施救,但無力回天。由于吳冠中走得突然,沒留下只字片語的遺言。
在生命油燈耗干的最后時刻,吳冠中拿出5件水墨畫托兒子護送到香港藝術館,其中4幅為今年的新作,另一幅為2001年創作的。這是一只非凡的蠶盡力吐出的最后一根銀絲。至此,吳冠中家里再也沒有他的代表作了,全都在早幾年有計劃地被老先生捐給他認可的各大藝術機構。據記者了解,吳冠中一生中最后一幅作品,可能就是年初為北京某報畫的一幅迎接虎年到來的畫,畫面上有一群斑斕的賀年大虎,題畫詞這樣寫道:山中虎,前后左右無敵。自在,逍遙,威風顯赫。入深山,幻想發現老死洞窟之虎,山大王自傾(倒),無此奇緣!虎年又至,虎視眈眈,橫行大江南北,人人刮目看尊容!
這,難道就是夫子自道?
吳冠中再也無法解答記者的疑問了。他的背影,雖如一株百年蒼松略顯佝僂枯槁,但虬枝堅硬如鐵,色澤沉郁。
捐畫如同嫁女兒,要找一個好婆家
近十年里,吳冠中每次被媒體鎖定,不外乎兩個方面的新聞,一是他批評現行的美術教育及人才培養體制,二是他向藝術機構捐贈作品。這也是老人生命最后階段致力于做的兩件事。
上世紀90年代末,吳冠中從西班牙回來,深有感觸地對友人說:委拉斯凱支、戈雅、畢加索、米羅、高蒂的主要代表作品都留在了自己的祖國,而他們的藝術卻是屬于全世界的。他還說:“大英博物館、巴黎賽紐齊博物館、美國底特律博物館等,都給我辦過個人作品展,我也留了一些畫給它們,但現在恐怕還存放在倉庫里。每個國家都重視自己本國畫家的作品,美國重視美國的,法國重視法國的……世界各地都是這樣。要它們把你的畫長期展出不大可能。西方的博物館不可能保護我的畫,只有排斥。”
于是,吳冠中開始把自己的代表作品捐給他信得過的藝術機構。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妻子和三個孩子的支持。吳冠中在晚年多次向中國美術館、香港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江蘇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捐贈作品。但是在2008年,吳冠中將113件作品捐獻給新加坡美術館,卻承受了來自社會多方面的責難,有人還對他的動機表示懷疑,認為他的兒子在新加坡,此舉不免有利益糾葛在其中。吳冠中在新加坡的捐贈儀式上坦然回應:“畫家可以有國界,但作品是沒有國界的,畫家的作品應該由全世界來評判?!?/p>
老先生對中國體制內的情況當然是熟諳的,故而他又擲地有聲地說:“我不愿意我的作品給某些博物館,放在庫房里爛掉!”
上海美術館獲贈吳冠中的作品,至今還給人一種意外的驚喜與長久的回味。
李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彼時的情景,“上海美術館與吳老先生的淵源是比較早的,2005年我們為他舉辦了吳冠中藝術回顧展,也許是他一生中最后一個大型個展吧。當年他已經86歲高齡了,身體很虛弱。他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樂觀,他在上海就公開說‘這是我最后的重要展覽。我們上海美術館是非常用心來做這個展覽的,從布展、宣傳到研討活動等,老先生都非常滿意,事后我與他保持著一種非常友好的、似類于忘年交的真誠友誼。2008年初,吳老先生打電話給我說,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與你商量,請你來一下北京。我馬上趕到北京,在他家里,老先生拿出一份已經準備好的清單給我看,我當時就愣住了,那是一份開列了66件作品的清單啊!是我根本不敢奢望的一筆巨大財富。它們包括30件油畫,36件彩墨畫,從創作年代看,幾乎涵蓋了吳冠中一生各個重要時期的代表作,件件都是輝煌的精品。我感激之余向他表示,這么重要的捐贈,我得請示一下上海市委市府的領導。我還問他有什么愿望?老先生很爽快地說: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李磊回上海后請示了有關方面負責人,市委領導明確指示:接受捐贈,并且一定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保存展現好這批藝術精品,二是大力弘揚吳冠中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不久,我們就到了北京,捐贈儀式是在他家里不足6平方米的小客廳舉行的,我們請了法律顧問,他的朋友與學生,比如王懷慶和水中天等作為見證人也被請來,北京、上海的媒體也到場了,該走的法律程序都走了一遍。吳冠中一筆一畫地在協議書上簽了字。這一刻我終身難忘,深刻感受到一個杰出藝術家的博大胸襟和遠見卓識?!崩罾趯Α缎旅裰芸酚浾哒f:“吳老先生的家是80年代建造的很普通的商品房,那個單元設計上有問題,誰進去都得頭一偏。他家里并不寬暢,80多平方米的樣子,你想他要是愿意改善一下住房條件的話,一張畫就能搞定了。但老先生似乎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p>
事實上,早在2005年上海美術館為他辦個展時,吳冠中已經向上美送了6件作品(3件油畫、3件水墨畫)以示感謝。2009年上海美術館為吳冠中舉辦了《我負丹青——吳冠中捐贈作品展》,展品囊括了他捐給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和香港美術館及新加坡美術館的作品,三個展廳全部擺滿,社會反響極為強烈。吳冠中覺得策展人江梅工作出色,勞苦功高,又送了上美15幅素描。這樣的話,今后要研究吳冠中整個藝術面貌的話,上海美術館就能提供最權威的文獻資料了。
在吳冠中向藝術機構頻頻捐畫的時候,也是中國藝術市場進入尖叫一片的火暴期,在剛剛落槌的今年春拍上,吳冠中的油畫《萬里長江圖》拍出5712萬元的天價。有人統計過,吳冠中作品的總成交價已經達到17.8億。2005年吳冠中來上海時,記者曾經問老先生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不斷創下拍賣紀錄,吳冠中淡然一笑:“這是拍賣行的事,與我無關。我擔憂的是如此高的畫價,會使老百姓跟我的作品產生距離?!?/p>
李磊告訴記者,吳冠中在幾次向上美捐畫后對他表白過:我一生追求真善美,不追求錢。上海是中西方文化融會貫通的國際化大都市,我的藝術也是中西方藝術融會的結晶,在上海很適合展示我的作品,也應該有最好的觀眾和研究者。上海美術館的工作認真負責,作品放在上海我最放心。吳冠中也不止一次對李磊說:我的作品不是遺產,不會留給子孫。我的藝術是屬于人民的。我希望我的畫為廣大人民所擁有和欣賞,以后觀眾要看我的畫,可以到各大美術館去,這是我的愿望?,F在,我要把“女兒”一個個嫁出去,替她們找到好的婆家,不好的就不能嫁出去。據說吳冠中在晚年在家檢視舊作,看不上眼就立馬毀掉,2001年一次就毀了200多幅。
李磊說:“老先生說這話,也顯示了一種大藝術家的自信與氣度。他的無私奉獻,也體現了一種高尚的社會責任感?!?/p>
據李磊介紹,上海美術館曾接受了沈柔堅、呂蒙、張樂平、賀友直等藝術家的作品捐贈,但苦于場館太小而無法長期展出,但吳冠中的捐贈是辟出展廳長期展出的,接下來他們還準備策劃一次大規模的吳冠中作品全球巡回展。這是老人逝世前就計劃的,現在正在加緊落實。上海美術館每年獲得的用于購買藝術家作品的專項經費只有200萬,今年增加到300萬,但真要購買作品的話是遠遠不夠的,接受藝術家捐贈是一個最有效的好辦法?!暗囆g家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長期展出,而不是放在黑暗的庫房里,所以我們希望上海美術館能夠在硬件軟件方面都有較大的改善,以適應上海國際大都市對外文化交流,以及民眾對文化生活快速增長、提升文明程度的迫切需要?!?/p>
收藏我的作品要講出道理
1996年全國政協八屆四次會議上,有一位委員提交了一份關于“建議建立吳冠中美術館”的提案,提案人與吳冠中相識,事先征求同為政協委員的吳冠中的意見,老先生當即反對。他耿直地說:“我不修那個廟。歷史是無情的,等人死了以后所有的權力、地位、名氣等光環都沒有了,這個時候藝術作品自身的價值才會真正體現出來?!?/p>
自80年代后,吳冠中似乎身居廟堂了,但他對“江湖”的事依然很有興趣。這個“江湖”,既是掙扎在社會最低層的藝術圈,也是全國各地擁戴他的觀眾。北京798形成后,他就經常跑去看個究竟,了解不吃皇糧靠作品生存的北漂藝人的現狀。
2007年3月,吳冠中將他的新作展首展放在798,此舉引起了圈內人士的驚詫,以為像吳冠中這樣的藝術大家,沒必要跟這撥人混在一起。但吳冠中沒有那么高傲,他說:“當年我在巴黎學習的時候,覺得畫畫特別高貴,特別神圣。有一次,我來到蒙馬特高地的廣場,一看全都是賣畫的人。那一刻我很心痛?;氐綄W院,每當看到同學背著畫夾畫箱出門,就總感覺他們都要到廣場上賣畫去。那滋味讓我很難受。我再沒去過那個廣場。自此,我的觀念改變了,我覺得,藝術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高貴,藝術應該是人民的,大眾的。
事實上吳冠中還悄悄去過宋莊。在宋莊,他了解到許多外地畫家的生存狀況,有的人在努力鉆研,有的人在投機。但吳冠中又寬容地認為他們至少是民間的,比學院里的更接近人民,更接近泥土。一位在宋莊的畫家對記者表示,吳冠中的話讓他們大受鼓舞,過去有人罵過吳冠中,現在認識到是因為階層不同而造成的誤解。
國內最大的吳冠中作品私人收藏家郭慶祥對老人家始終懷有感激之情,他收藏吳冠中的作品始于1995年,那時價格還不高。1999年,吳冠中來到大連,在朋友的引見下,郭慶祥帶著自己收藏的三張吳氏作品——《竹舍》、《香山春雪》和《潑墨漓江》來到老人家面前。
吳冠中的畫很少散落在民間,精品尤其珍稀,看到郭慶祥手中的3張畫后,老人相當驚喜?!断闵酱貉肥钱斈晁诿绹k了個人畫展后,送給一位幫助他辦展的美國朋友的。那張《潑墨漓江》呢,則是上個世紀80年代,吳冠中在香港辦回顧展時賣掉的。還有一幅《竹舍》,是吳冠中到日本辦展時丟失的,當時有50幅作品送到日本裝裱,結果莫名其妙少了一幅。重睹畫作,老先生像找到了自己丟失多年的孩子,禁不住熱淚盈眶。正是郭慶祥對藝術的鑒賞力和執著精神,感動了老先生,從此與郭慶祥成為了忘年交。
后來在吳冠中的幫助指點下,郭慶祥出境尋找吳冠中作品的各路藏家,東一件西一件地認領回來。通過幾年的努力,郭慶祥收藏的吳冠中作品就達到了20幅。
2002年夏天,郭慶祥手持這20幅作品的清單登門拜訪吳冠中,再次提出要舉辦吳冠中作品收藏展。吳冠中說:“收藏我的作品要講出道理。”接著就考了他幾個問題,郭的回答讓老人很滿意,最終點頭答應了。2004年正值中法文化交流年,惠風和暢的6月,在郭慶祥的策劃和具體操作下,大連萬達集團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文化中心米羅廳舉辦《情感·創新——吳冠中水墨里程》畫展,大獲成功,后又在國內多個城市巡展。
現在郭慶祥收藏吳冠中作品有近70件,在民間收藏家中還無人能出其右。
得知吳冠中去世的消息后,老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吳冠中對我最大的幫助不是指點我買畫,也不是讓我到他家里挑選作品,而是跟我談藝術,一點也不把我當作圈外人。特別是在我為他籌辦畫展前的一年時間里,每次交談往往超過兩三小時,從美學、藝術史和繪畫技法等方面談開,讓我獲益良多。由此也了解到他晚年致力于探索融合中西方繪畫技巧進行創作的心境與追求。對我提高自身藝術鑒賞力也大有幫助。我最欣賞吳冠中作品中洋溢的愛人民、愛故鄉、愛祖國的情懷,他是屬于人民,又無愧于歷史的藝術家。”
郭慶祥早在幾年前就有意建造一個吳冠中作品陳列館,并一直在尋找地方?,F在老人仙逝后,他有了緊迫感?!拔乙煲粋€至少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的場館,長期陳列吳冠中的作品,讓更多的民眾近距離欣賞大師的作品,這也是我搞收藏的終極目標。我不會賣出吳冠中的作品,一幅也不會!”
美術評論家石劍邦對記者說:“舊世界的勢利,新世界的狂妄,老吳兩邊通吃。他憑一身真本事,愣是單打獨斗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官方體制下的名譽和地位,他憑實力爭來了。魚龍混雜的藝術江湖他也不甘人后,早早開墾,作品當年從一百、二百地賣上去。他和朋友講,要舍得把好作品撒出去,把女兒嫁出去,成老姑娘了就沒人要了。江湖險惡,他一路摸爬滾打過來,有汗水也有淚水,最后收獲的還是豐甜。”
他跟吳冠中很熟,所以還敢這樣說:“我總覺得在老吳的王國里,在‘吳冠中品牌的打造中,他一身兼當了無數角色,畫家,作家,宣傳,出版,公關,媒體,策展,經紀,八面玲瓏。這種智慧和謀略,這種勤奮和毅力,這種對自己名譽的愛惜和維護,在國內的藝術界絕無僅有,令人敬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