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 邱海明 王宇
卡馬西平應用于癲癇76例治療的臨床觀察
吳勇 邱海明 王宇
目的 探討卡馬西平治療癲癇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78例癲癇患者采用卡馬西平治療方案,檢測患者血藥濃度,分析治療效果。結果經過半年的治療,患者顯效率達到48例(63.2%),總有效率達到67例(88.2%),未出現嚴重并發癥。結論 對患者采取個性化的卡馬西平用藥方案,并配合血藥濃度監測,可以及時調整用藥劑量,有效保證療效,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
卡馬西平;血藥濃度;臨床療效;癲癇
癲癇是由于腦部神經元過度放電,導致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突然、短暫或反復性功能失常,其發病原因復雜,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腦部疾患。近年來癲癇發病率有所增加,目前臨床上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CBZ)的應用比較廣泛,但由于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個體的適應性差別較大,因此,我們對76例癲癇患者在服用卡馬西平的同時,檢測其有效血液濃度,并根據有效血液濃度調整治療方案,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共統計從2008年2月到2009年3月入住我科接受治療的癲癇患者76例,男47例,女29例,最小年齡11歲,最大年齡61歲,平均(31士14.6)歲,其中12歲以下2例,12~50歲59例,50歲以上15例。傷后發作時間:1~6月7例,7~12月14例,1~3年25例,3~5年8例,5年以上12例。既往病史:出生時窒息難產5例,高熱驚厥史7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89年國際抗癲癇聯盟關于癲癇和癲癇綜合征的分類標準[1],以及《實用顱腦損傷》[2]和《神經外科學》[3]:①腦電圖檢查有癲癇發作波,②發作性意識障礙、昏倒、抽搐、植物神經功能異常,③無既往腦炎、腦外傷等可能導致癲癇的后天性疾患,④CT或MRI腦掃描顯示腦部異常。CT掃描情況:穿透腦憩室7例,腦萎縮11例,腦膜瘢痕牽引27例,腦電圖情況:重度異常者18例,中度異常者21例,輕度異常者19例,邊緣狀態者18例。有下列情況者予以排除:①就診前服用其他抗癲癇藥物患者;②既往已接受手術患者者;③肝腎疾病,或其他退行性疾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患者;⑤癲癇家族史患者。
1.3 治療方法
采取個性化用藥原則,所有患者均單一服用卡馬西平給予治療,起始劑量5mg(kg·d),1周后加至15~25mg(kg·d)。患者服藥2周以上,達到穩態血藥濃度后,靜脈取血檢測血藥濃度,并根據有效血液濃度調整用藥劑量。同時嚴密監測患者毒副反應,定期做常規神經系統和肝腎功能檢查;部分患者行長程錄像腦電監測。所有數據詳細記錄并存檔,以便調整治療方案。
1.4 療效評價 無效:用藥后癲癇發作頻率較治療前減少不到50%,腦電圖無變化,發作癥狀也無明顯改善。有效:用藥后癲癇發作頻率較治療前減少51%~75% ,腦電圖和發作癥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顯效:用藥后癲癇發作基本得到控制,或發作頻率較治療前減少大于75%,腦電圖和發作癥狀改善明顯。
經過半年的治療,患者顯效率達到48例(63.2%),總有效率(顯效+有效)達到67例(88.2%),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患者血藥濃度監測結果統計如表2所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副反應27例(35.6%),其中惡心8例,肝功能損害1例,頭暈5例,脫發1例,耳鳴2例,皮疹6例,腹瀉4例,所有患者經過對癥治療和調整用藥劑量,毒副反應得到有效控制,均堅持完成全程治療。

表1 治療效果統計

表2 血藥濃度統計
癲癇是顱腦外傷后的常見并發癥,臨床發作形式復雜多樣,其中以姿勢性發作最為常見,其次為自動癥,過度運動和頭眼偏轉發作。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當前抗癲癇藥根據其作用方式,主要可分為可分為抗失神性(主要有乙琥胺等),抗驚厥性(主要有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卡馬西平等)和兼性藥(主要有氯硝安定、丙戊酸鈉等)。
卡馬西平作為臨床廣泛使用的一線廣譜抗癲癇藥物,可增高γ-氯基丁酸(GABA)的抑制功能 ,阻止腦部異常電位活動向周圍腦組織擴散,并通過降低細胞膜對鈉離子和鈣離子的通透性,使其興奮性下降,從而阻止癲癇的發作[4]。卡馬西平同時也是一種酶誘導藥,能誘導肝臟內的CYP3A4酶,如果多藥聯合使用,在加強自身誘導代謝的同時,也會降低撲米酮、苯妥英鈉、丙戊酸鈉、苯巴比妥、氯硝西泮等的血藥濃度,為減少藥物交叉作用和不良反應,臨床上多主張單藥治療癲癇[5]。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由于遺傳,體質等因素,在用藥效果和毒副反應表現為較大的個體差異性。由于抗癲癇用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且服藥周期長,較大的用藥劑量容易導致頭暈,惡心,肝功能損害等一系列毒副反應,因此在臨床上,我們主張用藥時從小劑量開始,在初始階段可以半量使用,至穩定后逐漸增量,盡量以最小劑量達到最佳療效。為了準確評估用藥效果,在用藥過程中可同時配合血藥濃度監測,根據有效血液濃度即時調整用藥劑量,從而比較準確的控制療效。
本組76例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在初始階段有效率為68.4%,后根據血藥濃度調整劑量,有效率達到88.2%。同時我們嚴密觀測患者各項生理指標,對出現毒副反應者給予積極及時的糾正,最后未出現一例嚴重并發癥患者。雖然卡馬西平的長期毒副作用還需要進一步觀測,但從中短期用藥來看,其效果是比較理想的。因此我們認為,對患者實施個性化治療原則,在治療中使用卡馬西平配合血藥濃度監測,并對出現的毒副反應給予對癥治療,可以有效的保證療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
[1]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Commission on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 of the 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Proposal for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epilepsies and epileptic syndromes[J].Epilepsia,1989,30(4):389-399.
[2]劉明鋒.實用顱腦損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428-43l.
[3]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65-367.
[4]祁巖超,王遠東,李廣憲,等.神經生長因子對兒童癲癇的治療作用[J].廣州醫學,2000,31(1):22-23.
[5]高偉,釘宮誠司,吳立文,等.癲癇自動癥的診斷和定位意義[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4,37(3):217-219.
Carbamazepine(CBZ); Blood concentration; Clinical effects; Epileptic
10.3969/j.issn.1009-4393.2010.20.014
435300 湖北省蘄春縣人民醫院 (吳勇 邱海明 王宇)
[Abstra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carbamazepine used in treatment of epileptic patients.Methods 78 cases of epileptic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arbamazepine and the blood concentration were detected, too, then the clinical effect were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hree years of treatment, excellence rate reached up to 63.2 %(48cases), total eff i ciency rate reached up to 88.2%(67cases), and there is no one cases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 happened. Conclusions Personalized dosage schedule of carbamazepine for patients, and combined with detection of blood concentration, can adjust dose schedule timely and guarantee the result effectively, so it deserved complication and popularize in clinical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