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彪
改良根治術應用于乳腺癌中治療的療效分析
趙紫彪
目的 探討改良根治術治療乳腺癌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86例乳腺癌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n=45)和對照組(n=41),對照組給予傳統根治術治療,實驗組給予改良根治術治療。結果 實驗組實并發癥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兩年內生存率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對于病變情況不太嚴重的乳腺癌患者來說,改良根治術能減少并發癥、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
改良根治術;乳腺癌
乳腺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隨著診斷方法的改進,乳腺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以及放療和化療手段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1]。乳腺癌根治手術是治療該病的有效方法,可明顯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手術影響美觀,給患者生活質量也帶來一定的影響。改良根治術可減小手術創傷,同時也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為了探討兩種手術方式對患者的療效影響,我們回顧性分析86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從2005年3月~2007年9月共收治乳腺癌手術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均結合激素受體測定,活組織病理檢查,乳腺鉬靶攝片,超聲顯像等方法確診。年齡最小24歲,最大68歲,平均54.8歲。病理組織類型:單純癌26例,浸潤性小葉癌23例,浸潤性導管癌18例,髓樣癌12例,濕疹樣癌7例;其中有同側腋下淋巴結轉移58例。腫瘤分期:I期38例,Ⅱ期42例,11I期6例。所有患者按照年齡、病變程度、病變類型等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45例,對照組41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據患者生理、心理狀況對患者做全身評估,對照組行乳腺癌根治術:細致剝離皮瓣,皮瓣完全分離后從胸壁上將胸大小肌切斷向外翻起,切除原發灶、區域淋巴結、腋淋巴結、全部乳腺及胸大小肌[2]。注意解剖清楚暴露并保留少許腋靜脈及淋巴組織分支,避免腋靜脈損傷;采用皮下與胸壁組織間多處縫合固定及持續負壓引流,避免皮下積液[3];解剖腋窩胸長神經應予以保留,如腋窩無明顯腫大淋巴結者,則胸背神經也可以保留;胸壁缺損一律予以植皮。實驗組患者根據患者病情,行改良根治術Ⅰ式或Ⅱ式。Ⅰ式:皮膚切口及皮瓣分離原則同根治術,保留胸大肌、胸小肌,先做全乳切除,將全乳解剖至腋側,然后行腋淋巴結清除,清除范圍基本同根治術,胸前神徑應予保留,最后將全乳和腋淋巴組織整塊切除。Ⅱ式:皮膚切口及皮瓣分離原則同根治術,保留胸大肌,鎖骨下淋巴結顯示障礙者完全切除胸小肌,將乳房解離至胸大肌外緣后切斷胸大肌第4、5、6肋的附著點,并翻向上方,以擴大術野,在肩胛骨喙突部切斷胸小肌附著點,將全乳腺胸小肌及腋下淋巴組織整塊切除,注意保留胸前神經及伴行血管。本組45例患者行Ⅰ式手術32例,Ⅱ式手術13例。兩組患者手術期間均給予嚴密的監測,手術后給予精心的護理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并根據情況給予化療或放療。
經過治療和護理,兩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術后并發癥主要為皮瓣壞死、皮下積液、上肢腫脹、抬舉障礙等,均經對癥治療后予以解除,手術期間無死亡病例。并發癥狀況統計見表1所示。實驗組并發率為13.3%,對照組并發率為32.6%,實驗組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一年和兩年生存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兩組療效統計[例(%)]
乳腺癌發病病因較為復雜,可能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病理主要為乳房腺上皮細胞在多種致癌因子作用下,發生了基因突變,癌細胞呈現出無序、無限制的惡性增生,細胞增生失控,其無限增殖和無序狀地擁擠成團,擠壓并侵蝕了周圍的正常組織,破壞了乳房的正常組織結構。一般認為良性乳腺疾病史、不育、生育次數少、口服避孕藥、乳腺癌家族史、放射線暴露等可能是高危誘發因素。另外長期的酸性飲食結構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因素可造成人體整體的功能下降、體質過度酸化,進而引起上焦代謝循環變慢,造成甲狀腺疾病、免疫功能下降和內分泌失調,從而導致乳腺組織異常增生和癌變。癌變后細胞連接松散,很容易脫落游離,隨血液或淋巴液等播散全身,形成早期的遠端轉移,給患者帶來嚴重后果,因此該病有必要及時早期的診斷,以便為治療爭取有利時機。
手術治療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其治療原則為根治為主,保留功能及外形為輔。盡量減少手術破壞,在設備條件允許下對早期乳腺癌患者盡量保留乳房。自從1894年Halsted首創乳癌根治術以來,因其手術合理、療效明確,近百年來已成為治療乳癌的標準方式。根治手術的全身性禁忌證主要為年老體弱不能耐受手術者;腫瘤遠處轉移者;重要臟器功能障礙不能耐受手術者;一般情況差呈現惡液質者;局部病灶禁忌證主要為Ⅲ期患者乳房皮膚桔皮樣水腫超過乳房面積的一半;乳房皮膚出現衛星狀結節;乳腺癌侵犯胸壁;患側上肢水腫;腫瘤破潰等。乳腺癌根治術能較為徹底地切除腫瘤病變組織,有效控制癌細胞轉移,但由于電刀或傳統手術刀的創傷較大,以及患者本身的體質、心理因素等原因,術后相關并發癥率一直較高,或多或少的影響了手術質量。
血行播散是乳癌播散的重要途徑,且與淋巴結轉移無太大的相關性,因此縮小手術范圍的改良根治術得以發展。乳腺癌改良根治術適應證較為廣泛,Ⅰ式的適應證主要為腫瘤未累及胸肌筋膜的Ⅰ、Ⅱ期患者,Ⅱ式的適應證主要為腋下淋巴結明顯腫大并有輕度融合的患者,部分Ⅲ期患者在輔助化療的基礎上采用本術式,術后結合放療也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改良手術創傷相對較小,可減少術后并發癥,并可獲得良好的胸廓外形和肢體功能,因此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手術固然能切除癌腫,但還有殘癌、區域淋巴結轉移或血管中癌栓存在等,復發轉移的可能性比較大,因此術后還需要配合精心的護理和相應的綜合治療。
從臨床統計來看,實驗組并發率為13.3%,對照組并發率為32.6%,實驗組顯著少于對照組。但兩組兩年內生存率并無顯著性差異。因此我們認為,改良根治術大致能達到傳統根治術的臨床效果,對于病變情況不太嚴重的患者來說,改良根治術能減少并發癥、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
[1]張志勇,丁菊花,吳堅.改良乳腺癌根治術治療乳腺癌158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8,3(25):58-59.
[2]許運發.改良乳腺癌根治術126例手術體會[J].臨床誤診誤治,2005,18(2):86-87.
[3]曹旭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手術技巧[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8,13(2):99,102.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RM on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Methods 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n=45)and control group(n=41). The radical mastectomy was used for control group, and MRM was used for experimental group. Results The complications rate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 i cantly less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P<0.05), but the survive rate in two years of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 i 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For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hat not too serious, MRM can signif i cantly enhance clinical effect 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so it deserved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in clinical work.
Modif i ed radical mastectomy (MRM); Breast cancer
10.3969/j.issn.1009-4393.2010.20.062
526600 廣東德慶縣人民醫院外二科 (趙紫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