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一蕾,邱玲琍,王 冰
子宮頸癌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的臨床婦女腫瘤[1],近年來年輕女性宮頸癌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2],目前早期宮頸癌多采用手術治療,但ⅠB、ⅡA期子宮頸癌由于腫塊巨大,直接手術有一定困難,我院采用術前行新輔助化療協同腔內后裝放療后手術,取得良好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2005年 2月至 2008年 10月我院收治的宮頸腫瘤直徑≥4 cm的ⅠB2和ⅡA期宮頸癌患者 81例,隨機分為觀察組 41例和對照組 40例。觀察組術前采用新輔助化療協同腔內后裝放療治療;對照組術前只行腔內后裝放療,所有患者均經病理學證實,且均為初治患者,術前未行其他放、化療,卡式評分≥80分。檢查心、肝、肺及腎功能均正常,血象正常,統計學分析顯示:兩組患者平均年齡、臨床分期、病理類型、原發病灶大小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1.2.1 放射治療 兩組均采用深圳威達公司生產的后裝治療機,放療源為 192Ir,3~4天 1次,每次 A點劑量 6~7Cy,共 2~4次,A點總量為 18~25Cy。
1.2.2 化學治療 觀察組于腔內后裝放療前 2天予 TP方案(紫杉醇 135mg/m2第 1天,DDP 60mg/m2第 2天;每 21天 1次,共 2次),化療期間水化利尿,對癥應用甲氧氯普胺,地塞米松及恩丹西酮等藥物,預防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等副作用,保證治療順利進行。
1.2.3 手術治療 患者后裝治療結束后 10~14天手術,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手術范圍廣泛性子宮切除(宮頸切緣均距病灶≥3 cm,包括切除主韌帶,骶韌帶 2/3,切除陰道上段 3~4 cm)+盆腔淋巴清掃術。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0.0統計分析系統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隨訪結果 所有患者均進行隨訪,隨診時間最長 4年。
2.2 療效觀察 參考國際抗癌聯盟(UICC)療效評價標準[3]:完全緩解(CR)為腫瘤體積縮小 75%以上;部分緩解(PR)為腫瘤體積縮小 50%以上;改善(SD)為腫瘤體積縮小 50%以下,無新的腫瘤病灶出現;惡化(PD)為腫瘤體積增大,在治療期間有新的腫瘤病灶出現。放、化療結束 14天進行婦檢,觀察腫瘤消退情況:觀察組完全緩解 20例,部分緩解17例有效率 90.2%。對照組完全緩解 10例,部分緩解 18例,有效率 70.0%,觀察組腫瘤消退情況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
2.3 毒副反應 兩組毒副反應均為骨髓抑制和胃腸道反應,經對癥處理緩解或消失,不影響手術,觀察組的白細胞減少 96.0%,限于Ⅰ ~Ⅱ級,胃腸道反應 90.5%,均為Ⅰ級。對照組白細胞減少93.2%,僅限于Ⅰ級,胃腸道反應為 87.0%,均為Ⅰ級,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2.4 手術情況 患者在完成術前治療后行宮頸癌根治手術,手術順利,無輸尿管、膀胱及直腸等損傷,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 3小時 55分鐘,對照組平均手術時間 4小時 15分鐘,兩組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2.5 術后病理情況 見表 2。兩組術后病理表明癌細胞形態出現大片凝固性壞死,部分為壞死癌細胞出現分級逆轉現象,術后病理無癌殘留的例數:觀察組(6例)多于對照組(3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術后高危病理因素發生率看,宮頸浸潤發生率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宮頸旁浸潤、陰道殘端浸潤、脈管癌栓浸潤、盆腔淋巴結轉移的發生率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表2 兩組術后病理情況比較(例)
ⅠB2、ⅡA期宮頸癌因腫瘤體積巨大給手術帶來困難,且腫瘤浸潤子宮頸間質面積大而深,淋巴血管間隙浸潤,乏氧細胞多,放射治療敏感性差,如何進行有效的治療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目前,術前輔以單純腔內后裝放療療效已得到證實[4-5],但對于腫瘤體積巨大者,部分腫瘤不在有效放射范圍內,導致放療效果下降。近年來,許多學者報道了新輔助化療在宮頸癌放療中的應用[6],可能的機制如下:①化療可抑制放療導致的腫瘤的細胞損傷后的修復;②化療可促使腫瘤細胞同步化進入對放療敏感的細胞周期;③啟動非增殖的細胞進入細胞周期;④化療和放療作用于細胞周期的不同時相起互補作用。
本研究結果,觀察組的腫瘤消退情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毒副作用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兩組平均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從術后高危病理因素發生率看,宮頸浸潤發生率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宮頸旁浸潤、陰道殘端浸潤、脈管癌栓浸潤、盆腔淋巴結轉移的發生率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事實證明,早期巨塊型宮頸癌新輔助化療同腔內后裝的治療,化療藥物增加腫瘤細胞對放療敏感性,提高了放療療效,促使宮頸局部腫塊退縮,降低癌細胞活力,改善手術質量,減少宮頸浸潤、宮頸旁浸潤、陰道殘端浸潤、脈管浸潤發生率,減少復發潛在危險,克服了術前單純后裝治療的局限性,新輔助化療單次大劑量用藥沖擊力更強,效果更顯著,用藥更方便。
[1]連麗娟.林巧稚婦科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12-316.
[2]Massad SL,Markwell S,Cejtin HE,et al.Risk of hight-grad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among young women with abnormal screening cytology[J].JLow Genit Tract Dis,2005,9(4):225-229.
[3]李愛玲,吳愛如.宮頸浸潤的綜合治療[M]//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780-1784.
[4]楊 英,厲霞玲.宮頸癌術前放療療效觀察[J].腫瘤學雜志,2006,12(2):117-118.
[5]陳惠禎.實用婦科腫瘤手術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20.
[6]楊曉霞.宮頸癌術前新輔助化療 20例療效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2005,32(17):995-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