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海
【摘要】關于藝術與現實的關系問題,是藝術創作領域的基本問題之一。而對二者的差異的分析,可以解釋很多諸如創作對象歸屬、藝術家審美觀等諸多藝術前沿問題。至于藝術是現實的, 還是現實是藝術的,總體來講,還是要在藝術上來理解。本文重點探討這一對關系,重點探討二者的差異性。
【關鍵詞】藝術;現實;差異
一、科學概念中的藝術與現實
(一)何為藝術
有關藝術的概念可謂品種繁多,大體上會涉及學科類別、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等一種。而本文的視野是偏重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藝術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藝術的本質在于不斷創造新興之美,借此宣泄內心的欲望與情緒,屬濃縮化和夸張化的生活。文字、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任何可以表達美的行為或事物,皆屬藝術。
(二)何為現實
現實的概念相對抽象而統一,往往能夠上升到哲學范疇,即當前存在著的客觀實在?,F實的概念需要注意幾個點,當前性,存在性,客觀性。
從理論概念的角度可以看出二者的本質差別,而且是最為明顯的。因為一個科學概念,它本身的表述就是不同于其他的本質屬性。藝術與現實,因而存在著主觀與客觀、具象與抽象、主體與存在的對立關系。當然,本文視野中的藝術與現實的比較,并非泛哲學意義上的關系,而特指藝術領域,即有關文藝創作的現實觀。
二、文藝創作中的藝術與現實
探討藝術與現實的差異,是藝術創作理念的基本范疇,也是文藝創作的最基本問題之一。簡單的講,文藝理論中的藝術與現實,是創作主體的視野與創作對象的對立,同時也是藝術真實與現實真實的對立。
(一)作為主體與對象的差異
這一點是藝術與現實的基本差異,是其他差異的基礎。文藝創作涉及四大要素,藝術家,欣賞者,藝術品,現實生活。而整個創作的順序是藝術家通過接觸現實、體驗現實創作出藝術品,后經過欣賞者的閱讀、理解、共鳴、評價,最終完成整個藝術創作。而藝術與現實,最根本的就是表現為主體與對象的關系,即藝術家與現實的關系。以梵高的遺作《烏鴉飛過麥田》為例。這幅名畫所描繪的是法國瓦茲河上奧維爾鎮周圍的鄉下麥田。現實生活的場景被梵高選作了創作客體,麥田,烏鴉,夜空,田間小路,這些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的途徑被梵高納入了他的主觀世界,并賦予了強烈的個人思想和藝術追求。結合梵高創作該作品的時代和個人經歷,當時他的生活顛沛流離,事業、家庭和感情都支離破碎,精神受到重創,因此內心世界與世俗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抗局勢。因此,這幅《烏鴉飛過麥田》體現了當時處于絕境中的梵高透過憂傷與絕望的情感表現所蘊含的對生命等終極問題的絕筆思考。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藝術與現實的分野,就在于現實被藝術家賦予了人格和主體情緒,甚至現實在選定的時候就已經被主觀化了。因此可以說,藝術是經過藝術家“藝術化”了的現實。而現實是藝術的素材。藝術與現實的區別就在于是否具有藝術家的主體性和人格化。
當然,伴隨著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終結,后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印象派、抽象主義的崛起,現代藝術創作更加尋求復雜隱秘的主體性,似乎在藝術中看不到現實。因此,貌似藝術與現實的關系慢慢退出文藝創作的主體理念之中,對這個問題的反思不作為,極易造成藝術創作理念上的誤區,即越是難以看出現實原貌、缺乏現實基礎的藝術品,就越有藝術價值。這種傾向是錯誤的。
(二)作為一種藝術品的真實性的差異
如果說上面論述的是創作的過程,那么這一點就是作為結果的論述。藝術品本身傳達著兩種真實,一種是藝術真實,一種是現實真實。從真實性這個角度來理解藝術與現實的差異,是對藝術品的一種結果性總結。
現實真實是作為基礎與源泉而存在的。盡管藝術作品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抒發人們的感情,有的描寫自然景物,有的描寫超現實、非現實的幻想,但不管它們彼此怎樣不同,歸根到底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通俗的說,現實真實就是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社會關系所制約的人、事、物,可以歸納為“現實性”;而藝術真實是藝術家從生活真實中提煉、加工、概括和創造出來的,通過藝術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本質、規律的社會生活的真正面貌。藝術家以生活真實為基礎,按照生活發展的必然邏輯和自己的美學理想,對生活進行提煉加工和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的本質真實。藝術真實是對生活真實的凈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實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顯示出社會生活的本質。它是藝術家主觀思想和客觀生活真實辯證統一的結晶。它源于生活真實,又高于生活真實。它可以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基礎,也可以以生活中可能有的人和事為基礎進行藝術創造,達到藝術的真實。藝術真實并不要求照搬生活現象,并不排斥藝術想象和藝術虛構。它的真諦在于藝術形象與社會生活內在規律和內在邏輯的藝術吻合。在藝術創作中,不管運用何種藝術方法和手段,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是其共同的原則和要求。能否從生活真實達到藝術真實,取決于藝術家是否具有進步的思想、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嫻熟的藝術技巧。藝術真實歸納為“可能性”。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詩比歷史更真實。這就是說,藝術表述的是可能發生的現實,是對未來的預測,更是在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應當發生的事,而歷史是在陳述曾經發生的事。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真實要比現實真實更豐富和有機。以“關羽是忠義的化身”這個主題為例。有關于這個主題的紛爭,其對立的雙方各執一個立足點,即抓住的是歷史上的關羽,還是藝術作品中的關羽。歷史上的關羽是一名逃犯,還組織了漢末農民起義,后來成為軍事將領。而為廣大國人所熟識和崇拜的關羽則是《三國演義》中被神化了的藝術形象。因此這個主題的紛爭,強勢的一方是正方,因為廣大國人受《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形象的影響甚深甚廣,因此絕大多數支持關羽作為忠義化身的命題。以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藝術真實以假定性情境表現對社會生活內蘊的認識和感悟,假定了在漢末動蕩的社會時代,可能會出現一個集武功、道義、個人魅力于一身的英雄形象,這個形象是一種內涵的真實,一種假定的真實,因此國人大多數對關羽的崇拜已經遠遠超越了關羽的歷史考證身份。
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更是對現實的超越。因此才有,“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經典文藝理論。藝術的本質是一種凝結主體性的超越行為,而現實的本質是一種外在于主體的基本事實。二者的差異可以總結為主觀與客觀、主體與自體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