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艷
語文課堂應該追求一種美,一種滌蕩于學生心靈之間的美;但語文課堂更應該追求一種平實。教師要實實在在教語文,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學生也要實實在在學語文,不浮于表層,杜絕“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因此我們認為,一節好的語文課除了要有目標、有內容、有策略、講效率之外,還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語文課堂應是每個學生的“表演舞臺”
學生既然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堂就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以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樣在語文課堂這個大舞臺上,學生能自由自在地進行語文游戲和活動,樂于質疑,敢于批判,互動合作,興趣盎然。在精彩紛呈的游戲和活動中,每一個學生都能快樂實踐、積極思維,并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學會學習,自然而然地發展語文素養,然后在語文課堂這個舞臺上傾情展示與交流。語文課堂鮮活、靈動、充滿情趣。在這個舞臺上,每一個學生的生命都能燃起無限的精彩。
二、語文課堂應是放飛個性的“兒童樂園”
語文的學習重在一個“趣”字,教師教得有趣味,學生自然學得主動,學得活潑,學得有趣味。因此,語文課堂是一個利于兒童發展的“兒童樂園”。學生徜徉在這個“兒童樂園”里,可以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無拘無束地塑造、張揚自己的個性;可以在身思飛揚中真正展現自我,釋放本真,實話實說。師生雙方都能在上課的快樂中發掘新的潛能,舒展個體生命的靈性,讓語文課堂溢滿生命的激情,綻放絢麗的個性之花。
三、語文課堂應是預設與生成相融的“對話場”
語文是母語的教育,它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好的語文課堂應是一個多向對話的“對話場”。在這里,師生平等對話,生本自由“交談”,預設和生成并存,使得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準確性再次凸顯與張揚。教學也不再是忠實傳遞和接受的過程,師生的思想在與文本不斷對話中發生碰撞,創造的火花不斷迸發,在交往、互動、對話過程中不斷生成新信息、新問題,學習需求和內容也不斷產生。教師抓住生成并于課堂預設有機融合,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在課堂上獲得全方位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力的涌動。這種在預設的基礎上關注生成的課堂教學,才能煥發出生機和活力,這也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理想境界。
四、豐富的人文讓課堂充滿活力
注重人文滲透的課堂教學關注的是人的教育。而這種關注,不僅僅在于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更在于學生通過學習,是否能夠理解生命的價值,是否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的各種經驗和能力,以達到全面素質的提高。實踐證明,閃耀著人文精神的課堂充滿了活力。
這是我在上《老師領進門》中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從幼兒園到現在,我們已經在許多老師的門下接受過教育了,其中你最尊敬的、最難忘的老師是誰?” (學生交流)
師:“是啊,關心教育我們的老師讓我們至今記憶猶新。可是有人說,時間如流水,能沖淡一切,誰也無法保證,幾年后,十幾年后,甚至幾十年后,我們還能清晰地記著這些老師,記著他們的恩情。然而,讓我們感動的是,中國歷史上有許許多多偉人、名人都對自己的啟蒙老師念念不忘,幾十年后,還要去尋找、拜訪,被傳為佳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 ( 學生閱讀課外小資料《偉人尊師的故事》。)
師:“讀了這四個小故事,你有何感想?”
生:“我讀了這四個小故事,覺得很感動。毛澤東是萬人崇拜的國家主席,可他還恭恭敬敬地給私塾老師敬酒。”“這四個小故事講的都是一些偉人、名人。他們尊敬啟蒙老師的品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師:“他們這份濃濃的尊師愛師之情讓人欽佩。現在就讓我們去體會一下大作家劉紹棠對小學啟蒙老師的尊敬、熱愛之情吧。“
師:通過對課文的研讀,我們已了解了田老師其人,理解了作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這句話的含義。讓我們深入到作者的內心深處,揣摩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寫下這么一篇感人至深文章。
生:我覺得是因為作者對田老師難以忘懷的感情,是作者對田老師的感激之情。
師:“如果我們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我們就會發現周圍原來有那么多值得一輩子記住的人。現在我們終于明白,為什么那么多偉人、名人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都不忘去感謝自己的啟蒙老師,那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
師:“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那些曾經關心、幫助、教育過自己的熟悉的或陌生的人說幾句心里話。” ……學生交流……
“文章不是無情物”,歷來的文章都是有感而發的。這堂課通過讓學生回憶老師關心教育自己的事,感受偉人的尊師故事,撥動學生心中那根尊師愛師的心弦,課堂的情感基調也被奠定,使他們真正走進了文本,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情感也有了自己新的思考,這難道不是一堂好課的標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