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光明


《11度青春》貼合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現狀,關注年輕一代在奮斗中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展示了“我奮斗我表現”的訴求。但更多的還是表現在責任和擔當上——不回避困頓和矛盾,真誠地溝通與表達,直面人生,給人以激奮與理性。
被冠以“新媒體電影”的《11度青春》系列劇,自今年8月在視頻網站播出后,在影視和網絡界刮起了一股青春短劇的新旋風。
《11度青春》系列以“我奮斗我表現”為主題,得到雪佛蘭科魯茲品牌的大力支持。從今年6月啟動到8月第一部片子公開播放,再到10月底,10部網絡短片均已上映,反響熱烈,攪動了網絡和電影市場的神經,吸引了無數眼球,直面業已三十而立的80后,以及90后的當代青年,正視他們的所思所行所言。
當代青年拍當代電影
《11度青春》系列短片分別為《拳擊手的秘密》、《哎》、《夕花朝拾》、《東奔西游》、《泡芙小姐的金魚缸》、《江湖再見》、《李雷和韓梅梅》、《阿澤的夏天》、《老男孩》、《L.I》等,以浪漫、奇幻、懸疑、愛情、友情、歡喜、憤怒、悲壯等眾生相,記錄了當代年輕人“在路上”的奮斗影像。
縱觀這些故事,雖然沉甸甸的,但可以看到青春的背影和奮斗的足跡,以及他們夢想的目標。
正如網友在看了《哎》之后的留言:“有時,選擇讓我們彼此錯過。但,夢想的腳步終究會在某個路口不期而遇。”同樣,也有網友在《拳擊手的秘密》的評論中說,“拳擊這個職業很形象,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拳擊手。面對生活面對社會,我們一直在拼搏。不論是用看的還是用聽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本質。路得一步步走下去,哀怨過后讓我們重新出發吧,一起努力。”
面對都市里的愛情,《江湖再見》呈現的是糾結與焦慮。“其實我們當時不能夠在一起不是因為現實的壓力,而是因為我們不夠好,還沒有資格去擁有那份幸福。”正如一位網民所言,不要被現實的壓力所打倒,要不就像某些人說的一樣,你要是個男人就做給她看,叫他知道你可以為了自己的愛情去努力,去奮斗,用事實證明一切。
這就是當代年輕人生存的真實寫照。但他們堅持本我、不懈努力、追逐夢想,樂于表現沒有改變。由于影片真實可信,清新脫俗,因而產生了很大范圍的共鳴。要改變命運,就要像《東奔西游》所揭示的那樣,“神仙也在奮斗的路上,你呢?”對于人的態度和選擇,《阿澤的春天》則在告誡:“生命沒有投機,平凡也能創造奇跡!”
《11度青春》系列短劇所呈現的,其實都是導演們自己的故事。正如《拳擊手的秘密》的導演張亞光所說的,劇本早就寫好了,對生活的思考全都在片子里了。他說,“看見的未必真實,聽到的未必不真實。”于是,就有了“要么趕緊去死,要么精彩地活!”這樣的激奮,或者“當青春遇見57歲的自己,讓我明白,人生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這樣的安撫,它們化解的不是簡單的焦慮,而是每個年輕人所要面對的心理準備。
誠信、責任和擔當
“音樂是模糊的,電影是清晰的。”
有流行音樂“教父”之稱的張亞東,在首次觸電當導演后,他的感想是要“表達清楚”。即便是這樣,好多人還是看不懂他拍的《L.I》。他說,自己要表述的,是想借助科幻的形式演繹一個有關愛情保險的魔幻賠付故事。無論是場景設置還是鏡頭應用,表現技巧都像玩大片那樣,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在極為簡短的故事中拋出一個出乎意料之外的結尾,令人深思而又印象深刻。這部小電影提出了當下最普遍的社會問題:“愛情遭遇背叛后,現代年輕人該何去何從?”
影片用人和動物在一起的鏡頭,隱喻了對情感背叛的結果。作為演員的春曉,則用“在不同的世界里感受愛”作了回答。盡管有點憂傷,但對于情感的理解或解讀,事實上并沒有統一的答案,也并非那么輕松。這種復雜的背后,往往是社會的投影和豐富的內心世界的交織。
這是個荒誕的故事,卻是真實的生活。現代社會中,誠信的缺失正如瘟疫般侵蝕著人的靈魂,由此引起的不安全感就連年輕人都開始憂慮了。這種震撼,通過情感賠付的鏡頭讓人恐懼。張亞東坦承,拍電影很累,身心疲憊,需要清晰的表達,這與音樂不一樣,可以用情緒渲染,制造想象的空間。但電影不行,必須交代,必須清楚,但又不能直白。
“我是北京人,卻演了一個‘北漂。”
馮丹瑩說,此次她在“11度青春電影行動”中參加了兩部片子的拍攝,出演了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一個是跑龍套的,一個是想自殺的,都是面對城市壓力下年輕人的實際問題。一個想做經紀人,三年計劃在城里買房;另一個想得到美滿幸福的婚姻。故事感人卻又令人心生酸楚,年輕人對于城市的向往,以及對物質社會的判斷變得越來越現實。但這不等于他們沒有夢想和追求,從《哎》到《江湖再見》,還是提出了對如何實現幸福的思考,即“在城市里尋夢的我們,不斷在深化著關于愛與物欲的體驗與認知。在這個愛情幾乎被房價逼瘋的年代里,身處物質世界卻仍能堅持精神至上的人,那是怎樣一種幸福。”
《11度青春》貼合當下年輕人的生活現狀,關注年輕一代在奮斗中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展示了“我奮斗我表現”的訴求。但更多的還是表現在責任和擔當上,不回避困頓和矛盾,真誠地溝通與表達,直面人生,給人以激奮與理性。這種回歸并沒有循規蹈矩,而是以當代年輕人特有的性格和思維及方式重拾信心,尋找理想。對于年輕人來說,沒有夢想和奮斗人生何以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