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全是“黃宗羲定律”問題
黨國英(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
陳家井村的事情不全是“黃宗羲定律”問題,甚至主要不是這個問題。當今中國和中國農村已經在制度上沒有了“黃宗羲定律”發生的社會條件,這個術語現在可能只有比喻的意義。但這個村的事情本身,對于分析中國土地問題具有標本價值。
采寫陳家井土地事件的記者提出了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農民自己的土地被竟賣,而競買者是農民自己!究竟哪里出了問題,以致有如此“荒唐”的事情?
在限定的前提下,解決陳家井村的問題似乎沒有更好的答案。這個村有150多戶需要宅基地建房,但只獲得了6畝宅基地使用指標。其他800畝地似乎只能是農業用地。這6畝宅基地又允許自己建房,大概容納十余戶人家的獨棟房屋。若用抓鬮的辦法確定建房農戶,顯然不合適。利益太大,抓鬮這類對當事人風險很大的辦法就不合適。
要找到比較好的辦法,必須理解我國農村土地產權的真正性質。土地所有權的實際意義要體現在經濟權利上。如果僅僅搞低附加值的農業,農村土地的承包權就像所有權,大家不會爭得太厲害。一旦有了大的利益分配問題。如耕地要轉為建設用地(包括自建房用地),土地是“大家”的這個性質就起作用了。盡管這個性質有弊端,但在利益分配的節骨眼上要變革很難。
政府通過自己的“規劃權”也體現了對土地所具有的公共性質的所有權,而且這個規劃權常常能創造出巨大的利益。在陳家井村,就是政府的規劃權創造了一個利益分配難題。如果政府允許村里剩下的800畝土地全部用來給農民建房,就沒有農民之間的利益紛爭了。但政府出于維護更大的公共利益,有權力制定合理的規劃(案例中的規劃是否合理這里無從討論)。
于是就產生了6畝農地因改變用途而產生的新增利益分配問題。無疑,這個利益應該人人有份。用拍賣這種市場化的辦法把利益集中起來,然后分配給所有集體成員,是一個做法;把這種利益貨幣化以后,用作公共投資。以提升大家的公共服務水平,也是一個辦法。陳家井村的上級政府用的是后一個辦法。這兩個辦法都比抓鬮好。
不難看到,并不是農戶在競買自己的土地,而是少數集體成員要將集體土地“農轉非”的利益自己占有(建房),不得不拿錢來換取這種“特權”。這里甚至不能說加重了農民負擔,因為自己雖然掏了腰包,但得到了珍貴的宅基地,何況他們掏出的錢被用作了社區的公共投資,讓社區的其他成員享受到了好處。所以,我不認為這里有“黃宗羲定律”問題。
當前,中國很多地方的土地糾紛與土地的“農轉非”有關。能不能有更好的辦法,讓農民更滿意,政府更省心,國家經濟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2010年第3期《陳家井村再現“黃宗羲定律”》)
金門一小步,兩岸一大步
當前,金門對于臺灣而言,戰略的意義仍然大于經貿。雖然兩岸在軍事上已經沒有過去那么劍拔弩張,但是60多年來的前線角色也并非短時間可以改變。不論藍綠誰“執政”,臺灣當局在軍事上仍然會保持相當高度的戒備,因此,金門本身的角色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矛盾:它同時是兩岸交流也可能是交鋒的第一線。
夾在兩岸中間,卻又誰都不能依靠,是金門最大的困境。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催生出來的“金廈特區”、“金廈大橋”的設想,更多是一種務實的態度。
一旦兩岸經濟融合,唇齒相依,那么,離兩岸政治和平也不遠了。面對“合則兩利,分則兩弊”的局勢,誰還想打仗?所以,兩岸要政治和平,經濟要先行。
其實無論是“金廈特區”還是“金廈大橋”,能帶來的利益是雙方都看得見的,臺灣當局并非不明白,問題的關鍵在于,兩岸在政治上缺乏互信。兩岸經歷了60年的分離,從曾經的軍事對峙到如今的經濟交往,兩岸關系確實得到很大緩和,但是兩岸的政治關系并沒有隨之得到改善。特別是臺灣當局,對于大陸所提出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等理念依然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任何有利于兩岸交往的事件,都有可能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并稱之為“大陸統戰”,對大陸的善意缺乏信任。信任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臺灣民眾長期以來對大陸的不信任感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我們應該保持一種寬容和理解的心態去面對。(2010年第2期《金門:力成“一國兩制”的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