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印 楊明會 竇永起 何婷婷
氣道高反應性(BHR)是指氣道對正常情況下不引起或僅引起輕度應答反應的刺激物出現過度的氣道收縮反應,可出現咳嗽、咯痰等一系列癥狀。筆者應用補肺益腎、滋陰清熱中藥治療氣道高反應性取得較好療效,同時利用紅外熱像剖視技術,觀察氣道高反應性咳嗽患者上呼吸道紅外線圖像治療前后的變化,探索中藥療效評價的新方法。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選擇2008年4月-2009年4月就診于解放軍總醫院門診氣道激發試驗陽性的咳嗽患者54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1]中關于氣道高反應性的診斷,并符合如下納入標準:(1)年齡 18 ~65 歲;(2)無心腦血管、血液系統及腫瘤等重大疾病者;(3)上呼吸道熱態圖異常;(4)無心、肺、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排除標準:(1)近3個月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2)不能很好配合者。
1.2 臨床資料 將入選的54例氣道高反應性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7例,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齡18~60歲,平均(42.50±17.41)歲。對照組27例,男性13例,女性14例;年齡19~59歲,平均(43.92±16.60)歲。兩組資料無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補肺腎清熱飲:黃芪、黨參、肉蓯蓉、山茱萸肉、黃芩、麥冬、知母、蘆根各15g。咳嗽痰多者加杏仁10g,全瓜蔞15g;喘憋明顯者加補骨脂、淫羊藿各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對照組口服氨茶堿緩釋膠囊,每次100mg,每日2次。兩組療程均為28d。
1.4 觀察指標 總體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執行。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咳嗽、咯痰等證候積分參照《中醫量化診斷》[3]計分標準。計算方法:療效=(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由于炎癥部位的血流量增加,則局部黏膜溫度發生改變,可以通過紅外線熱像圖反映出來。本研究采用重慶偉聯科技有限公司紅外線圖像采集系統,利用計算機軟件評價治療前后呼吸道黏膜異常區域與周圍正常組織溫差的變化。計算方法:溫差=熱圖異常部位平均溫度-同等面積正常氣道組織平均溫度。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 (±s)表示,采用2檢驗、秩和檢驗及方差分析。
2.1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 <0.05)。

表1 兩組患者總體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病變組織與周圍正常組織溫差比較 見表2。結果示兩組治療后溫差明顯下降(P<0.05),而治療組下降程度高于對照組(P <0.05)。
氣道高反應性咳嗽具有病程長、癥狀易反復、病情遷延難愈的特點,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喉癢、咽痛等癥狀,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病變組織與周圍正常組織溫差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病變組織與周圍正常組織溫差比較(℃,± s)
組別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27 27 2.39±0.81 2.15±0.89 0.62±0.06*△△1.35±0.07*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辨證屬肺腎不足、陰虛內熱,臨床上治以補肺益腎、滋陰清熱,可以提高患者黏膜免疫功能,減輕氣道黏膜炎癥,從而取得良好療效。
氣道高反應性患者咳嗽癥狀明顯,但實驗室檢查和胸部X線均無明顯異常,評價療效時缺乏客觀描述氣道炎癥部位、范圍和程度的指標,而紅外線熱像儀可以通過攝取人體黏膜或器官的紅外輻射能并通過軟件轉換為直觀的紅外線熱態圖,評價炎癥程度。本研究利用了紅外線技術,觀察氣道高反應性咳嗽患者上呼吸道紅外線熱像圖的變化,發現此類患者氣道黏膜均存在一定范圍的溫度升高區域,溫度較正常氣道黏膜區域高1~2℃左右,且與咳嗽等癥狀的輕重程度密切相關,癥狀重者溫差大、病變范圍大,癥狀輕者溫差小、病變范圍小。隨著患者治療后癥狀的改善,高溫區域的范圍及其與正常溫度區域的溫差均有所縮小。因此,臨床上可以嘗試將上呼吸道紅外線圖像中顯示的溫差變化作為療效評價的客觀指標。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華內科雜志,2003,42(11):817 ~ 8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0.
[3]徐迪華.中醫量化診斷[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