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保平 韓彥超 栗克清 崔利軍 江琴普 崔 澤 孫秀麗
驚恐障礙(Panic Disorder,PD)是神經癥的一種常見類型,以反復驚恐發作為其特征,近年來引起心理工作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國內流行病學調查[1]多側重于該病的患病率、人口社會學因素回歸分析以及臨床特點的研究,無驚恐障礙患者的功能狀況報道。為此,我們于 2004年 10月~ 2005年 3月在全省范圍內進行了精神疾病的現場抽樣調查工作,本文重點報告河北省驚恐障礙患者的社會和生活功能狀況及治療現狀。
1.1 調查對象 調查樣本為 2004年 10月~ 2005年 3月河北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現場抽樣調查 18歲及以上人群共24000人,實際完成樣本 20716人(86.32%),失訪 3284人(13.68%)。 其中城市 3304人 (13.77%),失訪 635人;農村20696人(86.23%),失訪 2649人。 男 10343人 (49.9%),女10373人(50.1%)。共確診驚恐障礙患者 55例,調查前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河北省第六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所制定的倫理學標準并得到批準。
1.2 方法 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法抽取 11個地級城市的4個作為框架區域,包括邯鄲、保定、秦皇島、承德 ,按照 4個框架區域的總人口比例分配 24 000樣本,共抽取城區 12個、縣(縣級市 2個)11個、居委會 28個、鄉鎮 40個、147個,覆蓋框架人口 915.55萬,占河北省總人口的 13.59%。調查時連續 3次無法找到的樣本定為脫落樣本,進行樣本的替代。調查采用改編后的 GHQ-12為篩選工具[2],以 DSM-Ⅳ-TR軸Ⅰ障礙定式臨床檢查(SCID-I/P)病例版為診斷工具[3]。以 GHQ≥4及增加的 8個高危因素陽性者為高危人群 ,全部進行 SCID-I/P檢查;GHQ總分為 2或 3屬于中危人群,研究號個位數為 1~ 4者進行 SCID-I/P檢查;GHQ總分為 或 1屬低危人群,研究號個位數為 1者進行 SCID-I/P檢查。功能狀況評價采用功能大體評定量表(GAF)[4]及家屬和患者自評的方式評定。改編后的 GHQ-12靈敏度為 98.28%,特異度為 44.76%。對所有參加流調的醫生護士進行 1個月培訓,調查中隨機選擇 728人進行 SCID-I/P重測,診斷一致性良好(Kappa=0.88)。
1.3 數據處理 所獲資料采用雙人雙重錄入數據,轉入SPSS 11.0進行數據合并,合并為總數據庫后,進行邏輯糾錯,在 SPSS11.0軟件下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1 驚恐障礙患者的功能狀況 用功能大體評定量表(GAF)對 55例驚恐障礙患者進行評定 ,結果見表 1和表 2。

表 1 功能大體評定(GAF)量表調查結果

表 2 55例驚恐障礙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能力等功能的評定[n,%]
2.2 驚恐障礙患者與自殺 在 55例驚恐障礙患者中,近 1年出現“希望自己死了才好的念頭”有 19人(34.5%),其中經常出現 2人,有時出現 14人,較少出現 3人,近 1年出現“想通過自殺或故意傷害自己”的有 7人(12.7%),其中經常出現1人,有時出現 3人 ,較少出現 3人,有過自殺或自傷行為的有 2人(3.6%),1人自殺過 1次,1人自殺過 5次,最主要的目的均為解除痛苦,當時都沒有因心理問題去看醫生。
2.3 驚恐障礙患者的接受治療狀況 在本次調查的 55例驚恐障礙患者中僅有 4人因心理或精神問題去看過病,占總人數的 7.3%。在這 4人中,只有 1人接受安定治療 ,1人接受針灸治療,2例治療不詳,并有 1例因此住院。在未看過病的患者中只有 2人(3.6%)意識到看心理醫生會有用或可能有用。
驚恐障礙是河北省常見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為 3.96‰[5],已成為我省較為突出的精神衛生問題,驚恐發作一般歷時短暫,癥狀迅速達到高峰,發作極少超過 1小時,但不久又可突然發作。發作不可預測,無明顯誘因,無相關的特定情景,患者往往擔心再次發作而影響其社會功能,從本調查中可以看出,驚恐障礙患者的工作能力、精神狀況、日常生活、社會交往、自我料理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以精神狀況、工作能力、日常生活方面明顯,受中等程度以上影響的比例分別為 90.9%、76.4%和 67.3%,少數患者甚至喪失工作能力,不能離家外出,或出現自殺行為。有資料[6]表明 ,88%以上的驚恐障礙呈慢性、反復發作病程,若得不到合理干預,很少有自然緩解的病例,嚴重者將產生社會功能殘疾。本調查提示驚恐障礙患者具有更多的死亡先占觀念以及死亡的消極愿望。34.5%的驚恐障礙患者出現希望自己死了才好的念頭,12.7%的患者有自殺或自傷觀念,3.6%的患者出現自殺或自傷行為,Shneidman認為自殺是源于一種無助或絕望狀態,是由被回避的愿望所促發。無助通常與焦慮相關,嚴重焦慮與緊迫的失控感(如將要發瘋 )和強烈要求回避相聯系,它代表了一種無助狀態;絕望與抑郁密切相關,它是一種與嚴重精神病理學相聯系的非特定精神狀態,絕望與自殺間的關系也被 Beck等所證實。Klein等認為驚恐障礙患者自殺危險性升高可能與他們經常遭受士氣喪失有關,而士氣喪失是一種痛苦的情感狀態,它是一個人滿以為自己能處理的應激性事情長期處理失敗后產生的情感。本調查比有關報道 47.0%的驚恐障礙患者具有自殺觀念[7]明顯要低,可能與 3個方面有關,一是采用的診斷標準不同,二是研究對象不同,不同的研究選用了社區病人、門診病人、住院病人,以及治療過或未治療過的病人;三是相關因素控制不嚴,如是否控制了共病障礙(特別是抑郁、酒依賴和人格障礙)。雖然不同的研究驚恐障礙的自殺觀念發生率相差甚大(2%~ 27%)[7]。但總的來說,絕大多數研究顯示,驚恐障礙的自殺危險性升高。盡管如此,驚恐障礙患者接受治療的比例仍然很低,本調查為 7.3%,接受系統性治療者更少,在未看過病的患者中,意識到看心理醫生會有用或可能有用的比例更低,只有 3.6%,說明人們對驚恐障礙和精神疾病的關系認識不清,未將其納入精神疾病的范疇。
綜上所述,驚恐障礙患者社會和生活功能明顯受損,容易出現自殺觀念及行為,甚至產生社會功能殘疾,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基層醫師在向他們保證其沒有軀體疾病的同時,要勸其接受充分的藥物和心理治療。同時,在普通人群中擴大宣傳,普及有關知識,因為許多驚恐障礙病人不認為自己有病或者認為是軀體疾病,另外,在研究方面,本文未涉及共病在驚恐障礙中的自殺風險,以及有自殺行為的驚恐障礙患者是否存在生物學特征等問題均未闡明,故設計嚴謹的大樣本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韓彥超,栗克清,崔利軍,等.河北省驚恐障礙的現況調查 [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9):837-839
[2]張揚,崔利軍,栗克清,等.增補后的一般健康問卷在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中的應用 [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3):189-192
[3]李濤,周茹英,胡峻梅,等 (王志青等修訂).DSM-Ⅳ -TR軸Ⅰ障礙定式臨床檢查病人版(SCID-I/P)[M].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研究所,2004
[4]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 [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148-150
[5]栗克清,崔澤,崔利軍,等.河北省精神障礙的現狀調查 [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7,40:1-5
[6]楊海晨,胡紀澤.驚恐障礙的維持治療 [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9(2)∶50
[7]袁勇貴,翟書濤.驚恐障礙與自殺 [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1,28(3):16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