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貽謀,長沙馬王堆醫書研究會會長、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長期從事中國醫學史和中醫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相傳春秋時代隨國君主隨侯,有一次外出狩獵時救了一條受了重傷的大蛇,后來大蛇銜著一顆夜明珠前來報答他。這顆夜明珠就被稱為隨侯珠,也叫隨珠。其后隨侯珠便成了珍貴珠寶的代稱。這樣珍貴的珠寶,如果在你手上,你會用它去擊打千米之外的鳥雀嗎?
《呂氏春秋·貴生》中有一段精彩文字就談到了這個問題:
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雖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害于生則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則弗為。由此觀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職,不得擅為,必有所制。此貴生之術也。
……今世俗之君子,危身棄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為也?凡圣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其所以為。今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輕也。夫生,豈特隨侯珠之重也哉!
這段文字比較難懂,翻譯過來就是:
圣人深切地憂慮著天下,沒有比生命更加珍貴的了。耳朵、眼睛、鼻子、嘴巴,人活的時候是有用的。耳朵雖然有聽取美妙聲音的欲求、眼睛雖然有看到五顏六色的欲求、鼻子雖然有嗅到芳香馥郁氣味的欲求,嘴巴雖然有吃喝到美味可口食物和飲料的欲求,但為了滿足它們的欲求而害死了生命,其欲求也就只能停止。只是為了滿足這四個器官欲望需求的人,即使對自己生命再有利也不會去做。由此看來,耳朵、眼睛、鼻子、嘴巴,都不能放縱它們,一定要對它們有所節制。就像對待官吏那樣,帝王絕不能放縱、讓他們擅自行動,一定要有所牽制。這就是珍惜生命的方法。
……現在世俗的所謂君子,卻寧愿危害身體和拋棄生命來追逐某種物質欲望,最終把自己當作犧牲品。他們所追求的目標究竟是什么?他們究竟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大凡圣人不論采取何種行動,必定要審察做這件事的目的意圖,以及為什么要做這件事。現今假設有這么一個人,他要用隨侯之珠去彈射千仞之外的鳥雀,世人必定會譏笑他,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用來做子彈的隨侯珠太貴重,而所要射取的鳥雀太輕賤的緣故。而人生命的貴重,又豈是一個隨侯之珠可比的呢?
《呂氏春秋》在上段文字中明確指出,拿世間一切事物與人的生命相比,人的生命是最為寶貴的。人們絕對不可為了追逐名利或嗜欲來舍棄生命和健康。就像用極其珍貴的隨侯珠做子彈去射擊鳥雀,此人一定會被別人譏笑,認為他根本不懂得輕重與貴賤的區別。然而人的生命更要比隨侯珠寶貴得多,一切名利和嗜欲也不過是鳥雀而已。倘若為了追逐名利而不惜犧牲生命與健康,這種人難道不更加值得人們譏笑嗎?
《呂氏春秋》的這段描寫雖然文字不多,卻十分深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人們應當高度重視養生保健的道理,值得反復誦讀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