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當過醫生的我經常接到朋友的咨詢電話,問:“養生堂維生素E膠囊好不好?”“黃金搭檔可以用嗎?”“薏仁可以吃嗎?”……每每這時,我都會有此一問:“為什么要用這個?”如果朋友解釋說自己最近出現了什么癥狀,我會根據其癥狀,推薦產品或者建議其進行生活調理。也有朋友回答說:“我看這東西賣得好吶!”這時,我通常會說:“產品好不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是不是需要!”
一次同學聚會上,我這樣的回答遭到了一位好友的質疑。她說:“你這么啰嗦干嘛,直接說這種養生法好還是不好就可以了。”真的可以嗎?固執的我找到不下10個例子來證實,直接回答“好”
還是“不好”,對于咨詢的人來說是無益的。因為很簡單,對我有作用的保健品或是養生方法,誰能保證它就一定適合你呢?
事實就是這樣。如今重視養生保健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紛紛購買各種養生書籍或上網搜集健康資料,某某節目推出的養生方法,更是口口相傳,參照效仿。可是,大多數人卻收效甚微或越養毛病越多。之所以沒有見效,之所以越養毛病越多,就在于盲目地聽信和無根據地實施。一句話,沒有結合自己的體質。而了解個人體質對選擇正確的養生方法,以及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非常重要。正所謂: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自然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如何了解自己的體質?很簡單,就是多“聽聽”身體的聲音。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高度精密的生物系統,它有著很強的識別能力,對不適合自己的東西會本能地排斥,所以,要注意它給你的提示信號,不做違背身體意愿的事情。這既是選擇養生方式的前提,本身也是一項養生方法。
就像晉獻春教授在回答記者“男人該滋陰還是壯陽”的提問時,說的頗有意思的一句話:“該滋陰就滋陰,該壯陽就壯陽唄。”當你聽到任何養生方法時,不妨看看自己的身體狀況,多問一句“該不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