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夢昕 郭磊磊
(中央財經大學,北京 100081)
自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地以平均9%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居民的經濟狀況日益得到改善,然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居民收入的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正在不斷地拉大甚至有兩極化的趨勢。有研究表明,中國的基尼系數從1988年的0.382快速增加到1995年的0.452(Khan、Azizur and Carl Riskin,1998),再到 2002 年的0.454(李實,2004),已經超過公認的警界值0.4。在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初,中國城鎮內部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大約為0.23,雖然比改革初期的不平等程度有所擴大,但是仍處在較低的水平。到2002年,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已達到0.33(李實、岳希明,2004),高收入組與低收入組之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①2002年城鎮中最富的5%人群占有的城鎮總收入的份額是15%,最富的10%的人群占有的份額是28%。與之相比,最窮的5%人群得到總收入份額僅為1.2%,最窮的10%人群得到了份額只是3%。如果將同等比例的最富和最窮的人群相比,不難算出城鎮中最富的5%人群的平均收入是最窮的5%人群的近13倍,最富的10%人群的平均收入是最窮的10%人群的近10倍。(李實、岳希明,2004)
近期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的變化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重要的特點:一是收入差距的全方位擴大。二是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尤為突出。三是區域之間收入差距仍比較明顯。四是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這也意味著教育在收入分配中的影響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五是壟斷部門與競爭部門之間的工資差距仍在擴大。
收入差距的過分拉大給社會穩定帶來的巨大的壓力,最終將會影響到經濟的持續增長。因此,找到造成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并試圖減弱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趨勢具有很強的政策指導意義。造成收入不平等的原因很多,有學者歸結為發展因素、政策因素以及體制因素。如林光彬認為由于社會等級關系格局制約著生產、收入與分配關系,當前中國的社會等級制度、戶籍制度及就業用工制度等等一系列體制必然產生財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林光彬,2004)。我們認為,除了這些外生因素外,公共教育投入、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以及教育回報率隨著改革推進不斷上升無疑也是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差異作為內因甚至是決定性的原因。Zhang(2005)證明了教育回報率的逐年上升與市場化改革有著緊密的聯系,本文試圖通過Oaxaca分解模型證明市場化改革導致的教育回報率的逐年上升才是最終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
自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勞動力市場改革以來,大量文獻研究了各種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率問題。Byron&Manalola(1990)根據南京800個城鎮勞動力樣本估計的教育回報率在1.4%-3.5%。Johnson&Chow(1997)利用1988年CHIP(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數據估計了中國的教育回報率,在城鎮地區大概為3.29%,農村地區大概為4.02%。Liu(1998)的估計為3.61%,他對不同層次教育的估計則為:大學大概是37.5%,中學大概是19.1%,小學為7.5%。Maurer-Fazio(1999)利用CHIP1988 城鎮部分數據估計的男女教育回報分別是2.9%和4.5%。Zhang&Zhao(2002)對 1988年 -1999年中國城鎮勞動力的教育回報率的估計,發現回報率從1988年4.7%上升到了1999年的11.5%。從中可看出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教育回報率呈現了逐年上升的趨勢。
市場化改革通過勞動力市場作用影響了教育的價格即教育回報率,從本文的實證研究結果我們也可以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而教育回報率的逐年增長正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教育收益率表明了勞動力市場對個人受教育程度的回報的大小,教育回報率的上升給了人們積累人力資本的動機,也有利于資源的有效分配;①Heckman(2003)表明基于中國實物資本與人力資本回報的巨大差異,可看出中國在實物資本上的投入遠大于人力資本,應加大人力資本投入。Psacharapoulos(1985)估計了34個國家的教育回報率,均高于中國。Gannicott(1984)估計了臺灣的教育回報率,女性為16.1%,男性為8.4%,都遠高于中國大陸。以上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的教育回報率相對別國明顯偏低。另一方面,教育收益率越高意味著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就越大。本文試圖用城鎮居民數據來解釋這個問題,所以只關注城鎮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問題。國內很少有研究文獻將市場化改革與收入差距擴大的影響機制用模型直接反映出來,本文運用中國住戶收入調查數據集,通過Oaxaca分解方法來揭示當前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影響機制,以及就如何縮小居民收入差距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議。
本文分別以1988年到1995年的收入差距和1995年到2002年的年收入差距為研究對象,將收入差距分解為明瑟方程各項系數造成的收入差異和人力資本稟賦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并計算出各項差異對總收入差異的貢獻率,即可看出改革是通過何種途徑造成最終的收入差異,以此分析改革隨著時間推進對收入差距的影響方式和途徑。
本文接下來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為模型介紹;第三部分介紹樣本數據和相關描述性統計分析;第四部分是實證研究結果分析;第五部分是結論性評述。
理論研究中有很多將不同收入人群的收入差異分解成不同特征差異的方法,這里,我們用Oaxaca和Ransom(1994)提出的分解方法。
按照Mincer(1974)的標準工資方程:

其中,W是年收入,X是衡量人力資本及其相關特征的變量,ε是誤差項。
標準Mincer方程形式為:

擴充Mincer方程形式為:

其中,Schooling為受教育年限,Experience為工作經驗年數,Gender為性別虛擬變量,Economicsector為企業性質虛擬變量,Occupation為職業虛擬變量,Industry為行業虛擬變量,Region為地區虛擬變量。
T1年勞動者的log(W)的平均值可以寫成:

T2年勞動者的log(W)的平均值可以寫成:

(2)-(3),得:

方程(4)等式右邊的前兩項代表的是明瑟方程各項系數造成的收入差異,如教育回報率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最后一項代表的是由于人力資本稟賦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如受教育年限的差異造成的收入差異。
首先,用OLS估算出T1年和T2年的Mincer方程各項系數的估計值,然后轉換成方程(4)的形式,計算出明瑟方程各項系數差異造成的收入差異和人力資本稟賦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對總收入差異的貢獻率。
為了增強方程的解釋度,我們加入了性別變量,企業類型變量,行業虛擬變量,職業虛擬變量及地區虛擬變量等用Mincer方程的擴充形式代替其簡單形式,分別計算了基本Mincer方程分解結果和擴充形式Mincer方程分解結果。我們分別以88-95,95-02兩個時間段為分析對象,以各個變量稟賦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及各變量的系數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對總收入差異的貢獻值為依據,可看出改革是通過何種途徑來影響收入差距的。
本文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中國住戶收入調查數據集(CHIP)”為基礎,①中國住戶收入調查數據集由城市和農村住戶調查兩部分組成,而每一部分又包括對住戶居民和住戶兩方面的調查。被調查的城市住戶有9009戶,農村住戶有10258戶。調查的內容包括家庭基本情況、家庭有收入成員的基本情況,工資收入、整個家庭的額外收入、家庭的支出情況等。城市樣本只包括了北京、山西、遼寧、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廣東、云南、甘肅等10個省份。調查年份包括1988年,1995年,2002年。這里我們只關注城市住戶居民信息。采用全部城市住戶居民的相關數據為研究對象,選擇經濟體制初期1988年-1995年及發生深刻變革的期間1995年-2002年兩個期間分別對收入差距進行分解,對改革期間中國城市住戶的收入差距與教育收益率的關系做系統動態的追蹤研究,力圖從實證角度揭示這一重要歷史時期,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教育回報率差異對居民收入差距的貢獻。
為了使估算出的明瑟方程能更準確地體現市場上的工資決定機制,我們將樣本限定為勞動力市場上的有固定工作的被雇者,且只考慮第一職業。按照慣例,樣本不包括離退休人員、個體勞動者、待業人員、喪失勞動能力者、在校人員、待升學、待分配的學生和軍人、家務勞動者等(Coleman,1993;Mwabu&Schultz,1996)。而且,按照中國的勞動法,限定最小工作年齡為16歲,男性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退休年齡為55歲,我們按男性16-60歲,女性16-55歲篩選樣本。同樣,我們也刪除了常規工資缺失和未報告教育水平的個體。年收入包括基本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實物收入等。如表1所示:城鎮居民的年收入從1988年的1776元上升到1995年的2785.9元,再到2002年的5803.7元,②我們用物價指數將各年收入折合成與1988年貨幣等價的收入??煽闯鍪杖氩罹嘣诤笃吣瓯惹捌吣暝鲩L得快。從收入的標準差中也可看出城鎮內部收入差距在逐步加大。工作組成員的平均年齡和平均受教育年限都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有可能是國家加大人力資本投資且教育回報率逐年上升的結果,教育回報率的上升致使人們愿意花更多的時間積累人力資本。同樣,我們可以看到,女性的勞動力比重從1988年的47.3%下降到了2002年的41.1%。

?
從企業經濟性質來看,國有企業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到2002年出現巨大跌幅,這與市場化改革與國有企業的重組密切相關,外資企業和個體戶大量涌現。在1988年到2002年間,集體企業比重從19.8%下降到7%。
表2列出了用OLS計算出的Mincer方程標準形式和擴充形式的結果。第1、2、3列分別列示1988年、1995年、2002年標準形式的各項系數。各項結果的系數都很合理,從中可看出教育回報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從1988年的3.63%上升到1995年的6.46%,到2002年就達到了9.93%。在第一個七年期間內教育回報率上升了2.83%,第二個七年期間內上升了3.47%。從1988年到2002年,工作經驗的回報率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從性別虛擬變量的系數中,可以看出,平均來說,1988年男性工資比女性高10.6%,1995年男性工資比女性高11.7%,2002年男性工資比女性高10.8%。

?
為了增強方程的解釋度,我們加入了性別變量,企業類型變量,行業虛擬變量,職業虛擬變量及地區虛擬變量等用Mincer方程的擴充形式代替其簡單形式,第4、5、6列分別列示1988年、1995年、2002年擴充形式的各項系數。加入這些虛擬變量以后教育回報率降低了,這是因為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容易被選入高收入行業中,他們之前呈現正相關的關系。Zhao(2002)發現教育程度較高的人也更容易進入政府部門或者外企。同樣我們可以看到教育回報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從1988年的2.84%上升到1955年的3.66%,到2002年為5.49%。在第一個七年期間內教育回報率上升了0.82%,第二個七年期間內上升了1.83%。同樣,工作經驗的回報率也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男性工資比女性高10%左右。同時,政府部門和外資企業也呈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這些無疑都是改革帶來的積極影響。
從以上兩種方程形式計算的結果都可以明顯看出教育回報率的逐年上升趨勢,在改革初期,1988年-1995年期間上升幅度較小,1995年-2002年期間上升幅度更大。市場化改革推動了教育回報率的上升,增強了市場的有效配置。但同時,也增加了不同教育程度人群的收入差距。接下來,我們可以從Oaxaca分解模型的結果中看到收入差距的成因。
基于表 2 中(1)、(2)、(3)列的 OLS回歸結果,表3列示了基于標準Mincer方程的1995年和1988年收入差異的分解結果。第一行給出了這兩年log(W)的均值的差值,接下來的幾行將其分解為變量稟賦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和變量系數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分解結果如下:在38%的收入差異中,有13.47%來自于1995年與1988年變量稟賦的差異,如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剩下的24.53%來自于變量系數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即各項回報率的上升,如教育回報率和工作經驗回報率。在各項影響因素中,教育回報率上升因素引起的收入差異比重最大,在38%的收入差異中就占到了26.18%,可以解釋68.89%的收入差異。表4列示了基于2002年和1995年收入差異的分解結果。分解結果如下:在70.47%的收入差異中,有14.04%來自于2002年與1995年變量稟賦的差異,剩下的56.43%來自于變量系數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同樣,教育回報率上升因素引起的收入差異比重最大,在70.47%的收入差異中就占到了39.83%,可以解釋56.52%的收入差異。
基于表 2 中(4)、(5)、(6)列的 OLS 回歸結果,表5列示了基于擴充Mincer方程的1995年和1988年收入差異的分解結果。分解結果如下:在38%的收入差異中,有10.32%來自于1995年與1988年變量稟賦的差異。剩下的27.68%來自于變量系數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即各項回報率的上升,如教育回報率和工作經驗回報率。在各項影響因素中,教育回報率、企業性質和行業因素的回報率差異引起的收入差異比重較大,在38%的收入差異中就占到了24.3%,可以解釋63.95%的收入差異。我們在前面曾經提到,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容易進入高薪行業,更容易進入政府部門和外企這類待遇較好的企業,所以這些歸根到底都是更高教育回報的體現。從中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人力資本的日趨重要性。表6列示了基于2002年和1995年收入差異的分解結果。分解結果如下:在70.47%的收入差異中,有17.95%來自于2002年與1995年變量稟賦的差異,剩下的52.52%來自于變量系數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教育回報率上升因素引起的收入差異比重最大,在70.47%的收入差異中就占到了20.87%,可以解釋29.62%的收入差異。

?

?
基于以上分析,從總體上來說,收入差異大部分是由變量系數不同造成的,即各種要素價格的不同,如人力資本回報、經驗回報、行業回報差異、企業性質回報差異。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資本回報,即教育回報率占主導因素。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改革并不是同等程度的提高所有人的收入水平,而是通過提高教育回報率不同程度的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正是這樣的一種引導機制,致使高教育水平的人收入上升更快,致使城鎮總體的收入差距持續性的加大。從擴展方程分解結果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企業性質回報差異和行業回報差異也是導致收入差距持續加大的重要原因,這一點在1988年到1995年尤其明顯。
就從時間跨度來看,基于標準方程,1988年-1995年由于受教育年限差異造成的收入差異占38%的14.4%,而由于教育回報率上升造成的收入差異占38%的26.18%。1995年-2002年由于受教育年限差異造成的收入差異占70.47%的10.15%,而由于教育回報率上升造成的收入差異占70.47%的39.83%。從中可看出教育回報率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在收入差距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樣,就給了人們更多的理由去積累人力資本。從擴展方程分解結果中,我們也能夠得到相同的結論,就1988年到1995年來說,企業性質回報和行業回報在收入差距中還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跟教育回報率的影響差不多。但是從1995年到2002年,企業性質回報和行業回報的作用相對于教育回報率的影響力就小了很多。

?

?
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是采取漸進式的方式施行的,在改革初期,先在廣東試行,然后才在全國施行。全國真正做到市場化還是在1992年以后。所以為了深刻剖析改革對收入差距的影響,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廣東省和遼寧省的收入差距來分析改革對收入差距的影響途徑和方向。本文選取遼寧省作為比較對象是因為遼寧省在改革進程中發展較緩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是以計劃經濟為主,以國有企業為總產值的主導力量。
這里,我們只做了1988年和1995年的比較,因為2002年市場經濟改革已進入相對成熟階段,二者的比較意義不大。選取樣本的方法同上,基于改革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群影響更大,以1978年作為基期,1988年樣本增加篩選條件:EXP<10,1995年樣本增加篩選條件:EXP<17。表7列出了用OLS計算出的Mincer方程的結果。第1,2列分別列示1988年廣東和遼寧的結果。各項結果的系數都與預期一致,各省的教育回報率隨年份增加呈上升趨勢,從中可看出廣東的教育回報率和工作經驗回報率均高于遼寧。
基于表 7中(1)、(2)列的 OLS回歸結果,表 8列示了1988年廣東與遼寧收入差異的分解結果。第一行給出了這兩年log(W)的均值的差值,接下來的幾行將其分解為變量稟賦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和變量系數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分解結果如下:在37.22%的收入差異中,有1.26%來自于兩省份變量稟賦的差異,如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剩下的35.86%來自于變量系數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即各項回報率的上升,如教育回報率和工作經驗回報率。在各項影響因素中,教育回報率上升因素引起的收入差異比重最大,在37.22%的收入差異中就占到了42.28%,基于截距項的效益為負值,教育回報率的差異可以解釋總收入差異的比例超過90%。表9列示了1995年廣東與遼寧收入差異的分解結果。分解結果如下:在69.44%的收入差異中,有-1.78%來自于兩省份變量稟賦的差異,71.22%來自于變量系數不同造成的收入差異。同樣,教育回報率上升因素引起的收入差異比重最大,在69.44%的收入差異中占到17.19%。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再一次驗證了市場化改革加大了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機理是通過影響人力資本回報來實現的。這與國家政策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再帶動另一部分人走向富裕是相符合的。

?

?

?
本文利用CHIP數據集,基于Oaxaca分解模型,分別對1988年-1995年,1995年-2002年的年收入差距和1988年和1995年廣州和遼寧的收入差距進行分解,深入剖析市場化改革貫徹實施以來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的根本原因。結果表明,市場化改革是通過增加教育回報率,使高教育水平的人收入上升更快,致使城鎮總體的收入差距持續性的加大。
就本文的分析來看,收入差異大部分是由各種要素價格的不同造成的,如人力資本回報、經驗回報、行業回報差異、企業性質回報差異。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資本回報,即教育回報率占主導因素。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容易進入高薪行業、政府部門、外企等較好的單位,這在另一種程度上也是教育回報的一種體現,所以行業回報和企業性質回報與受教育程度呈現正相關關系,歸根到底的影響因素就是教育回報。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積累人力資本非常重要。
就政策意義來說,國家為了抑制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增大人力資本投入,加強教育建設,提高全民教育意識,使居民受教育程度差異減小,最終減小收入差距;二是減少壟斷,增加各行業競爭程度,以此達到減小行業回報差異的目的。三是做大做活各種類型企業,減小國企、外企與其他類型企業的回報差異,以此達到減小企業性質回報差異的目的,最終減小居民收入差距。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市場化改革會加大居民收入差距,但它仍然是有利于中國發展的,增加教育回報率是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質的,減少壟斷、做活企業是有利于企業進步的,而增加教育回報率、減少壟斷、做活企業都只有通過市場化改革才能實現。
〔1〕蔡 ,楊濤.城鄉收入差異的政治經濟學[J].中國社會科學,2000(4).
〔2〕李實.中國個人收入差距的近期變動[Z].中國勞動力市場理論與政策高級論壇參會論文,2003.
〔3〕李實,丁賽.中國城鎮教育收益率的長期變動趨勢[J].中國社會科學,2003(6).
〔4〕李實,岳希明.中國城鄉收入差距調查.財經,2004年第3/4期合刊.
〔5〕林光彬.等級制度、市場經濟與城鄉收入差距擴大[J].管理世界,2004(4).
〔6〕趙人偉,李實.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及其原因[J].經濟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