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彬清
一、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中華民族以悠久的文明,特有的文化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中華文明一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中國雖然選擇了一條閉關鎖國,不與“蠻夷”相往來的發展之路,但是放眼其所處的世界,西方國家在推行其資本擴張的道路上并未因為中國的不入世而選擇迂回。面對國際社會上盛行的“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中國機遇論”及“中國責任論”等等西方學界理論,我們明確表達了和平發展的意愿,向世界莊嚴宣布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鄭重選擇與莊嚴承諾。”其因有三:一是國情使然。雖然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但人口多底子薄,加之嚴重發展不平衡,中國依然只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二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使然。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和合”精神始終貫穿其中。“和”,指的就是崇尚和平,重和睦;“合”,指的是講融洽,求和諧。三是當今世界發展潮流使然。和平與發展是當代各國人民的最大心愿也是最大的時代背景。新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這一重大戰略判斷,又多次公開闡明:中國過去不稱霸,現在不稱霸,將來強大了也不稱霸。事實表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已成為中國與世界的共識。
二、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理論內涵
“和平發展道路”最初也稱“和平崛起道路”。和平和發展是新世紀的時代特征,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和平是發展的重要保證,發展又進一步促進和平。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基本內涵是,內求發展、和諧,外促和平、合作。基于對和平以及發展的認識,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為著眼于:第一,既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第二,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又要堅持實行對外開放。第三,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努力實現與各國的互利共贏。第四,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將為構建一個民主的、和睦的、公正的、包容的和諧世界不懈努力。
同時,基于國際政治的視角,本文認為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還具有以下幾點意義:一是要以非暴力的方式來解決中國發展中所面臨的眾多難題和種種挑戰;二是要以文明大國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是要實現中國人100多年來的強國夢。
三、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與當代大學生的關系分析
和平發展本身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而藉此形成可供咨詢的理論體系,并且經過不斷完善之后作為國家政策制定的理性基礎。當代大學生具有雙重身份特征,首先作為知識的學習者、傳播者和創造者,和平發展思想可以也應該首先被這個群體所認知和接受;其次,作為未來世界的締造者、開拓者和踐行者,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能夠也必須由他們來開辟。因此,從其實踐主體來研究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不僅是一種分析視角的創新,也無疑更具可行性。這里,我們通過對理論及實踐兩方面意義的闡述來分析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與當代大學生之間的關系:
在理論層次上,當代大學生領會和踐行中國和平發展方針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微觀層面上(子系統),當代大學生是青年中的中堅力量,他們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他們對國策的認知和參與程度對國家綜合實力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對我國增強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參與國際政治互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第二,中觀層面上(系統),就和平發展道路而言,圍繞這一思想及依賴它而制定出的國家戰略已經展開了很多研究活動。在國際政治舞臺上,中國也正以真誠的態度實踐其和平發展的愿望,并同其他國際政治行為主體展開多層次,寬領域,全方面的互動行為。這要求重視對于和平發展戰略的實踐主體的教育和培養。第三,宏觀層面上(系統與外部環境),國際政治舞臺上政治行為主體的互動行為一刻不曾停止,國家要發展就要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同世界接觸。大學生是充滿多樣性的群體,他們全方面接觸各種知識,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軍事等等國家核心領域,是保障中國與世界車輪同步的不竭動力。
在實踐層次上,考察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中當代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時,我們將中國社會的構成分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領域。在政治領域,中國素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不難發現當前的政府成員構成中絕大多數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而自實行公務員制度以來,大學學歷則成為其最低門檻。在經濟領域,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憑借特殊的要素優勢還存在成為資方、經理人員和技術專家的多層次渠道,那么目前從絕大多數企業的招聘書中不難發現,要獲得資本、管理權力和技術權威,大學學歷幾乎成為敲門磚。在文化領域,從作為知識傳播者代表的各級各類學校來看,其當前教師構成和招聘中大學學歷也已經成為基本要求。另外,大學生在中國國民中的比例還相對較小。調查表明,中國大學生占總人口的比例僅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國家24%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說美國的35%了。
因此,這里可以就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與當代大學生關系的分析得出結論,其內在邏輯可歸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以當代大學生為主體通過和平發展道路來實現的,以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為背景,以當代大學生之于這個戰略所展現出的政治參與現狀及發展為分析要點是具有現實性和必要性的。
四、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中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狀與未來
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國一貫堅持的發展戰略,當代大學生是其實踐主體,而政治參與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政治參與是政治關系中權力得以實現的重要方式,反映著公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選擇范圍,體現著政治關系的本質。大學生政治觀念的樹立受到自身環境和外部引導的雙重影響,一方面是內因與外因的理性結合,另一方面是外因對其主導性影響。下文以政府角度從三個方面分析如何構建一個適于大學生良性政治參與的框架:
(一)正確認識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現狀
當代大學生成長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他們承擔了未來中華民族發展的偉大使命。傳統文化與外來思想的碰撞使得當代大學生在政治參與問題上具有同其他社會群體及歷史時期不同的特點,在迸發政治參與積極性的同時又出現了一部分令人關注的問題。總體來說,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行為時積極向上的,但政府在把握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這一問題的時候也須注意以下幾點問題:第一,部分學生存在政治盲從現象。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一部分學生容易受到錯誤思想的干擾,產生錯誤的政治認知,比如拜金主義,崇拜西方“民主制度”等觀念。第二,政治參與個人目的性日趨明顯。為將來“更好的發展”積累政治資本成為一部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考慮因素。第三,政治認知和政治行為不協調。作為已經具備認識能力的自然人,但在現實所表現的政治行為中卻往往相反。以上問題需要大學生通過自身的調節以及政府適當的引導來幫助大學生樹立和諧的發展觀念,才有利于和平發展道路的實施。
(二)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理念
大學生的心理處在不斷成熟的階段,可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那么,促當代大學生清楚認知和平發展道路內涵可從以下三點考慮:第一,要引導大學生準確把握時代特點,處理好自身發展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和平與發展問題反映在個人層面上就是個人和諧發展問題。國家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強力保證,個人發展得益于國家的繁榮與富強。第二,要加強大學生和平發展思想教育。大學生與國家戰略層面的問題尚有一定距離。對和平與發展理念的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書面上,需要積極引導大學生真正理解它內涵和重要性。第三,要發揮黨團組織感召力,營造和諧的政治參與氛圍。我黨素來都有重視青年力量發展的傳統,黨團組織在大學生和平發展理念的形成中影響力非凡,更重要的是我黨一直以寬松而不失嚴謹的態度吸引當代青年并營造思想發展環境。
(三)鼓勵和擴展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實踐
政府是連接國家與大學生之間的橋梁,中國在政策制定上擁有許多優勢,有強大的物質基礎,有穩定的社會執政環境。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動機經歷了一個由信念性動機向分配性動機轉變的過程,政治參與方式由以政治動員為前提的政治運動的方式轉向以政治動員與自主選擇相結合的制度性參與方式。政府可為大學生實踐和平發展道路及自身和諧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及物質支持,這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下功夫:首先,不斷拓寬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其次,完善政治參與機制。體現在大學生參與和平發展道路實踐中就是要使政治參與更具透明化、制度化,使政治活動處于良好的監督之中,既能為大學生踐行和平發展觀念提供優越的環境又能保證政治發展的健康化和公平性。同時也需要大學生積極領會并牢固樹立和平發展精神,勇于實踐自身和諧發展及中國和平發展之路。
五、結語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下,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實現將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歷程。可以說這既給中國和平發展帶來了風險,但同時也隱藏著機遇。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及未知性為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新的問題:如何在保證國家利益的同時堅持并發展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該戰略能否在足夠長的時間里得到有力而持續的推行。鑒于此,本文的研究即是對怎樣實踐和平發展道路的一種嘗試。作為當代大學生,他們是否在思想上認同和平發展理念,進而能否結合自身現實致力于實踐,也就成為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在未來真正落實與否的最關鍵所在。于是,大學生參與到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之中就成為政府的官方引導和大學生自身自主需要的結合,一方面政府需要認識到大學生之于未來中國對外戰略的重要性及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引導、鼓勵并為大學生政治參與提供良好環境;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也應擺正思想,擺脫“小我”思想的束縛,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