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虹 全承相 李志春
大學生自殺是大學生自身因經濟困難、學習壓力、就業受挫、社會歧視、情感挫折、人格受辱等各種原因,而一時失去自我生存信心和正常理智控制的情況下,以自我了結生命的方式回應社會或對方的消極行為。如何通過對大學生自殺事件進行分類分析,分別從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層面,尋找相應的防控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學生自殺率,已成為擺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項亟需解決的課題。
一、大學生自殺的形成機制與類型
大學生自殺的形成機制是非常復雜的,但不管是哪種原因導致的自殺,其背后都有一定的心理機制在起作用。其心理機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自殺動機形成階段。個別學生在遇到挫折或打擊時,為逃避現實,企圖通過自殺加以解脫。自殺者借自殺作為對自己因做錯了事而產生的悔恨、懲罰,作為自罪自責心理的補償,或把自殺作為報復手段,從而使有關的人感到內疚、后悔和不安。第二階段,自殺心理矛盾沖突階段。自殺動機產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殺者陷入一種生與死的矛盾沖突之中,難以最終作出自殺決定。此時,自殺者會經常談論與自殺有關的話題,預言、暗示自殺,或以自殺來威脅別人,從而表現出直接或間接的自殺意圖,企圖以此引起別人注意或尋求他人幫助。第三階段,自殺決定后的平靜階段。自殺者決定自殺后會覺得似乎已經從自殺與否的困擾中徹底解脫出來,因而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情緒相對有所好轉,顯得相對平靜,這使周圍的人誤以為他的心理狀態好轉了,從而放松關注與警惕。
根據自殺原因的性質差異,自殺可分為壓力型自殺、心理非健康型自殺、情感型自殺及交叉型自殺四種。1.壓力型自殺是當前自殺現象中第一位原因。大學生的壓力主要有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北京高校心理素質研究會副秘書長聶振偉教授說,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們所面對的社會壓力比較大,而他們在學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這就造成了他們的心理素質不高,面對不斷增加的學業與就業壓力缺乏相應的應對能力。2.心理型自殺主要是指由心理的非健康狀況而引起的自殺。自殺與心理長期抑郁有很大的關聯,抑郁癥狀可以作為評定自殺危險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大學生患抑郁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社會學的,心理學的和生物學的。3.情感型自殺是近年來出現較多的非正常死亡現象。情感型自殺不僅僅是感情和愛情方面的,還包括處理其他類型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情感挫折。大學生對情感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導致不良心理行為及其自殺行為的重要原因。4.交叉型自殺是前述類型的混合體。情感型自殺往往都會與壓力型自殺、心理型自殺交織在一起,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壞。人與人之間關系如果處理不好會往往造成大學生的自卑、自閉,同時帶來個體社會關系的弱化,造成社會關系的壓力,所帶來的負作用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壓力也會隨之而來。①大學生自我中心意識強、年輕氣盛、容易激動,加之珍惜自身生命和尊重他人生命的意識、自我進行安全防范的意識與自我進行法律約束的觀念均較為淡薄,在涉及與他人的利益沖突時缺乏理解、寬容和換位思考意識,很容易在激情沖動之下做出缺乏理智行為。大學生成長的外部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日趨復雜,大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和內心矛盾沖突不斷增多,少數學生往往因父母離異、家庭變故、人際緊張、經濟困難等原因導致性格孤僻、心情壓抑、長期憂郁,在某些偶發事件負面刺激下,容易導致極端行為;正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對感情敏感,在與異性交往中就很容易出現矛盾,一些感情很執著的青年一旦面對情感矛盾便十分苦惱,嚴重影響自己的正常情緒,甚至還有可能感情用事、誤入歧途。此外,隨著高校辦學開放性程度和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主觀愿望的增強,學生校外活動機會也不斷增多,客觀上增加了各種意外事故導致大學生死亡的可能性。
二、大學生自殺的教育性防控
大學生自殺事件的教育性預防控制重點要加強生命價值教育,改善大學生成長的心理環境條件。通過生命教育活動,讓全體高校學生正確理解生命內涵和價值,在積極關愛自己生命的同時也尊重他人生命,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逐步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開展生命意識教育是由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關于生命意識教育的內涵,國內外研究者觀點各異,但加以歸納后不難看出,幾乎所有學者的理論都包含以下內容:強調生命的本體價值,引導人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意識教育可以對大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加以疏導,向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方向良性發展。生命意識教育首先要關注人的價值,關懷人的生命,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尊重生命教育。維持生命存在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所有的人都應該也必須學會對自己以及對他人生命存在的尊重與承認。二是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并不等于要讓大學生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更不是在緊要關頭臨陣脫逃或漠視不管,而是要教給他們自護自救的正確方法,講清楚有效保護自己才能更好地幫助別人的道理。三是抗挫能力教育。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意志、毅力和本領都是在苦難與挫折中磨練出來的,而意志的磨練又反過來提高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和信心,從而使人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總之,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個體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悅納自我,從而最終實現自我。現實生活中之所以出現大學生自殺等非正常死亡事件,與這些學生不能夠正確看待自身的價值,長期生活在壓抑和自卑的心理狀態下有著直接關系。②
大學生自殺事件的教育性預防控制的關鍵要完善大學生心理衛生健康教育,培養健康的心理觀念和健全的人格,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所致。高校要強化心理咨詢工作,持續、穩定地幫助大學生擺脫各種心理困擾,消除各種心理障礙,使之及時恢復心理平衡。高校要高度重視心理咨詢隊伍建設,提高高校心理咨詢人員的配備比例,以確保在大學生中有足夠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與服務,充分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健全心理健康咨詢室、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優化個性心理品質,增強在學生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引導大學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促進他們正確面對個人與他人以及社會問題,正確對待戀愛,婚姻與事業的關系,自主化解各種矛盾,幫助大學生消除緊張心理因素。對于因經濟困難而失去心理平衡、生存信心的學生,要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各項困難,盡可能地為貧困大學生提供獎助貸補免各種物質資助與勤工助學工作機會,積極開展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促使其融入到班團集體之中,并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讓貧困大學生放棄自卑心理,充滿信心地對待生活、接納他人,使其心理經常處于輕松愉快之中。高校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幫助存在困難的大學生緩解來自經濟、就業、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特別要做好學習困難學生、失戀學生、違紀學生、言行異常學生的心理輔導和咨詢工作,對于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進行細致的排解與安護,讓他自愿向輔導員交流自己內心的情感,幫助他們化解心理壓力,克服心理障礙。
在教育手段上突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防止大學生自殺意念的產生,要建立家庭學校雙向互動的教育機制。通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增強學生對所經歷情感的理解,以排解壓力。
三、大學生自殺的管理性防控
學生管理隊伍要深入學生班級、宿舍,近距離了解學生思想與行為動態,在與學生交流中捕捉信息、發現問題,迅速、全面、認真地排查學生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做到情況清楚,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引導和疏導工作,做到以人為本、有的放矢、防患未然。輔導員應增強親和力,做學生的貼心人,遵循“幫助與教育并重”的原則,通過對學生的實際幫助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關心與溫暖,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與勇氣。高校要加強學生住宿管理,建立宿舍安全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報送制度,確保重要信息及時、準確上報;建立健全安全檢查制度,做到全面檢查與重點檢查相結合、定期檢查和日常防范相結合,對發現的事故隱患及時整改;切實做到值班門衛到位、巡邏執勤到位、檢查整改到位、制度落實到位。高校要撥專項資金加強技防工程,要安裝惡性阻性負載限電器或安裝智能用電管理系統,使違章電器根本無法使用;在學生公寓的公共區域如門廳、走廊、電梯間安裝監控系統;原則上不允許學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對特殊原因在校外租房的學生,要履行相關備案手續,做到信息暢通。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人群預警和干預機制,認真進行大學生理狀況摸排工作,積極做好心理問題高危人群的防范和干預工作,做到心理問題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特別要注重從大學生貧困問題與心理問題的關聯機制上健全大學生自殺事件的防范機制。③由于自殺者在自殺前有了一系列的行為表現,這就為預防自殺提供了一些依據。學校有關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詢人員以及黨團干部,系、年級、班干部是預防自殺的主要人員,只要通過一定的培訓學習,他們就能及時地從自殺者的行為表現中發現其自殺企圖,及時加以疏導、解救和阻止,從而防患于未然。高校要有意識地加強重點人群(如畢業班學生)的管理,要針對地外地實習、外出聯系工作學生人數多、地域分散的特點,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隨時掌握他們的去向。學生干部要密切注意班內同學的行為與動向,特別要注意那些家庭出變故、經濟有困難、學習很吃力、身體有疾病、感情遇挫折的學生的日常行為,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報告。
面對大學生自殺帶來的安全穩定問題,高校要從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高度加以認識和把握,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定期召開安全工作會議,專題研究、解決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高校要對大學生校園人身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切實加強領導和統籌協調,明確職責,相互配合,齊抓共管,全面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和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建立健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反應迅速的人身安全防范工作系統和責任體系。高校要結合實際,針對重點問題、重點對象和薄弱環節,抓住關鍵,重心下移、關口前移、超前預防,分解責任,制定嚴密防范措施,堅決防止重特大人身安全事故發生,確保學校安全穩定。對院系要制定必要的安全考核指標,實行崗位責任制,定期進行指導、監督、考核,保證安全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有效促進院系、部門分管學生安全教育管理的負責人把人身安全教育作為首要任務來抓,真正負起責任,把具體工作做好。各院系、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學生安全防范預警機制,落實安全防范措施,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