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云芳
隨著全球化和多極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各國經濟運行均受影響,中國也不例外。這場金融危機使得中國大學生面臨就業“嚴冬”的困境,從而使得國內對于大學生就業難的探討達至新的高峰,也引發了對于大學生就業政策、高校擴招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等的全面反思。筆者認為,有能力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是有市場的,好的就業前景離不開能力的培養,而大學生能力培養的關鍵在高等教育,因此大學生就業難的突破口在于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與完善。
自1999年實施高校擴招政策以來,既受到關注,也備受爭議。羅爾斯說:“正義是社會體制的第一美德,就像真實是思想體系的第一美德一樣。每個人都具有一種建立在正義基礎上的不可侵犯性,這種不可侵犯性甚至是整個社會的福利都不能凌駕其上的。”高校擴招既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人與人之間教育公平的實現途徑。高等教育大眾化是被各國的教育發展經歷證明是正義的舉措,教育公平更是被稱為“底線公平”,可見,高校擴招政策的正義性毋庸置疑。問題的關鍵是正義的政策能否被正義的實施,取得正義的結果。因此,當務之急是達成共識,明確高校擴招是一項正確的政策,以便社會各界不再拘泥于其正確與否,而是齊心協力使其能夠被正確的實施。其次,有必要成立專門小組,對各大院校(包括高職、高專)的招生資格進行一次徹底檢驗,將不符合招生資格的專業立即撤除,達不到招生資格的院校立即停止招生、進行整頓,整頓后仍舊不符合規范的應對其作出永久取消招生資格的決定。最后,明確擴招的重點院校應該是高職、高專類院校。這類院校培養的是技術型人才,這一類人才正是目前我國社會發展所最缺乏的,應鼓勵其發展,當然需對其招生資格嚴格審查。
高校擴招政策只是涉及“量”的問題,更為核心的是高等教育的“質”,這就需要高等教育的質量政策來給與保證。目前,市場作為社會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已經被各國所認同,高等教育只有走市場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才是真正的出路。但是,市場化并不意味著絕對的傳統公有化和絕對的私有化。要使高等教育更加具有競爭性和廣泛的社會適應性,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首先必須面向市場需求。在開設新專業以前,須對我國的國情、社會發展需求進行充分論證,以保證培養的學生有就業市場,這就需要成立專門調研小組進行學科專業的市場調研,以抑制產能過剩專業,鼓勵設立較大市場需求的專業。其次,需要改革我國就業率的計算標準,可以結合當前的物價水平以及就業學生的工資收入來分等級計算就業水平,不只是簡單的核算就業與未就業。另外,從國家層面看,教育事業是為了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而從個人層面講,受教育是為了更好的就業,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只有高校和企業的通力合作才能更好的培養出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情,也不只是教育主管部門的事情,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允許有條件的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辦學,這一合作辦學的形式不只是局限于資金方面的合作,還有科研方面的合作,甚至可以考慮采取高校和企業聯合發證的方式,還可以明確規定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須有一年時間去實習,以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前提是實習的單位需要獲得教育部門的資格認證。
最后,由于大學生就業絕大多數屬于初次就業,對勞動力市場的運行并不充分了解,因此,沒有適當的職業匹配服務體系,必然會導致市場效率的損失。勞動力市場的效率損失主要源于信息不對稱。目前,我國高校大多沒有設立專門的就業服務機構,服務對象往往只針對應屆畢業生。因此,高校首先需設立專門機構,然后主動利用網絡、報紙等多種形式及時傳遞就業信息給應屆畢業生和在校未畢業大學生。其次,在大學生剛入學時就需對其進行就業培訓,以強化其職業發展意識,有針對性的選擇需要學習的課程。同時,有必要對畢業不久的大學生(至少是畢業三年以內)的就業狀況進行調查,建立起專有數據庫來分析研究,以更好的指導就業,而所有這些就業信息又將反饋給學校,以便其指導專業設置,更好的把握學生能力培養的方向。
高校擴招政策是“入口”,高等教育質量政策是“加工過程”,就業服務政策則是“出口”,三者相輔相成。當前我國面臨巨大挑戰,但危機也是轉機,此時可以抓住機會,進行高等教育市場化、社會化改革,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