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炎
(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中印遠在“絲綢之路”時代就開始互通有無。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兩國人口25億,約占全球總人口的40%,國土面積共125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印度存在爭議地區),2009年兩國GDP總量約6萬億美元,占世界GDP比重約為8%。作為正在迅速崛起的兩個發展中大國,雙邊貿易正駛上快速發展的軌道,雙邊貿易合作與競爭并存,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是合作大于競爭,機遇大于挑戰。隨著兩國經濟進一步的發展及兩國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研究中印經貿合作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在中印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雙邊貿易總額保持了年均將近40%的高速增長。中印貿易總額從2004年突破100億到2008年突破500億美元大關,僅用了5年時間,2000—2009年,中國向印度出口增長了19倍,兩國進出口總額增長了14.8倍,中國順差增長了77倍(見表1)。中國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場,印度則成為中國第十大貿易伙伴。

表1 2000—2009年中印兩國進出口情況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商務部及海關總署數據整理和計算
中印雙邊貿易產品構成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兩國雖然都同屬勞動力豐裕的國家,但中國主要的出口產品是以勞動及資本密集型為主的制成品,印度的主要出口產品是以資源密集型為主的制成品,兩國貿易互補性較強。2008年1-6月,印度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46.6%)、化工產品(17%)和賤金屬及制品(10.2%),這三類產品占印度自中國進口總額的73.7%,而印度對中國出口商品構成(類)中礦產品(64%)、紡織品及原料(11.6%)和化工產品(8.2%)三類就占了印度對中國出口總值的83.8%。中國機電、化工、賤金屬及其制品、紡織品及原料、塑料、橡膠、陶瓷、玻璃、家具和玩具等產品在印度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利用外資加速經濟發展已成為印度基本國策。印度“十一五”計劃中提出,要加大引進外資的力度。近幾年印度正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巨資興建機場、修路架橋、建設電站和通訊網絡等。中國中鋼、中建、中鐵、中興、華為、海爾、TCL、CMEC等許多大企業相繼在印開展工程承包業務并取得突破性進展。印度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場之一。中國在通訊、家電制造、鋼鐵、信息技術以及制藥等行業對印度進行直接投資的潛力頗為顯著,應重點關注。
貿易金額上,2008年中印GDP總值共計5.6萬億美元,而雙邊貿易額只有517.8億美元,僅為香港、臺灣與內地貿易的25%、40%,比俄羅斯還落后。貿易產品結構上,中印間貿易額較大的商品集中在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礦產品、賤金屬、紡織品等領域,種類和產品較為單一。中國對印度出口多為半制成品、制成品,印度對中國出口多為初級產品、半制成品。從貿易數據上看,從表1可以看出,2000-2008年中國順差6年,逆差3年,呈U型走勢。貿易效應上,兩國經貿對雙方的拉動作用還沒有突顯。總之,中印雙邊貿易對兩國規模經濟發展效應不明顯,兩國貿易發展還不充分,還處于發展的低水平、低層次、低效益的量變階段。
自1994年1月7日對中國發起第1起反傾銷調查以來,到2008年印度共對中國發起123起反傾銷調查。從2000年以來,平均每年約11起左右,印度對中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數量位居各國第一,是繼歐盟和美國后對中國反傾銷立案最多的國家,也是對中國立案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反傾銷調查的產品種類越來越多,金額越來越大,并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據《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2009》指出,2008年印度對華反傾銷案 15起,金額超過13億美元,金額約為2007年的 1.7倍。2008年10—12月3個月內,印度對中國密集發起10起反傾銷調查和2起保障措施,已達到往年平均水平,涉案金額約11億美元。
印度保持了整體較高的關稅水平。印度對工業品的平均適用關稅仍然較高,印度農產品約束關稅居世界較高水平,從100%~300%不等,農產品的平均約束關稅為114%。印度不但對其他國家的農產品和加工食品的進入構成了壁壘,并且經常調整進口關稅,缺乏可預見性,對中印經貿造成極大的困擾和不便。
現在世界上已經有70多個國家承認了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而印度經過中方多層次、多方位交涉仍拒不承認。因此,印度在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中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導致中國產品傾銷幅度被人為地大幅提高,“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困擾我國出口產品多年。
印度對華限制事件頻頻發生。近年來,以“安全威脅”等借口限制中國企業在印度承包工程,并對中國電力設備制造商設限。2008年10月,印度專門針對中國的電力設備設置標準來制造貿易壁壘。近期,印度安全部門稱為防范境內出現“小中國“,實行簽證政策調整,已經有大約3000名中國技術工人被迫離開印度。中國作為印度最大的海外承包市場,受政策調整的影響較大。
在中印“龍”與“象”的博弈中,經濟合作受非經濟因素影響非常大。首先,“中國威脅論”在印度從上到下都很有市場,印度對中國崛起產生畏懼心理,對中國產品產生“中國產品威脅論”并形成抵制情緒,雙邊貿易發展空間受到無形的制約。其次,印度的大國意識和大國目標決定了印度對中國的經貿戰略中始終以趕超為目的、以競爭為主題。印度是一個具有強烈大國意識的國家,但印度又缺乏一個大國所應具有的自信和風范。因此,又由于產業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印度出于本國利益的考慮,無論是WTO多邊貿易自由化的談判中還是在區域經濟合作中都處于保守地位。多哈回合談判中印度的態度即為明證。
“政熱經熱、政冷經冷”,中印間的經濟與政治呈正相關關系。近年來,每次最高領導人的訪問都對兩國關系有極大推動,使兩國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實現了從建設性合作伙伴關系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跨越。繼續發展和改善中印政治外交關系,為雙方經貿合作奠定基礎。繼續加強兩國高層對話互訪,增強政治互信是兩國合作和發展的必然前提和大勢所趨。
中印間戰略對話機制,目前有兩類三套機制,即安全方面的中印安全對話會議和中印反恐對話會議,戰略方面的中印戰略對話。在經貿上,筆者認為建立中印經濟戰略對話機制時機未到。如今中印經貿中數量和金額都還比較少,水平層次還比較低,建立如同中美經濟戰略對話那樣的機制,效果和作用不顯著。但卻適合建立中印俄巴“金磚四國”的經濟戰略對話機制。近年來,多哈回合談判破裂,石油和糧食等價格大幅波動,金融海嘯席卷全球,貿易保護再度興起,現在清潔能源、低炭經濟被炒得沸沸揚揚,新一輪大規模的能源開發迫在眉睫,國際經濟形勢異常復雜和脆弱。正是這樣,“金磚四國”的經濟戰略對話機制的應運而生,可以達到更大范圍協調四個發展中大國的經濟發展計劃和目標。同時也是符合金融危機后,各國政府加強經濟金融合作,共同應對國際風險的需要,并且四國所形成的“合力”肯定比任何兩國“合力”的作用要大,這就解決了中印間貿易份量不足的問題,此舉亦可促進印度與俄巴的經貿關系,減少對中國的提防和顧慮,有事半功倍之效。
優化貿易結構,擴大產品產業內貿易,提高外貿競爭力。引導企業對印投資,增加中印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引導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對印度進行垂直一體化投資,加大我國產業內貿易份額,使我國的一些產業繼續保持規模經濟優勢,提高外貿競爭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在某些領域形成技術優勢,促進以技術差異為主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工業結構變化顯著,加工程度深,產品檔次高、資本技術相對密集的行業和產品增長最為迅速,如家用電器、精密機械、輸變電設備、運輸設備等,為產業內貿易結構變化提供了規模龐大、技術較為先進、質量有保證的國內產業基礎,以這些產品為主的出口結構才有可能保持持續的增長趨勢。轉向以機電產品為主的產業內貿易商品結構,既與世界工業發展趨勢一致又與國內工業結構升級轉型和技術進步相輔相成。
印度對華商品反傾銷調查草木皆兵,要走出雙邊貿易中的“灰色地帶”,則要通過政府和企業宏微觀層面主體,共同努力。
政府宏觀層面。一是要通過政府間談判施加影響。通過兩國政府展開談判,簽訂雙邊貿易友好條約,為減少貿易摩擦提供國家意志和國家信用的保障。二是加快敦促印度政府正式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市場經濟地位是談判的一個重要前提。在解決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時,可以考慮從多邊出發促進雙邊問題的解決。比如以支持印度成為“10+3”一員為條件,換取印度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三是充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和相關協議。WTO爭端解決機制具有法律上的高度權威性和強制性,這應當使我們企業和產品享受“無歧視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為扭轉不公正待遇創造條件和機會。四是必要時我國政府應當作出適當的反應,包括采取相應的報復措施。但由于中印間的貿易額及貿易比重較小,因此措施要得力,見效要快,但又不影響雙方大局以及未來的發展。
企業微觀層面。首先,我國出口企業應轉變觀念,改變一貫以來用低價手段來打開外國市場的策略,學會運用非價格競爭的手段,要以過硬的質量和優質的服務來爭取客戶。其次,在有能力和條件的情況下,對印度出口量較大、產品所占份額較高的企業,可以考慮到印度投資辦廠,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和市場,這是規避風險的重要做法。再次,企業面對印度對我商品反傾銷調查時應積極應訴,精心準備,據理力爭。
印度石油資源十分有限,是世界上“大胃口,貧石油”型國家。目前,印度已是世界第六大能源消費國,其能源消費份額占全球能源的3%以上。由于印度經濟發展迅速,其能源消費增速也是全球能源消費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其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并且這一趨勢還將進一步增強。根據權威部門估算,我國石油進口依存度發展趨勢為38%(2003)、61%(2010)、76.9%(2020)、82%(2030)。
為了避免“碰車”而“兩敗俱傷”,雙方在能源方面合作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并且,中印雙方不僅要在傳統能源上加大合作,而且在新能源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上都要合作。自從美國奧巴馬總統上臺后,力推新能源,并且近來清潔能源、低炭經濟的呼聲高漲,各國都把節能減排作為重要目標,并成為世界潮流,這為中印間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促進能源合作提供了機遇。
從多方面看,建立中印自由貿易區有其可行之處:其一,地緣優勢。中印兩國山水相連,海陸空相通,文化相似,習俗相近,同為文明古國,交往歷史悠久。其二,現實需要。中印雙邊貿易總額正在逐步增加,但雙方又存在著諸多爭議,由于中印間現在不成熟的經貿交往,需要建立一個相應的組織或機制來對話談判,增強互信,共同化解矛盾。其三,良好的談判基礎。兩國都為WTO成員國,并且雙方都是《曼谷協定》的成員,且在該框架內已就部分商品實施了關稅減讓,這就為雙方的進一步談判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范本。其四,切入領域。中印間可以選擇幾個重點合作領域進行先期合作,如合作潛力很大的IT、鋼鐵、能源、農業、生物制藥、汽車制造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的方式可以以產業內貿易為主,也可以相互投資,在條件成熟時進行聯合研發。其五,從橫向比較來看,中國已經簽署協議的自由貿易區有8個,正在談判的有6個,正在研究的有韓國和印度。其中,不少國家經濟實力和印度存在差距。其六,從實踐成果來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于2010年建成,建立過程中雙邊貿易飛速發展,“自由貿易區”的概念更深入人心。其七,從發展前景來看,2008年中印人均GDP分別突破3000和1000美元,而雙邊貿易額分別僅占各自對外貿易額的2%和8%。據研究顯示,到2050年,印度經濟總量將增至美國的90%,而中國經濟總量可能達到美國的130%,由此可見,兩國之間的經貿發展潛力非常大。
中國與印度兩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大國。現階段,中印經貿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甚至各種貿易摩擦還將繼續出現,但是中印經貿關系發展的條件是良好的,合作和發展仍占主流,只要雙方加強交流,增進互信,努力化解各種沖突摩擦,實現互利共贏,“龍象”共舞將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1]2008年1-6月印度貨物貿易及中印雙邊貿易概況[EB/OL].商務部國別數據.http://countryrepont.mofcom.gov.cn/record/view.asp?news-id=13006.
[2]文富德.論中印經貿合作的發展前景[J].南亞研究季刊,2008(1):49-55.
[3]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2009[EB/OL].中國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http://gpj.mofcom.gov.cn.
[4]田小鵬,張勇池.中印貿易發展制約因素分析[J].消費導刊,2008(11):60.
[5]張四齊.中印戰略合作:歷史與現實[J].南亞研究,2008(1):42-46.
[6]張宇燕等.新時期中印經貿關系發展的戰略思考[J].當代亞太,2006(8):12-20.
[7]李德木.中印能源戰略合作的可行性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1):116-120.
[8]張宇燕等.新時期中印經貿關系發展的戰略思考[J].當代亞太,2006(8):12-20.
[9]周世婷.中國與印度雙邊貿易問題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