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 凡,陳 聰
(1.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7中心醫院放射科,海南 海口 571159;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5608部隊衛生隊,海南 海口 571159)
線粒體腦肌病(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pathy)是以線粒體的形態和功能異常而命名的一組疾病,因臨床癥狀復雜,影像學表現不具有特異性,極易誤診,現報告1例被誤診為病毒性腦炎的病例。
患者,男性,19歲。2009年12月21日入院,見無明顯誘因下間歇性頭痛,乏力、聽力下降5 d,問話反應遲鈍。2010年6月1日入院后查腦積液常規:白細胞(WBC)7.5×109/L,紅細胞(RBC)4.3×109/L。腦脊液生化:葡萄糖(GLU)3.0 mmol/L,血氯(Cl)114.1 mmol/L,血乳酸4.36 mmol/L。腦電圖輕-中度異常,腦膜刺激征陰性。肌肉活檢確診線粒體腦肌病。
MRI示:右側枕葉區見大片狀長T1長T2信號,T2FLAIR序列呈高信號,以灰質受累為主,受累腦溝變淺,腦回增粗,Gd-DTPA增強后未見異常強化(見圖1)。6個月后MRI示:右側枕葉病灶明顯好轉,左側顳葉區見大片狀長T1長T2信號,T2FLAIR序列呈高信號,Gd-DTPA增強后未見異常強化(見圖2)。治療半月后再次復查,左側顳葉區病灶好轉,未見新病灶(見圖3)。

圖1 T2FLAIR序列于右枕葉見腦回狀高信號影,以皮質受累為主,受累腦溝變淺,腦回增粗。

圖2 (a-d)6個月后,患者右側枕葉病灶基本消失,于左顳葉見不規則片狀稍長T1長T2信號影,T2FLAIR序列呈高信號,邊界欠清,病變仍以灰質受累為主,Gd-DTPA增強后病變區未見明顯強化。

圖3 治療半個月后再次復查,左側顳葉區病灶好轉。
線粒體腦肌病是以線粒體DNA基因缺陷導致的多系統疾病,以腦和肌肉受累最多,它包含一組病,如Kearns-Sayre綜合征、彌散性進行性腦灰質變性(Alpers)綜合征、線粒體腦肌病伴乳酸血癥及卒中樣發作(MELAS)等。多數為散發,也可由母系傳遞之隱性遺傳,3-5歲后發病。臨床癥狀復雜,表現多樣,神經系統影像學以出現壞死性病變為特征,并表現為腦組織內多發性軟化灶。文獻認為線粒體腦肌病不是罕見病,多是由醫師對其缺乏認識或檢查方法限制,造成很多病例誤診[1-2]。
線粒體腦肌病的MRI表現無明顯特征性[3-5],表現多樣:①以大腦灰質損害為主,可見皮質異常信號,多累及半球后部顳頂枕葉,近似于腦梗塞體表改變,但病變的范圍不是血管分布范圍,以MELAS為多見;Alpers病亦常見到上述征象。②對稱性雙側基底節、丘腦、腦干等異常信號。③灰質和白質散在異常信號,見于Kearns-Sayre綜合征;白質病變多侵犯較新的周圍白質,即皮質下和三角區后部白質[6]。
本例患者臨床神經癥狀明顯,病情反復,MRI檢查時其病灶逐漸發展,由枕葉到顳葉,以皮質灰質受累為主,病變不按血管分布,有自愈傾向,增強掃描后無強化,表明病變無明顯血腦屏障破壞。本例被誤診為病毒性腦炎,經抗炎治療后效果不佳。后詳細詢問其母親有該病史,結合家族史及肌肉活檢,確診為線粒體腦肌病。
總之,線粒體腦肌病的MRI表現多樣,影像學檢查不具有特異性,但當患者有難以解釋的神經、肌肉等系統癥狀,影像學表現幕上病灶,應仔細觀察病變的信號特點、分布和其他病變的差別,結合臨床病史,多應考慮到此病,以減小誤診率。
[1] 陳清棠,吳麗娟,伍期專,等.原發性線粒體肌病與腦肌病(附53例報告)[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94,20(1):16-18.
[2] Servidci S,Zeviani M,Manfredi G,et al.Dominanty inherited mitochondrial myopathy with multiple deletions of mitochondrial DNA:clinical,morphologic,and biochemical studies[J].Neurology,1991,41:1053.
[3] 馬夢華,王海平,韓德昌,等.線粒體腦肌病的MRI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7,26(1):14-17.
[4] 王霄英,肖江喜,學 祥,等.兒童線粒體腦肌病的MRI表現[J].中國影像學影像技術,2001,17(4):314-316.
[5] 楊 波,黎桂平,劉夢雨,等.線粒體腦肌病表現特征及診斷價值[J].放射學實踐,2008,23(4):368-372.
[6] 邢 嫵,王小宜,廖偉華,等.線粒體腦肌病的MR診斷[J].中國介入影響與治療,2010,7(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