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瑩盈 黃德忠 陽秋林
“三鹿奶粉”事件波及了中國整個奶業市場,使牛奶行業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許多消費者用豆漿替代了牛奶,致使豆漿業在不知不覺中崛起。張軍提出企業社會責任與增強企業競爭優勢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完全可以整合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在社會利益與企業利潤之間找到平衡點,實現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雙贏。筆者認為可以將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比擬成H2O原理。
2份H2O是由2份H2和1份O2相互作用而形成。把H2比擬為企業的生產規模等,把企業社會責任比作O2,而企業核心競爭力相當于H2O——水,生命之源,是整個人類社會乃至整個地球所賴以生存的元素,在這兒就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因素。從公式可以看到O2占1/3的份額,比起H2來說所占份額并不多,即企業社會責任并不是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導力量,但它有很大的影響力。如若沒有O2,再多的H2也不能形成H2O。就如同企業,因此企業若只一味地致力于提高自己的生產能力等,而忽視社會責任,對于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來說則是徒勞。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由英國學者Oliver Sheldon于1923年首次正式提出。聯合國與世界銀行、歐盟、世界可持續工商理事會、世界經濟論壇、國際雇主組織、BSR、國際標準化組織等都分別從不同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定義。包括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健康和社會福利,充分考慮利益相關方期望,符合法律法規和國際行為規范,并全面融入組織,在組織與社會、環境的關系之中得到充分體現。1997年,國際社會責任組織(SAI)發起并建立了SA8000系列標準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企業除了對股東負責,也就是創造財富之外,還必須對社會承擔相關責任,一般包括遵守商業道德、保護勞工權利、保護環境、發展慈善事業、促進公益事業、保護弱勢群體等。現今我國一般把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對所有者、員工、客戶、供貨商、小區等利益相關者以及自然環境承擔責任,以實現企業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統一”。本文用其中楊蓉、楊宇的觀點即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包括對投資者(股東和債權人等)、雇員、政府、社會和公眾、環境等五個方面所應承擔的責任。
我國理論界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理解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企業優于其它企業的、特有的技術優勢;二是核心競爭力是在政府相關優惠政策或其它支持性政策的扶持下,形成的一種綜合競爭力;三是核心競爭力是基于企業資源優勢的一種無形的東西,如技術訣竅、獨特的企業文化、良好的營銷網絡等。四是核心競爭力是一種隱含知識的創造、利用和傳播能力等。王爭艷認為:核心競爭力是在企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形成的企業生產組織結構和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一種競爭合力,它是企業在其生產經營的價值鏈活動中形成的一種適應于市場變化且能獲得較高經營效益的能力。
企業社會責任的構成有投資者、雇員、政府、社會和公眾、環境等。將各種影響因素組合成模型,構成如下公式:
其中:R——企業社會責任系數、H——投資者影響系數、E——雇員影響系數、G——政府影響系數、S——社會和公眾影響系數、C——環境影響系數
企業核心競爭力來源于忠誠客戶、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穩定的資金來源、競爭性的合作伙伴、品牌形象、政策影響力。仍然將各種影響因素組合成模型,構成如下公式:
其中:C——企業核心競爭力系數、L——忠誠客戶影響系數、R——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影響系數、F——穩定的資金來源影響系數、P——競爭性的合作伙伴影響系數、B——品牌形象影響系數、I——政策影響系數
影響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投資者影響系數的提高有利于資金來源的穩定、人力資源的優化、客戶忠誠度品牌形象的提高、資金增加;雇員影響系數的提高有利于人力資源的優化、資金增加;政府影響系數的提高有利于政府支持幅度的增大、資金增加;社會和公眾、環境影響系數的提高均有利于客戶忠誠度品牌形象的提高、企業品牌形象的提升。
筆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對企業內部的社會責任和對企業外部的社會責任。
1.對內社會責任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
對內社會責任即推行人文化管理,對投資者負責、對雇員負責,全體員工團結一致,正如阿里巴巴團隊合作精神:共享共擔,以小我完成大我,營造成家的氛圍,從而使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職工的福利也隨之提高。另一方面股東與雇員認為企業對他們的待遇優厚,深感溫暖,滿意度和幸福感不斷提升,必將不遺余力地為企業效力,提高企業的整體工作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利潤。任素娟認為“一個經常參與到社會責任事業中的企業,一個注重改善職工工作環境、生活環境,注重員工滿意度和幸福感的企業,相對其他企業而言,將會有更高的知名度和認可度,更容易獲得人們的好感,更容易招聘并留住優秀的人才,而優秀的人才是構建核心競爭力的根本”。而一個企業的文化決定著企業在市場活動中的態度,決定著企業產品(服務)屬性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企業的股東和雇員處事態度,是企業的行事準則,效益的導向。
2.對外社會責任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
企業對外社會責任是對政府、社會和公眾、環境而言。
(1)政府的支持將會給企業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稅收優惠政策的扶持下,企業因減免稅而擁有大量的資金用于企業的營運,從而使企業的效益不斷提升。如對安置殘疾人單位的增值稅和營業稅政策,實行由稅務機關按單位實際安置殘疾人的人數,限額即征即退增值稅或減征營業稅的辦法。同時在宣傳方面,政府會大力支持其宣傳,廣而告之,其知名度不斷提升,也會增加其銷售量,提升效益。如同農夫山泉“每喝一瓶農夫山泉,都將捐出一分錢給貧困山區的孩子”的承諾使消費者更樂意選擇農夫山泉,從而促進了產品的銷售。農夫山泉也得到了社會和消費者的好評,提高了社會聲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使其進入了“免檢”行列,成為中國飲用水的名牌。
(2)企業成功與否,一來是靠企業的經營業績,二來便是社會和公眾對企業的認可度,即企業的品牌效應、聲譽和公益慈善事業。企業社會責任能提升消費者對公司品牌的認知度。把一個企業與相關的慈善機構或公益事業聯系起來,這能夠提升“企業品牌”的精神。一個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更容易在消費者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也有利于提升企業的聲譽,而消費者也更喜愛購買富有社會責任的企業的商品。在非典時期,藥材、藥價紛紛猛漲,唯有“同仁堂”堅持即使虧本也不漲價,不發國難財,由此贏得了良好的聲譽,提升的企業的形象,他們的藥品也受消費者的追捧。
在國外市場,企業社會責任更是受消費者的青睞。2000年9月,英國市場評價調查國際組織對12個歐洲國家的12000名消費者進行民意測驗,結果表明,70%的歐洲消費者購買產品或服務時看重的主要是企業對社會責任、義務的承擔和履行情況;20%的人說他們愿意為對社會和環境友好相處的產品付更多的錢;58%的被調查人員強調企業必須對社會問題采取更負責的行為。如今尚未通過SA8000認證的企業或組織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在走向國際市場的時候就會遇到阻礙,“SA8000”正在成為諸多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在進入發達國家時的一道新的貿易壁壘。因此企業社會責任的提升有助于企業向海外市場拓展,搶占國外市場份額,提高企業的銷售量,效益也隨之提高,同時也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企業核心競爭力與社會環境也是休戚相關。社會是企業利益的來源,環境是企業的生存境況,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員,必須要對環境負責。企業不可一味地追求利潤而不顧環境污染和社會資源。企業只有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不隨意地排放廢水廢氣廢品,才能夠不受到社會其它成員的排斥,在社會中長久地生存,享受社會賦予的自由和機會。社會責任是企業增強競爭優勢、持續經營的關鍵。默克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把鏈霉素引進日本,沒有賺一分錢,消滅了侵蝕日本社會的肺結核。如今默克是美國在日本的最大制藥公司,這說明企業對社會的付出盡管當時并沒能得到資金盈利,但贏得了美譽、社會的青睞,從而長期得到豐碩的利潤回報,比當時一年的收益要多的多。這便是所謂的縱觀全局,運籌帷幄,而前期的社會責任便相當于企業的前期投資,以便未來得到更多的回報,即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由上文所列的公式可以看出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影響系數的提高有利于雇員的積極性,穩定的資金來源影響系數的提高將促進投資者的投資,品牌形象影響系數的提高將提升政府、社會和公眾的支持率等。
1.人力資源結構影響系數的提高有利于雇員的積極性。古往今來,有多少有識之士忍受著懷才不遇的苦痛,如今又有多少大學生從事的是自己的本專業?據不完全調查,僅有54%的大學生從事的是本專業,也就是說仍有一半的大學生未能從事自己的本行,在大學里浪費了四年的時間和金錢。人才資源的浪費也成為當今社會的資源浪費的問題之一,如能合理的調整人力資源結構,使人才資源發揮極致,將為企業乃至社會造福,即提升企業社會責任。
2.穩定的資金來源影響系數的提高將促進投資者的投資。在所有的投資者中,追逐高風險的投資者所占的比例比較小,穩定的資金來源預示著企業穩定的經營和根基、較高的利潤回報、固定的收益分紅,使更多的投資者愿意投資,從而將提升企業社會責任。
3.品牌形象影響系數的提高將提升政府、社會和公眾的支持率。有調查表明,84%的顧客對于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企業有著更積極的印象;78%的顧客更愿意購買某種與自己關心的公益事業有關聯的產品;66%的顧客會為了支持某項自己關心的公益事業而改換購買的品牌。當企業立足于國際市場時,企業的品牌形象不單單只代表企業,而是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此時良好的品牌形象將得到社會、政府的大力支持,從而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有助于企業的效益的提升,使企業擁有更多的資金用于環保、慈善和公益事業等方面,從而有利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換句話說,如果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來保證原料的供應,保障員工的福利報酬、職業安全,就更不會有資金投入社會公益事業贊助、向慈善活動募捐等的社會責任中去。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所說:“事實上,只有在獲利很高的情況下,公司才能做出社會貢獻。說得更直率些,一家破產的公司并不是人們為之工作的理想企業,也不能成為一個好鄰居或小區中的好成員”,“一個社會的經濟滿足和服務,從衛生保健到防務,從教育到歌劇,都是用利潤來支付的”。
2009年公布的胡潤慈善榜上,87歲的余彭年第四次蟬聯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五年捐贈金額30億元。倘若余彭年的企業沒有充足的資本(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用什么來經營他的慈善事業,提升他企業的社會責任?由此觀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又有利于提升企業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