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霞
隨著我國對“三農”問題的關注,我國農業企業、農村經濟組織日漸發展壯大,新農村的建設也促進了廣大中小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的發展壯大。這些農業企業及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壯大必然對農業會計及農村財務管理專門人才產生巨大的需求。當前農業會計與財務管理人才正是中小農業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最缺乏的專門人才之一,而各涉農高校人才培養現狀還不能滿足這些專門人才的需求,作為農業高職院校加強涉農會計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農村會計核算工作不規范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農村會計工作人員大部分沒有接受過專業教育或培訓,甚至有的人員從未接受過任何會計教育或培訓。
會計核算不規范一方面表現為執行的會計準則不統一,如鄉鎮企業,有些執行的是企業會計準則,有些執行的是小企業會計制度,有些執行的是地方根據自身需要編制的會計制度,有些依然按照原鄉鎮企業會計制度操作,五花八門,沒有一個統一的執行標準。另一方面表現為不能正確地進行會計核算,如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取得營業執照后,沒有按規定設立會計賬簿,有的設立了會計賬簿,但只登記現金日記賬,不能真實反映合作社的財務狀況,有的合作社由于不懂復式記賬,采用的還是單式記賬法。
目前,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等農業經濟組織沒有配備專職的會計和出納,也沒有委托代理機構進行記賬與核算,而是由單位負責人或本社社員代理,多數不具備會計從業資格證,屬于無證上崗,根本不符合會計人員的基本要求。另一個不合理的表現是鄉鎮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協會等的會計人員,絕大多數是利用紐帶關系,來自于家庭成員或本村村民,這些人基本上沒有接受過會計專業教育,記賬技術是通過傳統的“學徒”方式獲得的,盡管參加主管部門組織的會計崗位培訓,但由于多數人員年齡大、學歷低,接受能力有限,沒有達到合格會計人員的標準。各大院校(包括農業院校)培養了大批會計專業畢業生,但由于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持,多數來自農村的學生不愿回到農村,個別回到農村的畢業生中多數人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客觀原因也沒有從事會計專業的工作。
按照要求,會計從業人員每年要進行繼續教育,各級財政部門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后續教育工作也比較重視。但目前的鄉鎮企業、村級組織、專業協會等會計人員培訓基本上流于形式,培訓的內容在實際工作中用不上,學的和做的不統一。對于2008年財政部與農業部聯合發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與新的財務會計制度相差甚遠,大部分地區沒有執行,管理人員對新制度也沒有真正理解。
幾乎所有的高職院校都設有會計專業,為國家經濟建設輸送了大批的專業人才。但是,有關農業會計人才的培養卻表現得停滯不前甚至是倒退。在農業院校的涉農專業也都開設會計課程,但人才培養目標發生了偏移,會計教學往往受會計專業教學的影響,在教學內容、教材建設和教學方法上仍采用會計專業“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的教學模式,不能充分發揮出“以農為優勢”的良好條件和優勢,不能培養出具有“農業特色”的會計專門人才,從而導致了農業會計人才的嚴重不足。
教育部2008年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中,財務會計類專業設有會計、財務管理、會計與統計核算等專業,沒有農業會計專業。農林管理類專業中有農業經濟管理、鄉鎮企業管理、農村行政管理等專業,也沒有設置農村財務管理、農業企業財務管理類的專業。由此看來,農業高職院校基本上沒有專門培養農業會計人才的專業,在會計人才的培養上失去了“農業特色”這一優勢。
近年來,各高職院校往往注重通用型會計專業課程的建設,淡化了特殊行業對專業人才的特殊要求,就連農業高職院校基本上都放棄了對農業會計類課程的建設,現行的會計教學均以加工制造業為教學內容。但農業生產與工業制造業相比,其價值運動有著顯著的生命特征和自然再生產特征,對農業生產中價值運動的核算需要特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由于多數院校不開設涉農會計課程,鄉鎮企業、農村專業組織會計核算不規范等多種因素,教師沒有了研究基礎,也就很難看到涉農會計教材,找到的教材最近的也是2000年前出版的。這種教學與研究的現狀,導致了目前快速發展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各類農村專業組織、各類農場等對農業會計專門人才的需求與農業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的相悖發展。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增強高校為農村輸送人才和服務能力,辦好涉農專業。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各級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重視、農業的大發展,帶來了對農業會計人才的需求。現有的會計教育不能滿足這種特殊需求,造成了人才供給上的缺陷。要緩解這種供需矛盾,就必須著手培養能適應農業企業及各類農村經濟組織需要的農業會計人才,加強涉農專業會計課程建設,既拓寬了農業高職院校會計與涉農專業辦學的有效出路,也符合我國“三農”工作對會計教育的客觀需求。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這項政策為農村干部隊伍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為大學生開辟了就業通道。但是這項政策在大部分地區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受到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回到農村的大學生也沒有重用或被任用,阻礙了學校培養這方面學生的辦學之路。而北京的京郊做得比較好,實現了“村村有大學生”的目標,這些大學生村官具有現代思想觀念和一定的專業知識,特別是法律、經濟和農業科學知識,有較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各地政府應向京郊學習,充分利用熱愛農村、愿意為農村的發展而努力的能適應艱苦工作環境的大學畢業生,為各涉農高校培養農業會計方面的人才提供一個平臺。
我國先后發布的一系列涉農會計制度,包括1993年印發的《農業企業會計制度》、2001年印發的《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會計制度》、2004年印發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及《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2006年發布的《〈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會計制度〉補充規定》、2006年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2008年1月1日實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等。這一系列涉農會計制度的建設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由于涉農會計人才教育與培養工作的極度落后,致使這些制度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得到有效地執行,尤其是2008年1月I日實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很多地區并沒有認真執行。各個農業高校應認真執行上述會計制度,開設相應的課程,培養適應農村財務工作的專門人才。
一般意義上的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多以加工制造業為對象,旨在培養通用型的會計人才。而農業會計作為一門行業會計,其教學必須充分體現農業生產與經營管理的特色。當前會計學、農業經濟管理等相關專業都沒有開設相關的涉農會計課程,適用于農企、農村專業組織的財務人員缺乏也就顯而易見了。因此,涉農專業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不用像會計專業的學生那樣,要求他們掌握較高深的會計專業知識及核算方法,而是培養懂會計、會用會計的管理人才,要求他們能夠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方法,能解讀有關會計報表等,這樣的學生既能適應農村會計工作的需要,又能夠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在工作中充分利用會計所提供的信息開展經濟管理工作。
鑒于目前大部分高校沒有涉農會計專業、會計專業和涉農專業沒有開設涉農會計課程的現狀,為了滿足涉農會計管理人員的需求,加強農業會計教育,農業類高職院校可以在現有的農業經濟管理、鄉鎮企業管理、農村行政管理等涉農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增設相關課程。應增設的課程有農業企業會計、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會計、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等課程。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整體狀況,上述課程可以單獨開設,也可以以專題開設。
1.開設《農業企業會計》課程
開設《農業企業會計》課程,其目的在于彌補當前農業經濟管理、鄉鎮企業管理等涉農專業培養及專業課程建設現狀的局限性,使農業經濟管理、鄉鎮企業管理等涉農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具有適應中小型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畜牧場會計核算與經濟管理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滿足農業企業核算內容多、核算與管理體制復雜的需要。核算內容多體現在農業經營,涉及農、林、牧、副、漁、工、商、運、建、服等多種行業;核算與管理體制復雜體現在農業往往涉及多個層次,多種不同的組織,如鄉鎮企業、家庭農場、專業性服務組織等。
2.專題開設相關涉農會計課程
結合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濟核算相對比較簡單的特點,相關的會計課程不必單獨開設,可以采用專題的形式開設。
(1)專題開設《村合作經濟組織會計》
本專題內容主要包括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會計科目、會計核算方法、會計監督等。會計核算中應以應收款、內部往來、牲畜(禽)資產、林木資產、應付款、一事一議資金、經營收人、經營支出、發包及上交收人、補助收人、公積公益金、收益分配和會計報表編制等為重點。通過本專題的學習,學生可以在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前提下,結合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實際情況全面核算、反映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經營活動和社區管理的財務收支,做好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加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會計工作。本專題可開設20-22學時。
(2)專題開設《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
本專題的內容應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會計科目、會計核算方法、會計監督等。會計核算中應以應收款、成員往來、牲畜(禽)資產、林木資產、應付款、應付盈余返還、應付剩余盈余、經營收人、經營支出、管理費用、股金、專項基金、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本年盈余、盈余分配、會計報表為重點。通過本專題學習,學生可以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有關規定,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具體情況,進行合作社的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本專題可以開設24-28學時。
(3)專題開設《農村經濟分析》
本專題的內容主要包括財務報表分析、統計報表分析等。通過本專題學習,學生可以掌握財務分析的內容與方法,掌握統計報表編制及統計分析的方法,學生可以利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會計信息、統計信息,具備分析農村財務狀況,解決農村財務問題的能力,畢業后能適應農業生產與管理的特殊要求,為從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本專題可以開設50-60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