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周 江
憑借著“先行先試、竭力爭取、艱苦細致”的強力助推,肥東縣新農保參保率已達到80%以上,在安徽省12個試點縣市中位居首位。
“參保率達80%以上,在安徽12個試點縣市中位居首位。”2010年3月26日,在三級干部會議上,肥東縣委書記楊宏星對肥東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工作如此總結道。
從2009年12月31日接到國務院批復試點實施“新農保”到2010年3月26日,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實現80%以上的參保率,肥東的“新農保”試點可謂開局良好。
肥東“新農保”何以能有如此順暢的開局?在此次會議上,楊宏星用三個字歸納了成功的關鍵所在——行動早。
據《決策》調查,基于統籌城鄉的發展規劃,肥東早在2008年就開始思考農村養老保險問題。肥東縣勞動與社會保障局局長孫浩告訴《決策》,經濟社會進步成果如何向農村偏移?改革的成果能否惠及廣大的農民?這是城鄉統籌的兩大關鍵,而農村養老保險是這兩大關鍵的突破口。
“農村養老保險,尤其是‘新農保’,既可以實現制度養老,又可以使農民消除后顧之憂,啟動農村消費市場;既可以推動村鎮復興,更有利于修復黨群干群關系。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累積矛盾的‘新鑰匙’。”楊宏星向《決策》分析道。
但讓農民“拿工資”是對幾千年來約定俗成“養兒防老”思想的擯棄。農民是否愿意接受這種新辦法,則事關改革能否順利實施。
肥東將功夫花在了前頭。2008年4月份,在全國還沒有提出“新農保”概念之時,肥東就已經在其四個鄉鎮進行調研。調查內容為農村的養老保障,目的是為了摸清農村的實際情況。“我們舉辦了四場有群眾代表參加的座談會,發放了20000多份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農民每年能夠承受多少參保費用、對養老金的期望值等等。”孫浩回憶道。
摸清自己情況后更要學習他人經驗。在2008年底至2009年初,肥東相關部門組成調研小組,走訪了成都、重慶、當涂、銅陵等正在試點農村養老保險的地區。“各地的做法不一樣,但都有可借鑒之處。例如成都的‘土地換保障’、銅陵和當涂根據經濟情況制定的操作方法,都對肥東農村養老保險提供了借鑒與參考。”孫浩告訴《決策》。
2009年初,在深入調查與外出取經的基礎上,肥東形成了自成體系的農村養老保險方案,并選擇了四個鄉鎮進行試點,利用這套方案展開農村保障工作。
而試點工作未到半年,2009年9月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孫浩告訴《決策》,在接到國務院的通知后,肥東經歷了一個過渡期。由于肥東自成體系的養老保險方案和國家指導意見有不一致的地方,在過渡期間,肥東主要的工作就是把兩者銜接起來。不過,相比其他縣市而言,肥東已經先行一步,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頭。
不過,有時好的開頭卻僅僅是成功的一半。2009年底,在安徽最初推薦的“新農保”試點縣名單中,肥東并不在其列,令人大感意外。
最初的落選并沒有打擊肥東參與“新農保”的積極性,而讓肥東以更加積極的姿態爭取試點名額。
孫浩向《決策》介紹說,從預選落選的情緒中冷靜后,肥東梳理了其參加“新農保”的諸多優勢,將肥東具有優勢的基礎條件與前期完善的準備工作一一梳理細化。“這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縣委縣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當時,肥東主要領導親自帶領相關人員,多次去安徽勞保廳、財政廳等部門匯報,將肥東自身的條件、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和想法,一遍遍闡述,一次次呈交,爭取得到上級部門的認可。”
“在面臨困難、推進受阻的情況下,肥東縣委縣政府始終不松勁、不服輸,竭盡全力向上爭取,最終成功擠進了全國首批10%試點縣行列。”楊宏星回顧道。2009年12月,國務院在江西九江舉辦“新農保”培訓班,對全國320個試點縣進行培訓,肥東位列其中。
九江培訓結束之后,2009年12月31號,肥東勞保局接到了國務院批復肥東正式成為“新農保”試點縣的文件。就在當天,一份以肥東縣人民政府發出的“〔2009〕61號文件”將《肥東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施辦法》印發給全縣。“新農保”試點工作正式在肥東展開。
孫浩向《決策》介紹說,自2010年2月8日起,肥東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居民,不用繳費就可以按月領取60元基礎養老金。這其中除了中央財政撥付的55元,肥東為提高養老金標準,額外配套5元。“如今肥東縣1000萬配套資金已經全部發放到位。”
而對于60歲以下的肥東農民,按照國家“新農保”政策規定,只需在每年100元至500元的繳費檔次中選擇一項,繳納15年,60歲即可每月領取養老保險費。“按照國家規定,省級財政與縣級財政應當對‘新農保’參保人予以一定的補貼,例如每年繳費100元的肥東參保人,安徽省級財政將補貼20元、肥東縣財政將補貼10元。而在國家規定之外,我們還自我加壓,每檔次都另外增加5元的補貼。”孫浩告訴《決策》。
此外,肥東自我“加壓”的還有,在100元至500元的國家標準繳費檔次之外,結合此前肥東在四個鄉鎮試點的經驗,增設了600元至1000元的繳費檔次,讓更多肥東人享受惠民政策帶來的實惠。
自我“加壓”是為了讓發展的成果惠及百萬肥東農民。為此,從試點的第一天開始,肥東便力圖通過各種措施提高參保率。
在試點的第一天,伴隨著《肥東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施辦法》一同發送至各鄉鎮的還有一張問答形式的卡片。這張卡片將“新農保”實施細則以問答形式呈現,以便讓農戶一讀就懂,一目了然。
而從2010年開始,肥東報紙、電視、廣播、網站、論壇等各類媒體都在宣傳新農保,形成了全覆蓋的宣傳態勢。而在很多重要的場合,肥東主要領導也都積極宣傳并推動“新農保”工作。
截至2010年春節,肥東共有54.2萬農民登記參保,參保率達到80.44%,在安徽12個試點縣市中位居首位。“只有不斷提高參保率,才能讓這項最大的民生工程真正惠及百萬肥東人,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建設‘幸福肥東’。”相關同志告訴《決策》。
而為提升肥東的幸福感,建設“幸福肥東”,在“新農保”這項最大的民生工程之外,肥東還實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與社會事業,加大財政對民生領域與社會失業的支持保障力度。
僅就“新農保”而言,安徽百萬人口以上的試點縣只有兩個:一個是蒙城,另一個就是肥東。孫浩告訴《決策》,肥東百萬人口,2010年“新農保”的財政預算是4000萬,而這個數字不僅僅代表今年一年,以后每年財政只能比4000萬投入得更多,而不會更少。”
此外,據《決策》調查了解,2009年肥東縣財政撥款300萬對4000多農民工進行技術培訓,現在全縣專門針對農民工培訓的機構已經17家,可提供電腦、家政、縫紉等普通培訓,同時也有機械、電子等專業技術培訓。
不僅如此,肥東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開展了更具針對性的“送培訓上企業”的活動。5月中旬,肥東經濟開發區一個新能源企業進行招工,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對企業新招工的100多人進行集中3個月的崗位技能培訓,這其中的花費則是政府埋單。
在社會失業上,肥東主要以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例如,在教育等領域,繼續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全面提升全縣教育教學水平,做大做強肥東教育品牌。
與修繕一條寬敞的道路、建設一個環境優美的公園、招一個大型企業相比,這種持久的、巨額的投入不是人們能夠輕易捕捉的,但卻是更為厚重的。而這一切的目標正是“持之以恒的城鄉統籌發展,要讓百萬肥東農民共享肥東發展帶來的成果,將肥東經濟發展帶來的幸福感覆蓋更廣泛的肥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