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鷺
淺議編修家譜檔案工作
張 鷺
興業銀行總行
家譜檔案從古至今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史實記錄,它不僅具有自然生命文化的意義,也具有社會歷史文化的意義。然而,在編修家譜檔案時卻存在著不少問題。該文建議編修家譜應該堅持嚴謹的科學態度,保證家譜檔案的連續、完整,從而使家譜能夠更充分地發揮歷史研究與使用價值。
家譜 檔案 編修工作
家譜是宗族記載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它蘊藏著大量歷史資料,涉及到人口學、歷史學、社會學、民族學、地方史、人物傳記等等, 通過家譜記載,使我們了解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種姓、不同社會形態是如何興衰更替、繁衍、搬遷的整個過程,因此,作為學術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利用價值。除此這外,家譜也是海外華人尋根認祖的依據,對增進中華民族凝聚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形態。它產生于上古時期,完善于封建時代,是華夏文明最早形成的文字記錄。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子孫勤勤懇懇編制了無數家譜,流傳至今的至少仍有三萬多種,其內容豐富,價值珍貴,給后人留下寶貴的研究資料。
家譜雖然是家族生命延續的真實歷史記錄,我們可以看到某家庭發展的基本情況,如家庭里出現了名人、能人,一般在家譜上都有記載。但家譜也從側面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地位的變遷,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承傳媒介。從家譜里看到社會發展的歷史變遷,又從客觀上起到了檔案的作用,是值得研究人員研究的難得資料。漢代司馬遷編撰了流傳千古的《史記》,采用大量家譜檔案,從中可見家譜研究的意義和編修家譜的價值。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家譜有著坎坷經歷,代表過族權及血緣關系家譜的興衰更替,有的家譜已失散或不知下落。上世紀80 年代,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家譜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又重新受到史學界的重視。尤其是2001 年2 月,文化部辦公廳發出關于編輯中國家譜總目的通知,這將各地家譜的開發利用工作推向了高潮。近四千年來,家譜在不同時代顯現出不同的形態,各地檔案館、圖書館紛紛征集、利用展覽等形式對本地區家譜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在福建沿海地區,家譜作為家族的紐帶又將旅居海外的游子緊密地連在一起。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外資的70%來自海外僑胞,一本家譜,萬種情懷,將海外華人與祖國親人緊緊相連,他們積極回國尋根謁祖,探親訪友,投資家鄉的經濟建設,服務于海西發展。至今,炎黃子孫遍布世界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旅居海外的華人已超過5500多萬。現每年均有大批的華人華僑,不辭艱辛,不遠萬里來中國尋根,對祖國的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封建制度長達近2000年,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識,家族成員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家譜中也只登記兒子而不登記女兒,或只登記兒子和媳婦,不登記出嫁女兒,婚姻狀況中不記載女兒初婚年齡或者無配偶姓氏、年齡,認為嫁出去的人不是本族人,不能傳宗接代;或只記載親生的子女,不記載抱養女兒,漏載或不載夭折兒童等。
從大多數家譜編修記錄看,一般都要極力攀上有名的祖宗,以顯示家族曾有過煊赫地位。由于上古貴人大多出在北方的黃河流域,有的人在編修家譜時極力要使本家譜,特別是不在黃河流域的族人與這些祖先聯系,就只能編造出一段遷移的歷史。比如,蘇北地區不少家譜都說祖先是明初由蘇州或蘇州閶門遷來的,其實不一定是事實,有的可能是遷自江南其他地方。雖然當時朱元璋的確曾從蘇州遷過一批富戶到蘇北,成為蘇北地區移民中的上層和主流階層,而遷自其他地方的貧窮移民,是不能與當時富戶相提并論,斷然不敢冒稱來自蘇州,但到他們的子孫后代發達后修家譜時,又把他們這些祖先視為蘇州來的富戶。又如,過去的家譜受到了政治的影響,內容的記錄與實際情況不一致,有些是受到了當時統治階級的影響,如四川清朝人編修的家譜,由于反對農民起義,有的人在編修家譜時就把明末清初時期四川大量死人這一事例,記為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所為,這顯然有悖于歷史的真實性。
由于古代科技不發達,保管技術受限,一些老家譜經多年風化、自然損耗、受潮引發蟲蛀、霉變,或天災、人禍等其它原因,使一些寶貴的家譜因其它客觀原因無法完整保存,現有價值可利用的所剩無幾,導致年份斷檔,歷史記載出現空白。如關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韓愈的家譜,《宋史·藝文志·譜牒》曾錄有〈韓吏部家譜〉二卷,但何時何人編撰,不得知;何時失傳也不得而知。
古人編修家譜主要是生命傳承的記錄,其內容比較單一沒有特色,雖然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沒有創新、沒有科學性和社會性,這樣的史料不詳細,意義就不大了。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國人自古就具有很強的尋根意識。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中華民族編修家譜的歷史源遠流長。據《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記載,我國現存家譜18589 種,這個數字還未包括民間收藏的家譜。1984年,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在聯合通知中指出“家譜與方志、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三大支柱, 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中亟待挖掘的一部分”。家譜文獻收集、整理是檔案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各地檔案館應針對具體情況, 有的放矢上門收集, 并做好收藏、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一個具有福建特色,又有價值和開發利用的地方文獻庫, 發揮家譜檔案資源的作用,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3.1 堅持男女平等。古人編修家譜受封建社會影響,只記男不記女,這種偏見在舊社會并不少見,使家譜無法完整準確無誤地記載,存在極大的缺陷,是重男輕女思想作怪,這不僅不公平,也不科學。一部典型、有地方特色、連續、完整的家譜應該登錄該家庭所有成員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婚姻狀況以及子女的情況。
3.2 以嚴謹的科學態度修家譜。對古老的中國歷史,很多專家都感到里面有些虛假的成分,這就是史學家們在記載歷史事實時受到了政治的影響。所以,編修家譜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影響。實事求是是科研工作者一向倡導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態度,家譜應忠于史實,認真核實歷史,從實記錄,做到真實性、準確性,編修這樣的家譜才具有參考和研究價值。對于史學家研究來說,能夠發現前人的真實生活是何等的重要!
3.3 檔案工作者應重視家譜的歷史價值。要加大力度向民間家譜收藏者宣傳有關保管家譜的科學知識,對于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家譜不僅要及時收集,還要改善家譜保管環境,保證家譜保存的完整無損。
3.4 樹立正確的家庭觀。首先要反對狹隘的家譜主義思想,不能把修家譜的私利置于民族和國家利益之上,反對依仗家庭勢力的力量,橫行一方,恃強凌弱的低級錯誤家族觀,正確處理民族、國家和家庭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
3.5 充實家譜內容。隨著時代的變化,生活豐富多彩,目前已改變以前家譜只記載一些簡單扼要的內容的習慣。如只記載姓氏、出生年月日、卒年月日、子孫婚嫁年月日等。現開始重視對本家庭人種性、遺傳性、健康特征、人文性等進行調查,將這些特性概括地記錄在家譜里。家譜不僅記載人種、家族遺傳史、健康狀況、現在工作單位、文化程度和所學習的專業、現從事的工作,居住地址,還要記載個人的興趣、愛好等,并附上照片,這樣能較完整地反映家史,對現代研究人類、人種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在社會學方面,是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建立不同家庭小傳,選一些比較典型、特殊的工人、農民、商人在不同時期生活、生產經營方式的家庭,扼要記錄他們的不同生存經歷和相關的社會變遷。
3.6 傳承和諧健康文化。家譜反映了一個家族的生息、繁衍、文化、婚約等家史的全過程。作為文明古國的子民,我們應該為家譜文化的延續做出努力,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 正確看待歷史、總結歷史, 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切優秀的精神財富加以認真研究分析, 推陳出新, 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把民間自發編修家譜活動引導到弘揚愛國愛家,促進海西建設,使之有利于整個社會安定團結和諧健康的發展。
[1] 賈載明.論家譜.2004,(10).
[2] 葛劍雄.家譜:作為歷史文獻的價值和局限.2004,(10).
[3] 陳寧寧.家譜研究的歷史和現狀.2008,(1).
[4] 康群.漫話家譜.2008,(5).
[5] 周燕.試析家譜檔案經濟價值的開發利用[J].蘭臺世界,2009,(8):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