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牙琴
依靠科技管理謀求農業發展
韓牙琴
福建省科技進修學院
通過對我國農業科技管理現狀的分析,指出了我國農業科技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對新形勢下如何構建農業科技管理新體系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完善農業科技管理體系,突破資源約束,帶動經濟增長的方向。
農業發展 科技管理 技術推廣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是當代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也是加快農業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量。經過3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農村經濟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轉向總量大體平衡和結構性、區域性相對過剩。農業科技管理為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從目前來看,我國農業科技仍是整個科技工作中的薄弱環節,農業科技管理的秩序、方法、手段、素質和水平都較落后,是科技難以支撐農業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這一方面說明現行的農業經濟結構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業發展正醞釀著從量變到質變的嶄新突破。
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是依據農業科技自身發展規律和特點,運用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對各項農業技術活動進行組織和策劃,以求在時間和經濟上最合理、最有效地達到預定的農業技術發展目標。它是現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業經濟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徑。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科技資金的投入,加強了科研院所的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以法律形式規范了農業科技專利成果交易。
農業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除了對國家政策的需求外,關鍵要靠農業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體制不健全的客觀因素制約,使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總體不相適應,主要有六個方面:
在我國,由于長期以來農業科技管理的主體是以各級政府縱向調控和直接領導為主,農業科技管理機構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一直沒有在法律上得到應有重視。
40多年來,我國財政對農業的投入量總共為4383.9億元,僅占財政總支出的6.4%,無法保障我國農業健康快速發展。不和發達國家比,就是發展中國家一般也都保持在10%左右。據統計,像巴基斯坦、泰國、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均要占到財政支出的15%左右,大大高于我國的水平。我國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整個投入中,地方財政是大頭,其份額往往占80%左右,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財政資金并不多,所以各級地方政府對大量資金投入效果并不明顯、對GDP增長貢獻不高、見效期長的農業科技的熱情自然不高,從預算的安排到預算的執行也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因此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備發展高新農業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而錯過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農民是農業關系的主體要素,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是要有廣大農民的支持和擁護。而在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管理基本還是由政府主導和壟斷,政府對農業科技的宣傳缺乏力度,加之市場化的農業科技交易體制沒有完全形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同時,由于廣大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偏低、經營規模小、收益低,對采用高科技的熱情不高。
總體上看,農業科技“跟蹤式”、“模仿式”或“轉化式”研究比較多,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關鍵技術成果不足,產前、產中、產后等技術集成配套不夠。養殖業、加工業等重點領域的技術成果嚴重缺乏;能夠提高農業資源的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的技術成果明顯不足。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有30%~40%,遠低于發達國家65%~85%的水平,很多成果不能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體制不順、機制不活、隊伍不穩、保障不足等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我國農村共有實用人才579萬人。從分布的區域來看,我國東部有231.4萬人,占40%;中部地區有27.8萬人,占4.8%;西部地區有145.9萬人,占25.2%。從年齡分布看,40歲以下的有247.9萬人,占42.8%。從學歷看,中專以上學歷的有22.7萬人,占3.9%。農村實用人才中,生產能手有328.3萬人,占總數的56.7%;經營能人有160.7萬人,占27.8%;能工巧匠有90萬人,占15.5%。其中,農民高級技師有1.5萬人,農民技師有7萬人,農民助理技師有6.5萬人,農民技術員有35.3萬人。從上述數據中不難看出,就約6億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而言,我國農業科技實用人才不僅絕對數量少,占比極其低下,而且,地區分布也十分不均衡,東部占了總數的40%。另外,高職稱所占的比例也普遍較低,特別是高級技師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依靠科技推動發展的潛力和動力。而且農業科技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其總體流失比例為16.96%,流失者一般不再從事涉農職業。
農業現代化過程在于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及其成果不斷地滲透、融匯到農產品的各個環節之中,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高效率利用,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歷史已經證明,沒有現代化農業,就沒有現代化國家,而沒有現代化科技,也不會有現代化農業。然而,單靠傳統型的農業技術又難以實現上述目標,其根本出路只能依靠現代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
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強調,“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消除制約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有效整合全社會科技資源、推動經濟與科技緊密結合?!鞭r業科技發展需要從戰略的高度做出部署,打破條塊分割的科技管理體制,加強和完善農業科技管理的立法和執法,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重獎取得重大成果轉化效益的單位和個人。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公共資源保障機制,完善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同時,必須將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層面,把對農業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斷增長的公共需求和維持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
加緊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促進農業科技、教育的緊密結合,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適應農業和農村人才培養與提高的需要,努力為興農培養高素質的農村勞動者。努力培養大批能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農村小城鎮建設、生態工程建設以及發展鄉鎮企業等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需要的,能解決農業生產第一線或鄉、村基層生產、技術、服務、經營、管理等工作中實際問題,富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技能型、創造型人才。
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科技沒有人才做基礎,便成了無源之水。要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礎、科學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擁有多少受過高等教育和專業知識培訓的高素質人才,如今已成為國際通用的衡量國家競爭力強弱的標準,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的載體,只有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實現政、企、校、研、資”多維互動。
2.3.1出臺人才隊伍建設的專門政策。制定有關攬才、量才、用才、養才、育才、賞才的機制和政策,引入競爭機制,保證人才能進能出。
2.3.2完善農業科技人才的工作環境。一是要深化改革農業人才收入分配和獎勵機制,加大對縣鄉農業科技工作的考核力度和獎懲力度。二是加大財政科技經費投入,各級地方財政要增加農業科技經費投入比例,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三要建立相對穩定的農業人才長效交流機制,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
2.3.3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的業務水平。把現有農業人才的培養、培訓和再提高工作與吸引外來人才相結合,充分發揮存量人才作用,為農業管理部門儲備一批高素質的農業經濟管理后備隊伍。
2.3.4健全農業科技人才的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市、縣、鄉、村的農業四級機構。市一級農業部門重點研究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區域布局、宏觀指導、典型示范等工作;縣一級的農業工作部門履行行政管理、農業綜合執法、綜合服務等職能:鄉(鎮)一級的農業部門除了做好技術指導服務外,還應積極做好本鄉(鎮)的農業事務管理,傳送好各種農業信息到村到農戶,為農民服務;另外,建立村級農業信息聯絡機構,負責日常的聯絡,聯絡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等,傳播農業信息和收集農業信息并上報到鄉(鎮)。通過完善管理服務機構,從而形成市、縣、鄉、村四級農業服務一體化的網絡。
科技信息平臺是指綜合社會存在的科技與信息,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資源提供一個可供隨時查詢利用的信息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籌建高水準的農業情報信息體系,組建統一的農業預警機制。政府應該推動、整合現有資源,采取多媒體信息交流手段,抓好農業基礎建設、技術開發和科技服務工作,即科技的產前、產中與產后三階段的管理,實現經濟效益和技術效益的雙贏。
發展現代農業是我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需要,是加快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需要,也是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的需要。科技進步將成為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增強綜合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萍紝r業生產的貢獻率成為農業比較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應當從宏觀上總體把握現代轉型農業發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農業現代化改革的歷史性機遇,勇于開拓創新,構造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業科技新體系,為建設一個生機盎然的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1] 陳耀邦.在穩定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加強新世紀農技推廣體系建設[J].中國農技推廣,2001,(1):4-5.
[2] 傅東興.發展農業科技的十項戰略對策[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9,(4):15-15.
[3] 葉興慶.未來中國農業政策走向分析[J].中國發展觀察,2005,(1):25-27.
[4] 崔海霞,等.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創新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09,(21):4-5.
[5] 張正卓.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及其途徑[J].甘肅農業,2009,(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