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采訪團來到了山清水秀的商洛。
商洛,因其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商洛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與鄂豫兩省交界,東與河南省的靈寶、盧氏、西峽、淅川縣市接壤;南與湖北省的鄖縣、鄖西縣相鄰;西、西南與安康市的安康、寧陜、旬陽和西安市的長安區、藍田縣毗鄰;北與渭南市的潼關、華陰、華縣相連。
作為秦嶺腹地的山區小城,商洛地形地貌結構復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既有北國的曠野,又有南國的靈秀,可謂人杰地靈的好地方。
商洛的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素有“南北植物薈萃、南北生物物種庫”的美譽。商洛又是全國有名的“天然藥庫”,這里1119種中草藥里,列入國家“中草藥資源調查表”的就達286種。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下面還埋藏著無數的礦產資源,已發現各類礦產60種,已探明礦產儲量46種。
商洛的歷史同樣悠久。《史記·殷本紀》載: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商,國名也。《括地志》云:商州東八十里商洛縣,古之商國。《水經注》曰:丹水自上洛經商縣南,契始封此。契即帝嚳之子。此后,隨著朝代的更替,商洛的地方建置先后為郡、州、路、道、區、分區、專區、地區,稱謂不一,隸屬各異。但作為一個城市,商洛卻奇跡般在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后頑強地走到了今天。

首屆“中國秦嶺生態旅游節”五一期間在商洛舉辦,讓“秦嶺最美是商洛”口號響徹南北,是商洛利用資源優勢、加快發展的重要舉措。
商洛文物古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具有開發旅游產業的潛在優勢。如洛南舊石器地點群曾被評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東龍山夏商周遺址被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列為“文化分期與年代測定”專題。洛河元扈山“倉頡授書處”摩巖石刻表明這里是文字的發祥之地。另外,藍關遺址、武關遺址、商鞅封邑遺址和“闖王寨”、“生龍寨”遺址至今仍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清乾隆年間編修的《直隸商州總志》也曾記載:“龍駒一鎮,康衢數里,巨屋千家。雞鳴多未寢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聯檣,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商稅所由復增,稅額所由日益也。”足見當時商洛經濟之興盛。
而今,昔日的小城商洛已經初具規模,正在成為陜西南部一個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作為關中—天水經濟區中的次核心城市,商洛正在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以調整優化結構,轉變方式為主線,向著區域經濟開發開放前沿陣地和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重要承接地的目標全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