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冉
由于中小企業規模的限制,如IPO不是適合所有中小企業的,因此很多中小企業除了內源融資外只能求助于銀行貸款,但事實上,由于種種原因,一方面,雖然中小企業資產總額較大,但由于負債比率過高,企業擁有處置權利的自有資產問題較多;另一方面,企業擁有的資產往往不符合銀行對變現能力、保值能力的偏好,抵押率不高。因此,經過負債率和抵押率的雙折扣,企業真正能依靠資產信用取得的貸款數額是非常有限的。再之,中小企業的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一般難以找到合適的擔保人。
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是企業融資的兩條主要渠道。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企業內源融資能力的大小取決于企業的利潤水平、凈資產規模和投資者預期等因素。由于西部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后,企業總體規模較小,經濟效益較差,企業留存盈余較小,內源融資能力嚴重不足,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由于其他融資渠道的限制,因此在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中小企業融資的最優選擇成為了向親戚朋友或者其他民間組織進行借貸,而此間的關系往往是具有不確定性,由于關系網內資金的局限性,往往使得企業求助于高利息的民間借貸渠道,這無疑又給本身發展艱難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企業帶來了更重的負擔。
所謂產業集群就是位于某地、在特定領域內獲得不同尋常的競爭勝利的重要集合。產業集群的專業化分工與柔性的生產組織方式可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1)產業集群增大了中小企業的守信度,降低了逃廢債務的可能性,從而消除了銀行由于企業信用方面的顧慮而引起的“恐貸”、“惜貸”心理。一方面,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由于地域依附性和專業化分工協作,與一般游離的中小企業相比,具有較高的信用優勢。集群內部的生產服務配套條件好,專業化分工較強,企業所需的人才、信息和客戶在集群內部更容易獲得,而且集群內市場規模大,專業化分工細,對中間產品和輔助產品的需求量大,因而市場機遇多,有利于企業的發展,所以中小企業遷移的機會成本會很高。而且企業與銀行的合作是多次重復的,出于以后合作的考慮,企業也不愿為一次的貸款而喪失信用。另一方面,集群內各類企業聯系緊密,地理接近,企業之間信息是準對稱的。而企業間的相互聯系,如轉包,產品的質量、繳貸時間等本身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一旦某企業逃避銀行的債務,很快就會在集群內傳開。維持聲譽的重要性,使企業逃廢債務的可能性減少,因而降低了銀行放貸風險。
(2)集群的發展為中小企業實行信用擔保創造了組織條件,從而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信用水平,降低了銀行貸款風險。目前,信用擔保體系尚不完善,中小企業很難獲得擔保機構的貸款擔保支持,從而加大了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但是產業集群的發展為中小企業獲得集群內其它企業信用擔保、抵押擔保等擔保支持成為可能,因為很多地方的中小企業集群是在同姓、同鄉、同宗、同行以及同樣基礎上形成的互幫互助的分工網絡。所以中小企業集群構成了一個“互識社會”,“互識社會”很容易產生如張維迎教授所解釋的那種鄉村社會信譽機制。因此,中小企業間的“互識社會”為中小企業實現信用互助提供了社會土壤,從而為企業間相互提供貸款擔保創造了優越的地理和信任條件。
(3)產業集群有利于降低銀行信貸的交易成本。信貸的交易成本是銀行與中小企業從事信貸交易時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它包括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監督成本和其他交易費用。以往銀行不愿給中小企業貸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交易成本過高,但是,中小企業集聚成群后可以有效降低信貸的交易成本。這是因為:第一,集群具有外部經濟的空間集聚,可以增加交易頻率和降低區位成本;第二,狹小的地理區域聚集了為數眾多的企業,增加了市場參與者的數目,市場機制更能發揮作用;第三,集群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
(4)產業集群有利于中小企業獲取抵押擔保貸款,第一,可以增加抵押物或質押物的范圍。產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大多圍繞同一產品系列或上下游系列發展,這在無形中形成了一個抵押物或質押物的一級市場。第二,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可采用相互擔保、聯合擔保或互保+債轉股等形式的擔保,而不需專業擔保機構介入。
(5)產業集群中的信息集聚效應,降低了銀行收集企業信息的交易成本,同時集群融資的規模效應也增加了銀行放貸的積極性。
(1)產業集群可以促進民間融資的發展,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民間融資是最原始的融資方式,其特點是缺乏最基本的法律保障,只能在關系密切、互相了解和信用關系良好的個人之間進行。從我國目前的實際來看,產業集群內形成了多種民間融資形式。
(2)產業集群有助于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集群內一些大的龍頭企業可以利用區域品牌的優勢,在地方政府的培育下,能比較容易的進入資本市場。而集群內較早進入資本市場的企業反過來又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集群內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
(3)產業集群有利于招商引資。縱觀全國許多地方的產業發展模式,可以發現:產業集群是最好的投資環境。產業集群本身就代表著市場和商機,是一種很好的項目孵化器和企業孵化器。一些有眼光的人能不斷地在這里找到投資的空白地帶。正是對這些空白地帶的投資,使集群的產業配套體系和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產業鏈條不斷延長。不僅有利于吸引外部直接投資,同時也有利于集群內部的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融資。
(4)產業集群便于中小企業獲得政府的金融支持。一般來說,地方政府出于發展本地經濟,提升集群國際競爭力的需要,會采用降低稅率、稅費減免、就業補貼、研究與開發補貼、出口補貼、產業發展基金、科技創新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形式來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實際上,產業集群不僅具有便利中小企業融資的效用,產業集群的范圍經濟還能使這種效應產生積極的乘數效應。意大利產業集群的經驗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意大利產業集群的范圍經濟建立在中小企業集群生產高度專業化基礎之上。從某一產品的生產結構來看,垂直方向上存在著處于不同生產階段的企業間的分工、協作關系,水平方向上存在著許多從事相同生產、相互競爭的企業。不同企業及其上游產品供應商、下游產品分銷商和最終用戶形成一條聯系緊密的產業“價值鏈”,這樣,某一環節融資效應會在整個“價值鏈”得以放大,從而產生積極的乘數效應。
通過我們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產業集群經營模式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優勢十分的明顯,無論是間接融資還是直接融資,中小企業融資的積極效應都極大地被展現出來,使得集群內的中小企業相對于單一的中小企業來說,更有條件有優勢去獲得來自各個渠道上的資金來源。
為了促進產業集群的融資效應能夠得以充分的發揮,更大程度上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瓶頸問題,推進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筆者認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在產業集群發展力度上還應有待進一步加強,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借鑒其他國家發展產業集群的經驗,依靠產業集群戰略發展地區經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一條新思路。把集群政策作為傳統產業政策的重要補充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是充分發揮區域的優勢,培育區域創新體系,進而建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提高區域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產業集群有很強的自發性,市場競爭、比較優勢和歷史因素在它的形成過程中有決定性的作用,發展產業集群必須根據地區產業特點和區位條件,必須尊重企業集聚的市場規律。而且產業集群是一個復雜的有機系統,試圖通過政策來創造一個產業集群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最好是間接參與到產業集群的創建過程中而不是主導集群的發展,政府必須以現有的或者是新興的集群為前提制定相應規劃,而不能刻意創造產業集群。
要促進地區產業集群的發展必須培育和加強集群內部的共生機制。自8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由政府主導的產業園區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地方政府往往只看重產業集聚,并沒有形成產業集群。同時,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地雖然已經有一些依托當地優勢自發形成的產業集群萌芽,但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發展并不成熟。因此,在現有產業集群萌芽和已經形成的產業集聚的基礎上強化區域內企業之間的聯系和優化地區產業發展軟環境,不僅是緊迫的任務,也是有效的發展手段。
目前我國許多地區盲目地追求“高尖端”產業,而忽視傳統產業發展,偏重高科技產業園或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科技產業在目前不適用,其實產業集群在許多部門都可以發展,關鍵要能夠利用集群的發展模式發揮行業的競爭優勢。具體而言,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應選擇適合的地區發展傳統產業的產業集群,可以參照廣東澄海的服裝行業、福建晉江的制鞋業、浙江義烏小商品批發等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