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武
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對外政策的不斷深入,特別中國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過程得到了發展和壯大。但是從2008年開始,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國的發展,我國很多企業為此倒閉。在這種形勢下,企業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來不斷轉變經營理念,對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各類經營風險加以控制,使企業在逆勢中能夠更好地發展。我們認為,在金融危機下,目前企業存在的最大的風險不是經營風險,而是稅務風險。我們知道,企業稅務籌劃是企業集團的一項基本權利,通過稅務籌劃所取得的收益是合法收益。如果盲目地反對企業正當的稅務籌劃活動只會助長偷稅、逃稅和抗稅等違法行為的滋生。因此,在金融危機下如何對企業稅務籌劃風險進行防范,在下面我們對其一些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利參與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分配,按照法律規定的標準,強制性地無償取得財政收入所發生的一種分配關系。其表現為:國家以政權身份、用頒布稅收法令和制度等法律形式來規范、約束、保護和鞏固這種分配關系,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否則,就要得到經濟處罰并受到法律的制裁。稅務機關和納稅義務人都是稅收法律關系的權利主體之一,其雙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由于主體雙方是行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所以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并不對等,表現為稅收征管法中賦予稅務機關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和在稅收征管中“程序法優先于實體法”的規定。所以,納稅人的稅務籌劃就必然存在有風險。
企業稅務籌劃法律風險是企業集團在制定和實施稅務籌劃方案時,所面臨其預期結果的不確定性,而可能承擔補繳稅款的法律義務和偷逃稅的法律責任。一方面企業在現有條件中只有其中主要條件或大部分條件符合稅收優惠政策的規定,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就要對部分經營活動從形式上進行變通或從會計政策的選擇上來滿足稅收優惠政策的規定,如果變通或選擇的“度”把握不當,就可能不被稅務機關認可,既要承擔稅務籌劃成本費用的損失,又要承擔補繳稅款的法律義務。另一方面,當避稅范圍擴大時,稅法體現的稅負公平原則造成實質性危害和財政收入造成的影響加大時,稅法和稅務機關是要加以限制的。實務中避稅和偷逃稅只有一步之遙,如果“度”把握不好,避稅就變成了偷逃稅。當然被稅務機關認定為是在合法外衣掩蓋下的用欺詐手段進行的偷逃稅行為,企業為此就要承擔追繳稅款、加處滯納金和罰金的法律責任,嚴重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企業稅務籌劃行政執法風險是企業在制定和實施稅務籌劃方案時,所面臨預期結果的不確定性,而可能承擔因稅務行政執法偏差導致稅務籌劃失敗的風險。嚴格意義上的稅務籌劃應當是合法的,符合立法者的意圖,但這種合法性還需要稅務行政部門的認可。在這一確認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著稅務行政執法偏差從而產生稅收籌劃失敗的風險。由于我國稅法對具體的稅收事項常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和稅務行政執法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這些都客觀上為稅收政策執行偏差提供了可能。換句話說,即使是合法的稅務籌劃行為,也可能因稅務行政執法偏差在實務中根本行不通,或者被視為偷稅或惡意避稅而加以查處。不但得不到節稅的收益,反而會加重稅收成本,產生稅務籌劃失敗的風險。
企業稅務籌劃經濟風險是企業在制定和實施稅收籌劃方案時,所面臨其預期結果的不確定性,而可能使發生的納稅籌劃成本付之東流,可能要承擔法律義務、法律責任的現金流出和無形之中造成的損失。如果企業集團稅務籌劃方案失敗或目標落空,請專業人員制定籌劃方案支出代理費,企業內部籌劃人員的工資、福利支出、公關協調費用支出及為滿足稅收優惠規定而增加的支出和其他費用支出等的籌劃成本將無法收回,為此還要承擔追繳稅款、滯納金和罰金的支出,至于無形之中造成的精神損失也無法計量。
企業稅務籌劃信譽誠信風險是企業制定和實施稅收籌劃方案時,所面臨其預期結果的不確定性,而可能承擔的信用危機和名譽損失。如果企業曾經有過偷逃稅行為,又被稅務機關查實認定為偷逃稅,可能被貼上有問題或不講誠信的標簽,導致稅務機關對其更加嚴格和頻繁的稽查,加上苛刻的納稅申報條件及程序,企業就會因此而付出額外的代價,嚴重的還會影響其生產經營活動及市場份額。一些企業以假合資形式和假高科技企業進行的“避稅”行為被暴光查處后,發生了誠信危機,其產品的銷售額發生急劇下降。
由于企業稅務籌劃目的的特殊性,其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也是可以規避和控制的。
企業在實施某一項籌劃方案時,在取得部分稅收利益的同時,必然會為該籌劃方案的實施付出額外的費用,以及選擇該籌劃方案而放棄其他方案而產生機會成本。因此,稅務籌劃還應遵循成本效益原則,既考慮稅收籌劃的直接成本又要考慮機會成本。只有當稅務籌劃方案的成本和損失小于所得的利益時,該項稅務籌劃方案才可行的和可接受的。
企業稅務籌劃賴以生存的前提條件和衡量稅務籌劃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是企業稅務籌劃不違法。在實際操作時,要學法、懂法和守法,準確理解和全面把握稅收法律和產業政策,切莫濫用稅收優惠政策,時時關注稅收政策的變化趨勢和產業政策的調整。同時還應保持賬冊的完整,它是賬務處理的依據和稅務機關查稅的憑證。也可同該國國家稅務總局的專家多接觸,可獲得自己有用的信息例如文件準備、法律程序、執法情況、慣例、未來稅收政策和產業政策發展趨勢或者主動與該國著名高校和研究院合作搞研發,這樣可以獲得先進技術又隨時符合稅收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導向,因為這里面許多專家是國家政策的建言者或政策制定者,他們通曉國家政策并可以給企業獻計獻策。使企業在享受有關稅收優惠的同時順應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意圖,防止陷入稅收優惠、投資并購優惠的陷阱。
從本質上來說,稅務籌劃屬于企業財務管理的范疇。它的目標是由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所決定的。企業稅務籌劃應著眼于企業整體稅基的降低和平衡企業集團各企業間稅負,而不是個別企業個別稅種稅負的減少。由于各稅種的稅基相互關聯和各企業間業績考核的緣故,各稅種間具有此消彼長的關系,某種個稅稅基的縮減可能會致使其他稅種稅基的擴張:加上企業集團各企業間又不愿放棄自己已得的利益,如處理不當,很容易產生內耗,多出沒必要的成本,因而稅務籌劃既要考慮某一稅種的節稅利益和多稅種之間的利益抵消因素,也要考慮平衡企業部門間稅負。其次,稅收利益雖然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的經濟利益,但不是企業的全部經濟利益,例如某一項目投資稅收的減少并不等于企業整體利益的增加。如果有多種方案可供選擇,最優的方案應是整體利益最大的方案,而非稅負最輕的方案。因此,企業開展稅務籌劃應綜合考慮,全面權衡,不能為籌劃而籌劃。
無論是從事稅務籌劃的專業人員還是接受籌劃的納稅人,都應當正視風險的客觀存在,并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和涉稅事務中始終保持警惕性。我們應當意識到,由于稅務籌劃目的的特殊性和企業經營環境的多變性、復雜性,稅務籌劃的風險是無時不在的,而且每個稅務籌劃方案并不是盡善盡美的,隨時都會發生籌劃失敗的風險。為此企業應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網絡設備,建立一套科學、快捷的稅務籌劃預警系統,對籌劃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實時監控。一旦發現風險,立即向籌劃者或經營者示警。風險預警系統的設置如下:收集大量與企業集團投資、經營相關的稅收政策及變動情況,稅務行政執法情況,外部市場競爭情況及企業活動的變化情況等方面的信息,對可能引發稅務籌劃的關鍵因素盡可能量化,對量化的指標設置權數,運用數理統計知識求其期望值、方差,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建立動態數學模型或風險矩陣模型,并與同行業或相關行業的標桿企業的稅務籌劃進行比較分析,看是否達到預警線。然后對癥下藥,制定有效的措施,遏制風險的發生。
同稅收管理者搞好關系對于納稅人有特別的意義,這種意義在于稅收管理者在執法中有“自由裁量權”即在稅法規定尚無力顧及的地方、在稅法規定偏于原則性的領域、在稅法規定有一定彈性幅度的區間和在特定的場合下稅收管理者有其特定的管理威嚴,企業集團謀求這種威嚴為我所用。此外,稅收管理者每每在制定一些具體的稅收管理制度、辦法、措施時,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征求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適時提出對稅收管理者有建設性的建議會增強征納雙方的好感,從而使企業在競爭中獲得優勢。或者主動出擊,由于企業是在當地具有影響力的組織,具有一定的經濟功能和社會職能,企業的興衰對當地產生一定影響,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和關系國計民生的企業,利用自己的優勢影響當地政府官員,使其游說政府制定有利于企業集團的政策,這樣可以贏得當地政府的好感,又可使自己的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同時很快的打開市場。
總之,在金融危機下,正確把握納稅籌劃風險對企業的健康發展和國民經濟的繁榮都具有意義,在正確引導、正確使用這項經濟手段的過程中實現國家和企業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