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濤 賈金榮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 楊凌 712100)
地處西藏東南的林芝地區,是全國自然資源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脆弱的生態環境,多樣性的民族文化,使得林芝人口問題在整個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進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林芝農牧區人口面臨的增長速度快、素質較低的局面,使得人口增長與物質資料生產不相協調,嚴重制約了區域可持續發展,延緩了林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新農牧區建設的進程。特別是青藏鐵路正式運行以來,大量流動人口的進入,既促進了西藏的區域經濟,同時也給西藏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很大壓力。林芝地區人口歷年人口數量(見圖1)。

圖1 林芝2001-2007年度常住人口總數
受特殊的地域及文化因素影響,西藏人口素質相對偏低。截止1999年底,西藏農區基本完成了普及小學六年義務教育,牧區基本完成了普及小學三年義務教育,教育的時間短暫,使西藏人口整體素質不高[1]。當然,經過不斷努力,林芝地區在校學生數也正呈現出一定的逐年上升態勢(見圖2)。

圖2 林芝2001-2007年在校學生數
近幾年林芝地區經濟快速增長(見圖3),地區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 12.9464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33.71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也呈快速增長態勢(見圖4)。但與全國相比,林芝經濟總量的絕對額偏小,在全國仍處于較低的層次,自身的經濟實力也十分有限。以2007年為例,2007年林芝的國內生產總值(GDP)33.71億元,只占全國總量249529.9億元的0.135‰,不僅經濟總體水平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經濟結構扭曲失衡狀態也非常嚴重。

圖3 林芝與全國2001-2007年國民生產總值情況

圖4 林芝2001-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情況
林芝可持續發展面臨來自自然、經濟、社會等的多重問題或制約。
林芝擁有1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從2001年以來年末實有耕地面積呈減少態勢(見圖5)。全地區具有典型的高山峽谷與山地河谷地貌,可耕種的土地面積只有18585.13公頃左右,僅占地區土地面積的0.16%,人均擁有的耕地面積僅1.56畝,略高于全國人均1.4畝的水平,而且林芝地區地理環境特殊,氣候條件惡劣且生態環境極為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可見,林芝自然資源的承載力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高。

圖5 林芝2001-2007年末實有耕地面積情況
人口經濟學家認為,人口增長1%,就需要國民生產總值增長3%或4%,才能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2]。
近年來,林芝農村人口和優生優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有力地推動了農村人口的穩定、健康發展,大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但由于林芝農村人口方面的問題具有歷史因素,起步也較晚,同樣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人口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首先,林芝農村生育水平高意味著區域人口還會有較長的增長期,當人口增長的速度超過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水平時,人口與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生態平衡之間的矛盾則日益凸顯。其次,農村人口素質較低,影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于經濟比較落后、社會發展水平比較低下的林芝而言,人口快速增長,會從多方面直接或間接地制約人口素質的提高。
林芝經濟發展水平低與其特殊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背景有關。西藏脫胎于“政教合一”的奴隸制社會,生產經營粗放,經濟增長方式落后,市場發育程度低。林芝的農業從整體上還處于極為落后的手工勞動階段,在某些偏遠的農牧區,特別在察隅、墨脫等縣,二牛抬杠、刀耕火種等原始耕種方法還不同程度的存在。雖然近幾年林芝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經濟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但是,由于林芝的經濟總量小,絕對額增加少,經濟基礎極其脆弱,加激了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威脅。
林芝不僅有極為特殊的、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歷史文化,而且藏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與漢族有很大的不同,民族意識普遍“重農牧、輕商貿”,對土地和牲畜有強烈的依戀感,具有濃郁的存儲糧食和牲畜的傳統“實物財富觀”,致使傳統農牧業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狀態;而在西藏廣泛存在且影響深遠的宗教文化,滲透到藏民族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它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整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因此,林芝農牧業發展要形成規模經營還需突破思想觀念的束縛。
國內外歷史經驗表明,治理人口問題的代價是昂貴的,不但有經濟上的代價,也有社會、文化和政治的代價。因此,對待人口問題必須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林芝地區人口的較快增長,對區域經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十分顯著的,不容忽視,要做到經濟社會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共進。
4.1 積極控制人口規模。堅持農村人口和優生優育工作,制訂一個合理增長、提高質量、優化年齡結構的綜合人口方案,合理有序地發展人口,優先發展農村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和優生優育三大事業,共同對改造社會生產力,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產生影響,著力滿足農村育齡群眾對優生優育、生殖健康服務的需求,促進農村人口科學、健康發展。
4.2 全面提高素質教育,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針對林芝農村社會發育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低,教育資源不足,接受教育的觀念落后等客觀現實,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普及仍然是全地區教育工作的重點。同時加快農村職業教育,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提高進城務工農牧民的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為農村經濟發展培養掌握農業技術和懂得現代農業經營的新型農民,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的流動和農牧民脫貧致富。
4.3 積極推進農村城鎮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人口居住分散、城鎮化水平低是制約林芝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既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也不利于農村產業化進程的推進。加快小城鎮建設是發展林芝農業經濟重要途徑之一。首先,農村城鎮化必然導致城鎮人口的數量的增加,擴大城鎮的規模,增加農產品需求的數量,有利于農業生產能力的持續上升。其次,農村城鎮化的發展,逐步轉移農村的富余勞動力,有利于減少農業內部的人口壓力。同時,也為農業生產成本的降低和規模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和前提。再次,農村城鎮化可以為農民收入的持續提高莫定堅實的基礎。
4.4 強化社會服務,提高生存質量。通過宏觀政策誘導促進社會資源向貧困鄉村社會服務項目流動,將社會援助的重點放在改善貧困人口基本衛生基礎設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社會保險制度為核心的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公共醫療衛生和優扶安置制度,建立區域性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缺乏基本生存條件的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救濟范疇。
4.5 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縣城經濟,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充分開發利用勞動力資源,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方向,把擴大就業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之一,與經濟、技術、教育、勞動力市場等政策目標相銜接,引導鄉鎮企業向重點小城鎮合理集聚,重點扶持西藏特色產業的發展。
[1]蘇迅帆,張永青.西藏農業可持續發展初步研究仁[J].陜西農業科學,2005(1):52
[2]楊魁孚,陳劍.《中國人口問題論稿》,中國人口出版社,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