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寧經濟開發區管委會

海寧經濟開發區成立于1992年8月,1997年底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2006年7月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國土部核準面積5.838平方公里。2007年3月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海寧經濟開發區是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的開發區之一,在浙江省省級開發區投資環境綜合評價排名中一直走在前列。
經過17年的開發建設,目前海寧經濟開發區已開發面積(含以前托管)共17.8平方公里,先后整合襪業園區和皮都科技園區,皮革、紡織(經編、襪業、染整)服裝、機械裝備等已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正在加速形成。2008年,全區共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58億元,財政收入8.46億元,工業總產值194.79億元,分別占全市的15%、21.93%和19.25%。三大特色產業中,皮革及其制品業的產值達85.26億元,紡織服裝業21.32億元,機械裝備業8.53億元,分別占全市的69.93%、21.32%和21.90%。2008年,全區投資密度達到每畝150萬元,工業產值產出為每畝248萬元。
海寧經濟開發區整合提升,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以構筑“產業高地”、打造“城市新區”、形成“兩創熱土”為總目標,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高層次發展,切實轉變發展方式,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努力把海寧經濟開發區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的產業高地、海寧現代化中等城市的城市新區、各類要素充分集聚和迸發的創業創新熱土,為全省經濟轉型升級和開發區整合提升形成示范,為加快“三市”建設、實現“兩個率先”做出更大貢獻。
主要目標是:“產業高地”加速崛起。通過整合提升,全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域創新體系更加完善。皮革、紡織、太陽能、包裝、機電、汽車及零部件等特色產業集群得到優化提升,以新能源、新電子、新材料、新醫藥、新裝備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協同拉動作用明顯增強。
“城市新區”加速推進。通過整合提升,使海寧中心城區與鐵北城市新區融通和交流更加順暢。海寧大道依托兩側商貿企業引進和重點企業退二進三,順利實現由交通主干道向城市主干道轉型。在城北區塊,依托文苑路北延、海寧火車站改造、碧云路以西區塊退二進三等重大舉措的實施,基本形成洛隆路、文苑路、長山河三大商圈。尖山區塊,依托尖山高爾夫球場休閑區和東西湖休閑度假區建設,形成以休閑旅游為特色、商貿服務相配套的中心副城市。
“兩創熱土”加速培育。通過整合提升,創業環境全面改善,資本、技術、智力等各類創業要素加速向開發區集聚,全區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體制機制創新更見活力,跨區域的開發區領導管理體制、統一招商機制、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完善,全區“四統一分”的管理格局基本形成。服務創新更有實效,市政府各類派出機構全部建立,一體化大服務網絡體系更加完善。
經過5年努力,到2014年,全區功能布局更加合理,產出更富成效,基本形成“一主一副四支撐”的丁字型區域發展格局,實現“654”的產出“四倍增”目標。其中,“一主一副四支撐”的丁字型區域發展格局,指通過整合提升,形成北部以海寧經濟開發區為主,南部以尖山新區為副,中間以袁花、丁橋、斜橋、鹽官等四個特色產業制造基地為支撐,由嘉紹高速和01省道為骨架的“丁”字型區域發展格局。“654”的產出“四倍增”目標,指從產出(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上講,通過整合提升,到2014年,海寧經濟開發區產出600億元,尖山新區產出500億元,以及四個百億特色產業制造基地,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在2009年基礎上翻兩番,實現“四倍增”。
“一主”,即海寧經濟開發區(A+A1+A2+A3區塊)。在提升做強皮革和裝備機械的基礎上,發揮“漕河涇海寧分區”的引領作用,依靠區內正在建設的海寧市科創中心的技術支撐和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和培育,加快培育新電子、新材料、新醫藥等三大新興產業。同時,現代服務業和商貿服務業快速發展,鐵北城市新區風貌基本展現。
“一副”,即尖山新區(B區塊)。利用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和獨特的土地資源優勢,加快培育太陽能利用等新能源產業基地和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積極發展以現代物流業為重點的生產服務業。結合現有高爾夫球場休閑區、生態觀光農業園區以及規劃建設中的東西湖休閑度假區、沿江景觀游覽帶,發揮分區有山有湖、靠江臨潮等優勢,將尖山新區打造成生態休閑旅游之地和東部商貿服務業功能齊全的城市副中心。
“四大支撐”,即四大百億特色產業制造基地(C、D、E、F區塊)。分別是太陽能(袁化)產業制造基地、包裝(斜橋)產業制造基地、機電(鹽官)產業制造基地、新型紡織(丁橋)產業制造基地。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開發區整合提升工作領導小組,由海寧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市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市政府辦公室、市發改局、市經貿局、市外經貿局、市規劃建設局、市國土資源局、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和市科技局等有關部門以及海寧經濟開發區、尖山新區和相關鎮(街道)為成員單位,負責開發區整合提升工作方案及有關規劃等的研究制訂、組織實施和督促檢查。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海寧市外經貿局。
強化土地保障。把海寧經濟開發區整合提升工作作為新一輪全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重點,按照“一次規劃,逐步實施,分期安排”的要求,通過造地平衡、規劃調整、自我調整、異地代保等途徑,用5-10年時間逐步加以解決,確保整合后的海寧經濟開發區發展有空間。在全市規劃控制用地規模的框架內,按照每年不低于60%的標準,對年度建設用地計劃指標落實上予以重點傾斜,確保開發區整合提升用地有指標。調整和完善整合提升區域控制性規劃,確保整合后的海寧經濟開發區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相銜接。
創新管理體制。按照“全面統、充分合、快速轉”的總體要求,在管理體制上實現多方面創新。一是提升領導層級。設立海寧經濟開發區黨工委,由海寧市委書記兼任黨工委書記;調整和充實海寧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由市長兼任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現開發區主任擔任黨工委常務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另外,設專職副主任若干名;相關鎮、街道書記任黨工委副書記、行政負責人擔任管委會副主任。二是完善整合體制。建立以海寧經濟開發區為主體,尖山新區及袁化、丁橋、斜橋、鹽官等四個特色產業基地為補充的“1+5”統分結合的管理體制。對整合區域,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招商、統一審批、統籌配置資源、分頭開發建設”的管理體制。三是授權充分到位。構建一體化大服務網絡,在現有基礎上,賦予海寧經濟開發區以更大的自主權,進一步完善派駐機構職能,確保項目審批、規劃、國土等重點部門權力下放到位。四是保障資金運行。進一步完善財政封閉運行機制,在5-10年內對海寧經濟開發區(含各相關整合區域)財政實行封閉運作,通過融資信貸、土地出讓金收入全額返回等途徑,確保整合提升的資金滾動平衡。
加快配套改革。加快推進城鄉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理順部門、園區和鎮(街道)的關系,形成開發區整合提升新機制。一是改革鎮、街道管理體制和考核評價辦法,調整相關鎮、街道職能,把優化發展環境、加強社會管理、改善公共服務、提升生活品質作為工作重點。二是加強新市鎮和新農村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產業集聚發展、農民集中居住,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努力在統籌城鄉發展上走在全省前列。三是通過建設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增強和完善配套服務及輻射帶動功能,實現開發區內行政資源、產業資源、基礎設施資源等的共享和互補,推動開發區和周邊地區的雙贏與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