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瑋紅
謹慎性原則又稱穩健性原則,是指在受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謹慎性原則的本質就是資本保持或資本維持,其經濟含義是只有在資本得到維護或成本得到彌補以后,才能確認收益。
謹慎性原則使企業規避經營風險,提高會計核算的質量,滿足內部經營決策的需要,從而提高企業的外部競爭力。從整個市場角度考慮,謹慎性原則的普遍應用也能夠使整個經濟秩序得到合理有序地進行。謹慎性原則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相當程度的主觀隨意性,所以研究該原則如何進行把握和運用,能夠較好的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由于會計準則和會計政策規定不明確,企業進行會計核算時,可以根據自身的目的來隨意選擇會計核算方法,這樣會使當期的利潤不符合實際情況。
1.謹慎不足與過度謹慎
有些企業領導或地方政府害怕企業因貫徹謹慎性原則造成各項經濟考核指標下降,影響他們的“政績”,于是不用謹慎性原則或濫用謹慎性原則,最終影響了企業的長期利益。同時,也有一些企業出于避稅及其他目的而“寧可多計損失,不能預計收益”,導致對應入賬的不入賬,對應按規定標準計提的成本費用,故意擴大計提的范圍和標準,甚至設置秘密準備,出現過度謹慎。
2.與其他原則的關系和沖突
(1)與客觀性原則的沖突。客觀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謹慎性原則卻要求在會計務實中確認可能發生但尚未發生的損失與費用,這明顯與客觀性原則相矛盾。(2)與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的沖突。權責發生制原則強調的是確認收入、費用發生的時間及其歸屬;而謹慎性原則將現在尚未發生、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費用提前計入損益,這顯然違反了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性原則要求一定會計期間的各項收入與其相關聯的成本、費用應在同一會計期間確認計量,以便正確計算和考核成果;而謹慎性原則體現的則是,盡可能在當期確認可能的損失、費用、滯后確認或不確認可能的收益,這必然會影響到企業利潤的正常計算。(3)與歷史成本原則的沖突。歷史成本原則要求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取得的實際成本計價。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但在謹慎性原則下,存貨、短期投資等可以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價,這是對歷史成本原則的背離。(4)與可比性、一致性原則的沖突。可比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應按規定的會計政策進行,會計核算應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一致性原則要求企業對經濟業務的處理,一經采用某種方法,就應一貫地予以使用,即會計處理方法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隨意變更。但謹慎性原則允許企業根據自身具體情況的變化改變會計核算的口徑和方法,因而會與可比性原則和一致性原則發生沖突。
3.與我國所得稅不協調
所得稅的目標是確保國家稅收及時征繳和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因此,在確認計量時有以下傾向:(1)時間上提前確認收入、資產;推遲確認費用、負債;(2)在金額上多計收入、資產;少計費用、負債;(3)確認不確定性、估計項目只有對增加國家財政有利情況下才予以默認。所以謹慎性原則在我國會計實務應用中存在較多與我國的所得稅不協調問題。
4.會計人員素質問題
目前,雖然我國會計業的發展較為迅速,但會計人員素質還存在較大的缺陷。一是部分會計人員業務水平較低,難以掌握新的核算要求,更談不上在會計實務中正確應用新制度。二是部分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質低下。往往會對這一會計政策進行濫用。
由于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與制度規定不夠明確,才給虛增資產和操縱利潤等現象創造了一定的空間。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出臺相應解釋性規定,限定上市公司具體業務的操作,最大限度的保證其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公允性,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在適度穩健的會計實務中,可以對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前提和應用條件進行必要的約束,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人為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是應用好會計政策的關鍵,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應加強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練好扎實的基本功,加強后續教育。
在運用謹慎性原則的同時,考慮到其他會計核算原則的運用,合理確定各項原則的優先順序。《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二章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中,客觀性原則居于首要位置,謹慎性原則必須在維護客觀性原則的基礎上加以貫徹和運用。當謹慎性原則與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相沖突時,應根據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而定,與其他會計原則的使用順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具體合理地確定。另外,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說明謹慎性原則的應用范圍、時間和程序,揭示與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和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程度及其變化情況,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使會計報表使用者準確地理解企業財務狀況。
謹慎性原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較強的傾向性和主觀隨意性。因此必須加強審計監督,防止濫用和曲解謹慎性原則,避免人為地加劇濫用這一原則的隨意性。同時,應強化企業內在約束機制,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從而使謹慎性原則得到合理的應用。
謹慎性原則的運用首先是對會計領域中存在的不確定性事項進行判斷時所體現的一種態度,其次才表現為一系列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不同的判斷會導致其對方法的選擇,導致不同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最終會影響到信息使用者特別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因此,凡是與謹慎性原則運用有關的、會影響投資人和債權人等信息使用者對目前和未來理性判斷的信息都應在財務報告中做出全面陳述,包括體現謹慎性原則的若干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應用的背景、產生的影響等。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謹慎性原則將會得到更加科學的應用,在保護企業,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為市場提供配套的保障措施,穩定市場以及在國民經濟穩定協調發展中發揮著應有的積極作用。尤其在現階段,只有謹慎、穩健從事,才能保證企業健康發展,從而推動我國生產力的發展。讓謹慎性原則在各類企業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得到廣泛深入應用,才能為企業提供最為真實、準確、充足、全面、及時的相關信息,我國會計核算體系也會進一步完善。同時,也可以使企業對抗風險能力得到增加,生產經營得到穩妥開展。企業將得到持續發展,使整個國民經濟更為持續增長和健康發展,社會更加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