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遠倩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已經達到4200多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其中在工商部門注冊的中小企業430多萬戶、個體經營戶3800多萬戶。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經濟改革的新生力量,是我國經濟主要推動力和增長點,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推動技術創新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小企業發展迅猛的同時,由于缺乏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營規模上的優勢,產出規模較小,資本和技術構成較低,受管理體制和外部宏觀經濟環境影響較大等原因,會從多方面、多層次產生財務風險,企業因財務風險而陷入經營困境,甚至宣告破產的例子屢見不鮮。特別是依賴出口的中小企業,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全球經濟下滑、國際需求下降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遭到沖擊。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如何審時度勢、及時調整經營策略以規避風險,成為在新經濟形勢下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研究新經濟形勢下中小企業面臨的財務危機的成因以及提出相應的對策。
1.出口退稅新政引發的財務風險。2007年6月18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規定自2007年7月1日起,我國實行新的出口退稅政策,553項“兩高”產品的出口退稅將被取消,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將進一步降低,這些商品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37%。這是繼2006年9月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之后,影響較深、波及面較廣的又一次大幅調整。這對主要依賴出口的中小企業影響重大,享受出口退稅的中小企業大都從事服裝、鞋帽、箱包、玩具、塑料和橡膠等行業,這類企業的生存基本靠的就是低用工成本,其產品的利潤本來就非常微薄,事實上,這類企業能生存下來,很大部分就是靠出口退稅得到的那部分利潤。根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最新的數據顯示,每下調一個百分點的退稅率,將導致整個服裝行業的年利潤下降約50億元。據此推測,此次出口退稅率的下調,大量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可能會出現利潤的負增長,虧損甚至倒閉。
2.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小企業的挑戰。出口退稅政策頒布不久后,由美國的金融危機引發的大規模經濟危機席卷全球,使世界各國的金融市場、股票市場及實體經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盡管我國的金融市場沒有受到強烈的沖擊,但股票市場和實體經濟均受到了影響,尤其是給我國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為應對金融危機,從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國家在9個月內6次調高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機電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以幫助中小企業應對危機,但是仍無法力挽狂瀾。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已對8成左右的中小企業的出口產生了影響,勞動密集型行業受沖擊最為嚴重,如冶金、建材、家具、服裝等行業出口額同比、環比降幅都較大,有的企業甚至出現了沒有訂單現象。此外,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收縮銀根,進一步加劇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
3.人民幣升值加劇中小企業外匯風險。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匯率風險這一因素也越來越多地呈現在中小企業面前,人民幣的升值嚴重影響到制造業和外貿出口的效益,特別是對中小制造企業而言,尋找新的出路就成為必然選擇。人民幣快速升值,導致外向型企業利潤被人民幣升值侵吞掉。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值已經達到了16%,僅2008年上半年,人民幣就升值了6%,這就意味著外貿企業利潤的6%要被侵吞,就紡織業來說,人民幣每升值1%,服裝行業銷售利潤就下降1-4%。外國產品的進口價格相對降低,從而引起中國企業的出口量下降,進口量上升,企業外貿訂單減少。
4.新《勞動法》的實施縮小了中小企業勞動力成本的優勢。2008年1月1日實施新的勞動合同法,對勞工提供更多的保護,據估計2008年企業用工成本大約比2007年上升10%,同時,資源價格的快速上升,提高了企業原材料成本,使得廣大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市場競爭能力日趨萎縮,面臨嚴峻考驗。過去,勞動力無限供給是我國傳統制造業最主要的比較優勢,但隨著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出現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種優勢正在逐漸失去。以紡織業較為發達的江蘇為例,最低工資標準由2000年的390元上漲到了2008年的850元,漲幅達到117%;而在河北,這一數字則從240元變成了750元,上漲高達212.5%。2008年9月18日,國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由于列舉了“用人單位可以解除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十四種情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勞動力成本的壓力。
1.加快產品結構調整,積極應對出口退稅新政。從出口退稅的政策變化來看,國家只是對“兩高”產品降低了退稅率,而對高新技術產品和農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一直沒有降低,甚至有的還提高了,從中不難看出國家調整出口產品的著眼點。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客觀上可以逼迫外貿企業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短時間內可能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削弱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但從長期看,無疑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改變。企業要順應國家政策導向,認真研究出口商品的稅目種類,加快出口產品結構調整。
2.提高企業自身的信用度,應對融資風險。金融危機的來臨,使中小企業面臨融資困難。為此,央行緊急出臺指導意見,提出了若干條有利于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如支持金融機構發放并購貸款,鼓勵銀行、金融機構對基本面和信用記錄較好、有競爭力、有市場、有訂單但暫時出現經營或財務困難的中小企業加大信貸及多元化融資支持等。
3.利用金融工具,降低外匯風險。人民幣的升值,對于進出口來說,是有利有弊的。人民幣升值有利于進口高新技術,也就是說,可以花相對少的錢來引進更多的先進設備、技術等,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從另一個角度說,人民幣升值能促使企業提高產品檔次、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對轉變出口貿易增長方式也有好處。中小公司面對外匯風險時,可以適當利用金融工具來規避風險,例如:外匯的遠期買賣、在有貿易背景下進口外匯貸款、出口商業發票貼現等。這些措施可以幫助公司避開部分風險。
4.調整用工模式,降低生產成本。企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降低用工成本,例如同員工簽訂符合新勞動合同法要求的合同;調整用工模式,采取人力資源外包與租賃相結合方式;規范培訓機制、競業限制協議,防止出現法律漏洞;理順用工和規章制度的制定程序等。同時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減少產品流轉環節,進一步降低成本。
此外,企業還應建立健全財務風險的控制體系。解決好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企業員工等內部利益主體之間,以及企業與政府、債權人等外部利益主體之間的收益分享和風險分擔關系,正確處理他們之間的責、權、利關系。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降低財務風險。
綜上所述,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出口退稅及人民幣升值的大環境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財務風險。企業經營者應該積極的建立風險規避措施,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從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