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懷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很快,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資料顯示,目前中小企業占我國企業的比重高于90%,對GDP的貢獻超過60%,提供了80%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和80%以上農民工就業機會。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推動自主創新、穩定城鎮就業、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企業群體,為促進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然而,融資困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小中企業快速、健康發展,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通過發行股票在主板和二板市場籌集資金,絕非一般中小企業所能問津,大多數中小企業難以通過這種直接融資渠道獲得所需資金,而是通過金融媒介獲得貸款,它是中小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方式。由于經營規模的限制以及中國資本市場的不完善、不成熟,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空間也很有限,其表現在:第一,貸款門檻很高。第二,貸款期限短且基本上都是抵押或擔保貸款,加大了企業的資金成本。第三,由于經營規模的限制,貸款額度也很有限。
1.企業運作不規范,存在過高的經營風險。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成立時間短、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品的生存空間狹窄、企業抵御風險能力差的問題。同時企業人員素質普遍較低,企業管理人員缺乏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論和實踐,這些都使得中小企業的生存風險高,其經營風險遠高于大中型企業。
2.信用觀念淡薄,存在較高的違約率。中小企業逃避拖欠賬款現象突出,少數中小企業一旦墮入經營困難和債務危機,往往會逃避銀行債務,造成了中小企業整體上信用不良的局面,這極大地影響金融機構和其他資金供給者的投資信心。
3.中小企業實力較弱,抵押資產有限。抵押是中小企業爭取貸款的有效手段,但金融部門認可的只有土地和房產,而這部分最優質資產的貸款抵押率最高也只有60%,有的企業是租賃經營,幾乎沒有資產可用于抵押。
4.經營透明度低,缺乏規范的會計制度。企業財務管理不規范、財務制度不健全,使得資金供給方難以掌握企業真實情況。有的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很好,但為了維護商業秘密,或者為了規避稅費和爭取優惠政策有意不真實反映經營和財務狀況。
政府職能部門服務企業意識不強,地方政府對招商上項目非常重視而忽視跟蹤服務的現象十分普遍。在完善信用擔保、信用監督機制等方面政府應發揮更大作用。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夠。中小企業的固有經營風險決定了對它融資的風險比較大,在降低中小企業系統風險方面,需要政府做為主角進行援助,加以規范。
2.銀行與企業之間需要充分的溝通交流,建立誠實互信的合作伙伴關系,需要政府搭建平臺。
3.中國還沒有形成有效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信用保證制度是發達國家政府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的主要手段,我國對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已開始建立,但實際效果不理想,擔保機構實力不足,以盈利為目的,向企業轉嫁風險,影響了企業尋求貸款擔保的積極性。
4.無完善的信用監督機制。我國目前社會信用監督體系的不完善,導致中小企業的決策者對自己信用的輕視,在面臨守約或違約選擇時,決策者可能更傾向于違約。
1.權力受限。各銀行對信貸行為的約束機制有了明顯加強,各基層銀行信貸權限都被上級甚至總行收回,實行信貸資金的集中管理。
2.銀行從成本效益考慮,不愿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大銀行發放貸款的審批環節多,審批鏈條長,雖然中小企業需要的每筆貸款金額較小,但其發放的程序和環節卻與大企業基本相同,從而使得國有大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時,單位資金的交易成本較高。
3.為了規避風險,不愿與中小企業打交道。由于中小企業經營透明度低,缺乏規范的會計制度,這就使得銀行較難了解中小企業的經營信息,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就必須支付更多的信息成本,也要承擔更大的貸款風險。
1.以法律形式強制中小企業參加融資保險,強化其社會責任意識。建立一整套的融資保險辦法和實施細則,規定只有參加融資保險的企業方能有機會取得貸款,而真正獲得資金的是那些具有良好信用記錄、通過實施細則考核達標的、有發展潛力和成長性強的中小企業,從而激發中小企業自覺強化管理,提高自身實力。
2.搞好銀企對接工作。政府出面,通過向金融機構推介中小企業、舉辦中小企業融資洽談等多種形式,構建銀企對接平臺,實行良性互動,創造合作機會,并積極加以改進和完善,使之規范化、制度化。
3.加強信用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沒有良好的信用文化和健康的信用環境,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局面很難得到改善,針對目前社會信用淡薄的問題,應盡快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加強信用文化建設。培育企業家的信用意識,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實現中小企業信用管理監督社會化,同時政府必須加大對違約的懲罰力度,增加違約人的違約成本,嚴肅懲處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及其負責人。
4.發展壯大金融擔保機構,健全擔保體系。出臺促進金融擔保機構發展壯大的措施,使擔保機構的實力不斷增強,建立再擔保公司為實力較弱的擔保機構提供再擔保,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加強對信用擔保機構的監管。
1.企業加強自身建設,增強其內在融資能力。首先,中小企業要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檔次,改變家庭式管理方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治理結構合理化。其次,規范財務制度,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建立能正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制度,增加企業經營透明度。同時,中小企業要建立和完善企業自身信用制度,強化信用觀念,提高信用等級,以誠信的企業形象主動爭取銀行的信賴和支持。
2.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第一,掛靠大企業,成為大企業的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利用大企業的力量進入資本市場,獲得資金。第二,爭取大企業的擔保,和大企業結成幫扶對子,獲得銀行貸款。第三,爭取大企業的信任,依附大企業獲得大企業的“額外”貸款。
金融機構要樹立全新的服務理念,要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來認識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性,將發展中小企業的業務作為自身改善業務結構和客戶結構,履行社會職責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推進。
1.建立專業的人才隊伍,主動去了解研究中小企業。
2.從供、產、銷鏈條來考察企業的真實狀況。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是在貿易鏈中生存和發展的,有上游的原材料、電力供應和下游的產品銷售、運輸,在這些流程當中都能檢測中小企業信用記錄,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選擇到實力強、信用好的中小企業。
3.針對不同成長階段、不同狀況的中小企業推出相應的金融產品,靠自己的分析判斷,決定能不能貸以及能貸多少。
總之,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各個方面的通力合作,只要相關方面同心協力、共同努力、多管齊下,總會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