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華
效益審計主要審查政府投資項目投資決策的科學性、投資項目建設和管理的有效性以及項目建設后的投資效益水平高低等。因此,投資項目效益審計應是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效益審計。項目建設的科學性,項目建設和管理的有效性,決定了投入使用后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高低。
(一)立項決策效益審計。投資決策是決定項目前途的首要環節,一個決策有問題的投資項目,再規范的管理也于事無補。立項決策分析評價首先評價其決策程序是否合規,審批事項是否經相關部門審批,項目是否應有政府投資。項目確定的目標是否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并具有可實現性。項目方案和目標的選擇是否經過比較,論證是否充分,是否為最佳選擇。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否通過定性或定量分析加以衡量。項目的資金來源是否明確,預算安排是否科學、合理。
(二)施工階段效益審計。施工階段是建設項目由“紙上談兵”變為“項目實體”形成固定資產的實施過程,也是政府投資能否實現立項決策時所預期的經濟效益目標的關鍵階段。該階段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實現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因此,審計應重點審查項目建設單位、工程監理單位以及施工單位是否根據各自的職責范圍,建立健全了相應的內控制度并有效執行;是否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管理機制,以確保工程施工期間各環節的暢通;審查工程質量、工期、造價在施工階段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三)竣工階段的效益審計。要對項目概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是否按概算規定內容建設,有無隨意改變建設內容、擴大建設規模、提高建設標準、概算外投資等問題;有無弄虛作假、虛列建設成本問題。審查項目竣工決算,把好資金結算關。通過嚴格的竣工驗收和結算審計,審查工程量和工程造價,合理確定項目投資總額,確定建設成本的真實性、合法性,并盡可能地減少經濟損失,提高項目投資效益。
(四)使用階段的效益審計。對于盈利性的項目主要審計投資運營狀況,通過對運營狀況審計,客觀評價項目建設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要分析影響項目效益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促進項目投資效益的提高。對于非經營性項目,就不以盈利性為審計重點,而應該把審計重點放在看是否對當地的經濟文明、政治文明、生態環境文明等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
社會效益審計的內容和范圍,我國目前沒有明確的規定,可以主要審計以下幾點。
(一)審計建設項目對勞動者履行責任的情況,包括工作條件和環境改善情況,勞動保護措施及投入情況,法定節假日執行情況。
(二)審計建設項目建設使用過程中履行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責任情況,對周邊環境污染和治理情況等。
(三)審計建設項目是否能夠提高城市品位、具有改善投資環境和人民生活的作用。
效益審計要整合審計機關的優勢資源。為了保障政府投資效益審計有所突破,確保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必須樹立“綜合”審計理念。通過整合工程審計、財務審計、農業環保審計等方面審計力量,成立復合型審計組,開展投資效益審計。
由于在政府投資的使用過程中,沒有一個評價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效益標準。因此,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指標評價體系已經成為當務之急,這也是政府效益審計得以穩步推進的瓶頸所在,也是開展政府投資效益審計研究與實踐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因此,應當引入宏觀經濟效益和公共績效的評價指標,逐步建立一套既能有效反映動態過程控制質量又能反映審計實施效果的、既客觀公正又簡便易行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要全面反映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是片面地用經濟指標考核政府投資項目;在經濟指標的設置上既要重視反映對當地經濟增長短期績效指標,又要重視長期績效指標;注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在各類指標設置上注重績效與公平結合,保持獨立性;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結合。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對政府投資進行效益評價,剖析造成損失浪費原因,揭示建設體制和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宏觀政策性建議,有益于實現政府投資審計的最終目標,即節約政府投資,減少損失浪費,促進提高投資效益。所以,政府投資效益審計是政府投資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