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祥策
觸目驚心的瓊民源、鄭百文、藍田股份、ST紅光、銀廣廈……等一系列已爆發或即將爆發財務舞弊的上市公司大案,給我國證券監管部門強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裁體——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提出了質疑,除了眾所周知的虛假信息外,是不是還存在信息種類披露的缺陷?
筆者認為,財務報表列報應披露的相關信息可以分為三類,即會計信息、財務信息、非財務會計信息三類,所謂會計信息,主要是指對上市公司在報告期內所發生的經濟活動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表達與披露)的結果,主要用數字來列示;而財務信息是指上市公司籌資、投資、收益分配、營運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主要用報表中隱藏的財務指標來表達,利用該信息可知該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目前(報告期)和未來的變化趨勢,還可進行同業比較;非財務會計信息是指,除會計數字和財務指標外的相關信息。縱觀現行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財務會計報告,總體上是重會計信息,輕財務信息,特別是非財務信息相當缺失,筆者認為:一份完整的報告既要提供會計信息,這是基礎,更應該向需要和關心財務的使用者披露與本公司有關的所有財務信息,由于目前制度上的缺陷,導致我們上市公司報告中有關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的缺失,是影響目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內財務舞弊案爆發的主要原因,必須從制度設計、披露內容、程序上加以監管、完善財務信息的披露。
1.從信息披露理論研究來看,充分的信息披露既是企業和投資者雙贏的必要保障,又是投資者對股價評估的重要基礎。在信息披露要及時有效的市場里,不確定性被有效地降低了,投資者對風險把握的準確度大大提高,只要收益率能夠有效覆蓋風險,就能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但是如果信息披露不透明,投資者無法區分風險,就很容易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最終導致市場萎縮,企業和投資者雙方利益的受損。由此推斷,可靠的相關信息披露是市場穩定發展的基石。
2.從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有利于投資的可靠且相關的財務信息的披露,無疑會增加投資人的信心,增加了投資人自己分辨上市公司質量好壞的能力,因為目前廣大媒體往往是某莊家的喉舌,它們的股評已經讓投資人吃盡了苦頭。
3.從上市公司本身的需要來看,真正的優質上市公司,在不影響商業秘密的前提下,盡量披露公司的所有信息,完全有能力吸引投資人,不要給質量差的上市公司濫竽充數的機會,更不要讓“劣市驅逐良市”的現象在股市中發生。這就是對自己權益的最好保護。
1.反映上市公司財務指標信息的缺失。前面已述,目前報告未披露財務指標的信息,這需要信息使用者自己加工,生成或支付買單外部取得,如ST達爾曼的營業周轉指標,是靠虛構存貨,應收賬款來實現的,但從1999年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開始大幅度下降,二者年周轉率都低于2,這樣的公司都能持續創造經營業績,實在令人懷疑。
2.反映同業財務信息的缺失。目前報告在同業信息披露上是一個空白,讓使用者失去一個比較的平臺,如ST達爾曼,在1996—2002年的平均主營業務毛利率高達45%,平均主營業務凈利率達38%,藍田股份、銀廣廈的毛利率也大大高于同業的公司,這么高的毛利率,必然有虛構收入利潤的嫌疑,事實證明也是如此。
3.反映銷售大客戶群信息的缺失。銷售客戶按慣例是公司的商業秘密,但銷售集中度和關聯交易來看,虛構業績往往是通過與(實質上的)關聯方進行交易的,這樣公司的銷售集中度會異常地高,此外,達爾曼的客戶三年在不同年度頻繁變動,一般來說,正常的經營需要保持穩定的客戶群,這種無合理解釋的客戶群頻繁變動則是一種危險信號。
1.詳細地從動態上披露近三年及公司有重大交易的關聯方的法人代表、地址、名稱等詳細信息,并注明與上市公司的關系,也就是身份的確認很關鍵。
2.強制性的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相關指標,近三年的數據便于使用者從動態上看公司的發展變化趨勢。
3.建議增加公司銷售客戶群的動態統計表,便于信息使用者觀察其客戶群的集中度及其穩定性,結合交易的真實性,基本推斷收入和利潤實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