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國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對大學生的不斷擴招,使得我國有知識、有文化、有能力的高學歷人才越來越多。由于就業機制由原來的分配制度改為現在的自主擇業,又因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大大增加,對于同一崗位來說,剛剛畢業的中專生、大專生(高職生)、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以爭奪這一工作,同時還有許許多多有經驗跳槽者與之競爭。因此,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嚴格,越來越苛刻,在學生就業時,必須具備相應工作經驗成為對應屆畢業生的一項要求。而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如何獲得工作經驗成為一個難題。因此,如何能使畢業生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成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也就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挑戰。對于統計教師來說,那么如何對現有的統計教學體系進行改革,使我們的畢業生掌握適應社會的有用之才呢?
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上課講授理論,屬于“填鴨式”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下的主體為教師,教師按照教學計劃的要求按時完成授課的內容即達到教學的要求。教學采取滿堂灌形式,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已經聽懂,能不能明白,完全教條式講授課程內容,完成教學計劃。現在不同于以往,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競爭機制的選擇,對教育工作者來講,這樣的教學方式不是一個有效的方式。據統計,對一個人來說,受教育分為三個階段,家庭教育占全部教育約10%,學校教育約為20%,而社會教育約為70%。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短暫的,而社會教育則是終生的,在學生從學校教育進入社會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是“會學”而不能只是“學會”。“學會”容易,“會學”難。只有學生“會學”了,掌握了學習的基本技能,以后進入社會也就有了一技之長,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學會”,才能成為社會進步所需要的人才。古人有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就是這個道理。在這個要求下,教學模式應由傳統模式下的以教師為主體改為新模式下的以學生為主體。職業教育不是應試教育,要求學生能夠將從老師那里學來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具備一技之長,在教學過程當中應以學生掌握相應技能為主,能夠適應社會職業崗位為主,模擬實際工作環境,或者教師將學生帶到實際工作崗位,進行現場教學,達到與崗位“零距離”接觸。師生間達到互動,改善了教學的環境氛圍,改善師生關系,又能達到給學生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開發他們的潛智,為學生進行處理實際問題奠定了基礎,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在主體實踐中感受到學習中的樂趣。教育的目標應把學生培育成為具備自我謀生的能力,促進其具有一技之長,并能全面發展的能力,進而達到適應社會的需求。
理論知識來源于實踐活動,又反過來指導實踐活動,理論與實踐在相互作用中共同發展。統計教學也是如此,實踐的進行是檢驗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熟練與否的一個標準。因此,在教學中應做到統計基本理論是前提和基礎,而實踐活動則是統計知識的運用的過程,也是將理論得以繼續和深入的過程。
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加大實訓課時的比例,已經提到日程上來,把學生從深奧的理論中解脫出來,用實踐活動代替枯燥的理論,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就像數學歸納法一樣,從一般到特殊逐漸將理論總結出來,這樣學生才能將過程深刻地印在腦海里。
應用實際案例教學,帶給學生們的是真實的工作環境,從案例的引入,使學生能夠以所學的理論應用到實際當中,使學生學習從枯燥的環境中走出來,根據實際問題及時進行理論處理,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理論知識容易忘記,實際操作過的例子卻會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深處,通過這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教和學的最終目標。在一定意義上,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那么擺在教師面前主要有兩個問題:其一是案例從何而來的問題;其二是案例是否合適的問題。對于案例的來源而言,主要可以由兩種方式獲得:對于任教多年的老教師來講,多年以來的教學活動,早已積累了許多的案例;對于從大學畢業就登上講臺的大學生而言,案例的獲得就不是那么容易,除了多向老教師請教以外,還可以深入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親自參加企事業單位的實踐活動,為教學準備充分的案例。俗話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就是如此。為了幫助年青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獲得更多的教學經驗,積累更多的教學案例,學校可以經常組織年青教師下基層學習,組織以老帶新活動,組織教研活動集體備課商討案例等方式進行。
經過多種方式獲得了許許多多的教學案例,但并不意味著這些案例都適合于每次課,還得要對每一個案例應用的章節、使用的環境等方面做全面的分析,選擇恰當的案例可以使學生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近年來廣泛為各類院校所推薦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以教師在課前準備一個具體的教學任務為前提,將本次課的知識點、技能點融入到這一任務中,以學生為主體,在具體的任務驅動下由學生提出完成任務的方法,通過對任務的分解,學生分組討論共同完成任務。教師在其中僅僅是起到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處理任務中的難點,是一個組織者。
在任務驅動下,學生既學到了理論知識,又提高了實踐技能,還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學習情境發生了變化,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完成任務的方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創造了實際工作的氛圍。
任務驅動法同案例教學法有一個共同之處在于任務和案例的選擇必須是有針對性,任務針對于課程教學體系,即體現知識的運用,又要體現任務的系統性,能夠滿足教學內容的實施,關鍵要對任務的選取上下一定的功夫。
學有所用,這是學習的目標。在學習統計理論的同時,應輔助以計算機進行教學,達到統計工作的完美的結合。現在計算機已經普及,而統計應用并沒有普及,大多數經濟類院校也沒有把統計學作為一門基礎課,是沒有認識到統計學在學習中的作用。統計學是一門基礎課,更是經濟類學生的一門方法論課程,應用統計分析的方法進行相關的經濟分析和研究是每個經濟類學生必備的方法和知識。統計學又是一些分析工具的集合,而這些分析工具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融合,每一個工具,在日常工作中都會用到,因此在計算機普及的情況下,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只對統計專業的學生開設,而非統計專業的學生也要學會使用。雖然非統計專業的學生不必開設SAS、SPSS等統計專業軟件,但是卻可以應用Excel的基本統計分析功能,結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和預測的理論知識,有針對性的進行計算機教學和操作,使得不管是哪類學生都能夠以計算機作為工具進行統計工作,達到教育教學的目標,適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目前現有統計教材,都是以理論為主,而沒有將實踐部分加入其中。對于統計人員來講,不能只懂理論,而不懂實踐;也不能只懂手工計算,而不懂計算機應用。偶而有幾部教材涉及計算機的,但也只是Excel在統計中的簡單應用,而沒有將真正的統計內容加入。這些都無法滿足社會對統計人員的要求,因此教材體系上要進行改革,適應社會需求。
教材的改革,既要體現理論知識,又要體現職業技能。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統計原理教材要區分統計學專業還是非統計學專業。對于統計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因有高等數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教材中要加入假設檢驗、統計誤差推斷部分,前后學期相關聯,知識整合成體系。而對于非統計學專業的高職學生而言,就不能把前面那些相關內容加入,而應以淺顯易懂的內容為主,同時體現職業崗位要求,學以致用。
在結構安排上要由淺入深,由理論部分到職業技能部分,雙方要并重。這樣即體現理論知識,又體現技能訓練,將Excel在統計中的應用部分滲透到每一章節,結合案例法和任務驅動法的內容,結合Excel軟件進行處理,在增加學生興趣的同時,又以理論補充,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最終達到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
多年以來,我國的考試制度都是以試卷為主要形式進行考核。然而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的社會,單一試卷考核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最終的期末考試只能說明一次考核的結果,而不能說明學生全期學習的全程狀況。為了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應采取多種方式進行綜合考核,考察學生對統計知識的掌握情況。
統計學是收集、分析、表達和解釋數據的科學,是一門處理數據的方法和技術的學科。對統計科學進行考試和考核,要考慮其特殊性,統計工作過程有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及預測等環節,考核就要從統計工作過程中進行。
考察不僅可以考客觀題型,還要考主觀題型。客觀題考核的是學生對于統計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主觀題型則可以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進行測試,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體現和提高。
考核不僅考理論,還要考實踐。理論考核主要探測學生對于原理知識的掌握;實踐考核的是理論知識在實際當中的運用。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要指導實踐活動,考核學生運用統計原理知識進行數據處理、統計分析和預測的能力,同時又體現出學生的“學”有所“用”。不僅考手工統計,還要考計算機統計等等形式,對學生的統計成績進行綜合評價,以了解學生全面的學習情況。
普通考試,只能體現學生對某一套題的掌握情況,而不能體現對知識掌握的多少,僅通過試卷成績來評價是片面的。要正確評價學生對統計知識的掌握,必須對學生的平時成績、調查報告成績、案例分析成績等進行綜合評價,以了解學生全面的學習情況。
職業教育在我國發展已有多年,但仍處于不斷摸索和前進之中。統計教學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是不會錯的,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還應強調實踐教學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適應社會對我們人民教師的要求,我們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優秀統計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