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
新擴容的國家級開發區和區域發展規劃之間既形成了一種“點面”關系,也形成一種“虛實”關系。
2010年,對于國家級開發區來講,確實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
上半年,隨著23家省級開發區陸續升格為國家級,“國家隊”的陣容從56家,陡然間刷新為79家。年度過半之際,升級擴容工作遠沒有結束,一邊是地方政府持續升溫的經開區升級沖動,另一邊則是不斷傳來的高新區也將大范圍升格的消息。
這是冷卻多年后,驟然釋放出的一股熱情。
2003年,由于經濟過熱,各地出現了大量不顧實際條件、盲目設立的各類開發區,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暫停審批各類開發區的緊急通知》,自此,省級開發區升級工作閘門關閉。對于很多早就在謀劃升級的省級開發區來說,這一等就是5年。
2009年,作為國家級開發區成立25周年的賀禮,審批閘門再次謹慎開啟,2家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2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幸運獲得升級“禮包”。2010年,各地才真正等來開發區升級的機會窗口,3月到5月間,23家省級開發區“魚貫而入”,順利躋身國家級。
那么,在停止審批多年之后,為何國家會如此快速地推動開發區的擴容工作?仔細分析新擴容的國家級開發區的分布特點,我們不難發現,此次擴容從一定程度上,是要為2009年密集出臺的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規劃提供戰術上的支撐。
此次批復的國家級經開區,大部分位于區域規劃范圍之內,正如金昌、天水對應《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吉林對應《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規劃》,九江對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馬鞍山、安慶對應《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東營對應《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新擴容的國家級開發區和區域發展規劃之間既形成了一種“點面”關系,也形成一種“虛實”關系,因為,只有獲得更多的產業發展平臺,區域發展規劃的實施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國家給多省派送升級“禮包”,自有一番良苦用心。
除了為區域發展規劃提供戰術上的支撐,國家此番推動開發區升級,其戰略意圖還在于發揮其載體和陣地作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升級之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規范之路。
在過去的幾年中,全國一半以上的開發區被撤銷,保留下來的開發區已經進入嚴格化、經常化的管理模式當中。而對于國家級開發區的管理,2008年以來,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常態化,以及正在推進的產業評價都將成為剛性約束指標,成為懸在國家級開發區頭上的利劍,迫使其戒除依賴低稅收、低地價、低水平建設的成癮癥,真正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
當然,此番國家級開發區升級機會窗口的洞開,還有第三層戰略意圖,那就是要推動國家級開發區的“二次創業”。新批復的國家級開發區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動力與壓力同在。
升級進入“國家隊”后的開發區,國家將在安排建設用地指標、擴大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項目的貼息規模和提高貼補率等方面給予更多的優惠。同時,升級后的開發區可以享受同級人民政府的審批權限,從而提高服務效率,打造更加優越的投資軟環境。“國字號”本身所具有的含金量,會成為開發區“二次創業”的巨大動力。
不容忽視的是,除了動力,壓力或許也能成就開發區的“二次創業”。相較于早期成立的國家級開發區,新批復的開發區面臨環境已經大不相同,區位優勢、政策優勢等先發優勢已經不復存在,這些“新銳”開發區,如果想要大發展,必須在產業集群優勢、技術優勢、制度優勢、人才優勢等綜合優勢上尋求突破。
從這個意義上說,2010年,以規范管理為前提的國家級開發區擴容,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的巨大突破,還將演變為一場質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