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惠付文生
(1.重慶郵電大學體育學院,重慶 400065;2.杭州師范大學,浙江 杭州 310036)
武術之本體論釋義
黃 惠1付文生2
(1.重慶郵電大學體育學院,重慶 400065;2.杭州師范大學,浙江 杭州 310036)
文章運用思辨的方法,從武術顯象、武術假象等方面,結合歷史資料,對武術本體做出一個較為淺顯的認識,也對武術的本質做了一個歷史性的總結,以開以后研究之門。
武術 套路 本質
顯象就是指已經顯露出來的,或者說露出一點苗頭的,可以對研究對象的研究起到積極作用的象。明確的說,就是對于研究對象來說能證明他存在的一些現象或特征,也可以指規律。
研究武術我們不能離開一點兒蛛絲馬跡,要不管對錯都能拿來比較一番,因為對于顯象來說,有可能是假象,也有可能是真相。這就如同中醫中的脈象,如果你不考慮特殊情況,則可能與正確的判斷差之千里,也可能會導致不敢想象的后果。所以我們的研究一定要仔細小心。
對于當前的武術來說,曾顯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從各門派到各拳種,除非你不愿意拋頭露面,那么一定會有出頭的機會,研究、整理、繼承、發展,都有各大院校來操作,國家也從多個角度全方位進行非物質文化研究,以促使傳統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近年來到底是繼承傳統、還是繼續發展競技武術的討論紛紛揚揚,也有嘆息傳統武術沒落的聲音出現于刊物或會場。那么,現在對武術的研究到底達到了怎樣的地步,武術到底該朝什么地方走?武術是什么?什么又可以歸入武術的行列?武術的未來在哪里?這樣的討論越來越多,人們都有點昏頭昏腦了。
我們都知道,傳統武術技法繁多、特色各異,是我國幾千年來形成的百家爭鳴局面,為我們打開了希望之門。但是,現在還有一種局面就是體育院校開展的競技武術項目雖然熱鬧非凡,卻在各大城市門庭冷落,許多的年輕人都走向跆拳道館、空手道館,許多武術工作者為了生活紛紛改換門庭,拿著武術學位,卻教授跆拳道技術,每天為跆拳道的發展奔走相告、積極推進!這里,我們不禁要想想,武術出什么問題了?
從武術自身來看,一是敝帚自珍,或者是自己練得不太美觀,或許是確實功夫不夠,也可能是不會以此求生吧;二是效仿競技武術的整理方式,把拳術動作弄得不倫不類,再自吹自擂一番,集百家之長,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三是干脆學習空手道、跆拳道,也來個改換門庭;四是以當前養生健身熱為契機,以健身武術來開創自己的新局面;五是因為1985年的整理之后,國家行動遲緩,使得許多老拳師年老體衰或者抱憾終生的離去,喪失了繼續傳承的機會。總之,原因林林總總也不少,到現在還沒有一種很恰當的方式來實現武術的振興,即使有學院派忙忙碌碌的寫寫畫畫,卻沒有什么可以真正的落到實處,文化研究、教育研究、傳播研究、產業研究、哲學研究、健身機理研究、挖掘整理研究、創新研究等,這一切都得落實才行,而要做到這些事,在我國的社會大環境下,光有武術人的奔忙是不可能的。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都離不開彼此的呵護,武術也一樣,武術各種信息需要借助各種各樣的傳播媒介,影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但是多年以來,我們看到的僅僅是簡單的殺伐與大意的豪情,涉及大眾生活的很少,看看熱鬧確實可以,但是能為武術的發展呼號的少的可憐,養生也罷,健身也行,休閑娛樂也不錯,但是能引致老百姓共鳴的卻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即使是出國鍍金的人,大多也只是僅可維繼生活,根本不可能為武術的發展添什么磚瓦。
受眾是傳播學的名詞,在市場經濟學中也就是消費者,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武術的發展或許可以當作商品來經營,如果把武術整體的看做一個企業來運作,那么,各拳種可以看做分公司,拳套等等就能用企業的商品來制作、包裝、營銷,中國地大物博,拳種林立,各種大小拳套更是舉不勝舉,這么多的商品卻因為企業的經營理念和運作方式的不合理,盡數因產能不足或產能過剩而滯銷,不能不說是企業領導或制作員工的問題。
總之,顯象之論一家之言,武術若果在意技擊術,可以自己去修煉,應該強調的是其中蘊含的團結向上、自強不息、和諧融合、大公無私的民族精神,和陰陽互易,三才一體,四象共舉,五行六合,八卦互易的哲學理念,每一種拳術的技擊理論、修煉法則如果撇開中國史哲一言的說法,都可以當做一種企業文化運作規則來運用于經濟領域,如果我們能開闊視野、放下包袱、積極探索,說不定千年技擊理論可以為我們當的社會發展提供支持。
假象,從盤古開天起,就不失為世界萬物的生存法則之一,各種動物、植物,以至于人類自身,都有著隱藏自身弱點的遮蔽行為,烏賊、螳螂自不為事,狗都有會叫的不咬人的說法,至于人則在捕獵、搏殺時都有著相似的行為,就是今天的軍事偽裝等也屬同類。可見,武術出現假象以麻痹人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孫子兵法不是就有“兵者,詭道也”的說法嗎,武術練習時也講究“奇正相生”,更有“以奇勝,以正立”的言訣。但是,武術研究卻不能因為假象而錯過把握其本質的機會。
從武術開始在捕獵中應用始,與人的爭斗,保護家族,為國家搏殺,每一次的戰斗實踐都在豐富著武術的構成因子。我們不用細看,即使是隨便攤開一個武術門派的套路技法來看看,真正能用于技擊,或者說會用于技擊的動作并不多,雖然每一個動作或每一組動作,都是先輩們嘔心瀝血的創編出來的,而且經過幾代甚或十幾代人的增益完善,從技法理論到練習要領,從基本功到高級對練組合等,都不愧于留給子孫后代的豐厚遺產這種說法,但是有的只是文字記載、有的更是口口相傳,這就加劇了許多武技的正確練習或精心研修,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出口套路,閉口門派,許多人僅僅是紙上談兵的趙括,夸夸其談的葉公,更有甚者東施效顰,都已經忘了“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的告誡,更為臉紅的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成為笑談,“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也被棄之如敝履。即使這樣,仍然還瞧不起散打,看不慣休閑,每日腆肚而行,實在有虧技擊二字。如此之武術,技擊為本質?確實汗顏。
其實,武術套路確實有技擊動作,練好了可以招招制敵。但是,菜刀的本質是鐵嗎,鋼筆的本質又是什么?我們都知道,意識的本質是抽象,武術動作是有人經過武術的實踐,再抽象而來的,其借用的是流經幾千年而不朽的中國古代哲學,這是他們造拳的理論根據,想想太極、八卦、形意、六合等拳種,都經過實踐的檢驗,也又經過提煉和升華,但是,它只能說是造拳者意向中的感情和念想,到底為什么造此拳?真的是技擊嗎?我們翻開歷史,很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現在僅見的練套路記載有,漢朝的兵技巧、唐朝的公孫大娘舞劍器、宋朝的結社打套子和明代戚繼光的連接訓兵,但是真正記載刺殺和大陣戰的長槍大戟的確實不少,尤為重要的是,一直到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軍隊主要還是以冷兵器為主,即使是遇到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以及暴亂等也不能改變。而且據浙江船拳流傳的說法,從明朝遷徙至今,他們一直用的是木器械。
難道武術真的就是套路?翻開較為古老的拳譜,整理出來的確實是套路或者小組合的套子,對功法或者訓練原理閉口不言,但是,武術的拳諺中“一力降十會”又從何而來。筆者在湘西鳳凰考察的時候,所見到的棍可以稱之為棒,不分稍把,卻又是檀木所制,分量很重,他們舞起來也不是那么利索,可見確實缺少練力的方法。可是,如果這樣練套路卻又是只能一招一式的來進行,根本不可能和我們練競技武術套路一樣瀟灑自如。還有山西形意拳教學的時候,筆者到過榆次、太原、太谷好多家武館,教形意拳一般都是站樁一至兩個小時,然后練五行拳單動作,一個劈拳可以教你一年,不停地練,順次教授拳學理論,即使在比賽中,也是五行、連環拳、雞形四把,只有老年人才會練練雜式捶。由此可見,武術就是套路的說法也難以站住腳。
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屬性、面貌和發展的根本性質。事物的本質是隱蔽的,是通過現象來表現的。感性的直觀不能理解認識,必須透過現象(通過抽象)認識、掌握本質。其實,本質也就是具體的類別。我們研究武術的本質,只有把所有年代的武技都擺出來,然后進行細致的觀察,最后根據所有武技的“性質”和“特征”來進行判斷,那么,自然的就能顯現出其異同,從而我們就得到了其本質。
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為了自衛和獵取生活資料,就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斗爭,后來為了互相爭奪財富,制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斗,不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義的技能。
殷商時期,隨著青銅業的發展,軍隊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諸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的銅制武器。同時,也總結出了劈、扎、刺、砍等技術用法。為了提高戰斗力,這時也有了一些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制》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的出現和步騎兵的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起來,武術的技擊性也進一步得到提高,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記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非常豐富,包括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數類。
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臺前有帷幕飄帶,臺上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系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具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唐武則天開始實行武舉制,并用考試辦法授予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準。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扎,戈矛劍戟便于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卻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于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191)。另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于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地走向衰微。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余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征、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為后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有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也有各種武術館校開門廣授,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產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國家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制了群眾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掛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像。為探討武術運動鍛煉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余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吸引著大批武術愛好者習武健身療病。
綜上所述,從古至今,武術都以活己、活人、救國的宗旨,存在于歷史的長河中,技擊、娛樂、健身都是其外顯的功能,而真正隱藏于其后的是“生存”,也即是編創動作套路的整體思維是生存意識。武術的本質,由此可以規定為:以技擊動作為語言,以生生不息為宗旨,利用各種神話傳說、生活記憶、外顯功能而書寫的中國特色的生存畫卷或中國傳統文化的書軸。
[1]梅洛·龐蒂.《眼與心》,劉韻涵譯.《面對實事本身——現象學經典文選》[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788.
[2]薩 特著,杜小真譯.自我的超越性[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77.
[3]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郭玉成.武術傳播與文化傳承[D].復旦大學博士后研究報告,2007.
[5]馬 劍,邱丕相.廣義語境下對武術概念的解讀及定義[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5).
[6]邱丕相,馬文國.武術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當代意義[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3).
Ontology-based Study on Wushu
Huang Hui1Fu Wensheng2
(1.P.E.School,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2.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36)
With the method of speculation,from the aspects of visualization and false appearance of Wushu,combining historical materials,the paper does the study on the ontology of Wushu,and does a historical summary on it for the aim of future research.
Wushu routines essence
G85
A
1004—5643(2010)12—0003—03
1.黃 惠(1965~),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