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盛濤 郭玉成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武術作為民族傳統文化之一,是民族傳統文化中運動藝術方面的重要文化遺產,有著極其廣泛且重要的功能作用,而其功能作用能否順利實現,武術發展傳播模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武術誕生自中國遠古社會時期,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經歷了五千年的磨礪、發展,從生產勞動到軍事武術,再到表演、演練武術。而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武術經歷了六十個春秋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去除武術迷信、武術科學化訓練、民間大眾推廣、國際化推廣、國際化賽事運作等,在此期間世界范圍內刮起了一股功夫風暴,這些都是令人為之振奮的成績。可是成績的背后我們應該清楚的看到,武術現今發展慢慢出現了問題,如何找到新時期的武術發展傳播模式,突破武術發展的瓶頸,新時期形勢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實現武術功能作用,成為擺在我們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
日本武道作為日本的傳統武道文化,在日本也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從產生在日本的神話時代到現今,武道不斷發展,期間經歷大化改新、明治維新,二戰之后,日本武道更是發展迅速,柔道已經進入奧運會,而空手道、合氣道、劍道等也在世界范圍內流行,在其國內,武道的各個項目更是倍受群眾的喜愛,日本武道取得這樣的成績的背后有它獨到的理念以及發展傳播模式。其發展傳播模式及理念是怎樣的?是否可以借鑒用來突破武術現階段的發展瓶頸呢?這些無疑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唐太宗說:“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比較方知不足。培根也說:“歷史使人明智”。要想對武術與武道進行橫向研究,首先要對其縱向歷史發展進行剖析。
武術是什么?首先從定義上來了解,《辭海》中對武術的定義是:“武術亦稱‘武藝’、‘功夫’,舊稱‘國術’。中國傳統體育項目。由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一定運動規律組成。是鍛煉身體和自衛的一種手段。運動形式有套路和對抗等。”最新的武術官方定義是在2009年7月9日~11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在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河南登封召開的武術定義和武術禮儀研討會上提出的。關于武術定義的研討得出了初步答案,其具體表述為:武術是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傳統體育。
武術起源于中國遠古社會的勞動生產活動,那時的武術只是為了滿足人的生活需要——抵御野獸襲擊以及獲取食物,是一種生活技能。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私有制的產生,人類之間有了戰爭,武術也隨之發展為軍事技能,除此之外,武術因為祭祀等上層社會的活動需要,同時具有了表演、演繹等功能。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中國漸漸步入封建社會,而這期間戰爭頻繁,武術在戰爭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鞏固,后來中國大地上建立了第一個中央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朝建立后為了鞏固其統治,禁止在民間習武,可是統治者害怕武術,卻又需要武術,所以軍事武術并不受限制,武術還是繼續存在并發展。之后漢朝取代秦朝統治,民間習武又一次興盛起來,同時產生了養生功法,如:五禽戲、馬王堆導引術等,武術功能進一步豐富完善。
南北朝、隋唐時期,隨著中國封建社會步入鼎盛時期,武術發展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武術傳承有了圖譜口訣,不是一味的言傳身教,同時,武術同藝術、文化等多學科形成交叉發展的現象。發展至宋朝,武術在民間出現了結社活動,武術發展普及化程度提高。之后元朝施行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三次禁武(第二次是隋朝),可是由于武術在發展中形成的多學科交叉的形式,使得武術以其他的方式繼續發展著,比如元曲等藝術形式。
明清時期,武術的發展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民間結社、走鏢護院、武館受徒等組織形式進一步發展,武術有了古代形式下的產業化;同時武術拳術套路化更加系統,并且出現區域化、理論化,武術拳種分類細致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武術在此期間遭受到了第一次外來搏擊術的挑戰,應對的正是日本的武道,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大批日本武士結伙侵擾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史稱“倭寇”,明朝政府派兵圍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愛國將領戚繼光的抗倭斗爭,戰爭期間少林派也派出僧兵,最終以武術和戰爭的完勝而告終。
清末到民國時期,中國遭受到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武術開始漸漸退出戰爭舞臺,可是其健身、傳承民族文化以及增強民族凝聚力等的作用正一步步凸現出來,武術這期間也遭受了第二次外來搏擊術的挑戰,霍元甲、王子平、孫祿堂、李堯臣、蔡龍云等相繼打敗外國前來挑戰的拳師,在處處受外國人凌辱的年代里,武術為國人爭回了顏面,同時也增強了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新中國成立至今,武術繼續得以發展,為了增強人民體質,主要向體育方向發展,并開始按照西方體操標準化模式開始了競技體育改革之路。同時,電影電視的發展,武術的演繹功能得以搬上熒屏,并開始走向世界,李小龍成功的將武術搏擊術推向海外,至今,中國功夫與長城一起被外國人視為中國的象征。改革開放后,武術發展以進入奧運會為目標繼續進行改革,同時挖掘民間傳統武術,整理健身功法,以求將武術功能最大化,以服務于社會建設和人民生活。在此階段,武術因為自身在國際搏擊界地位的提高,正經受著第三次外來搏擊術的挑戰,如泰拳、拳擊、跆拳道、空手道等,武術需要進一步改革。
武道是什么?“系統化的格斗技——‘武術’,再加入精神性和思想性的系統內容后,就升華為另一種文化形態——‘武道’。”由此可見武道即是將精神層面部分加入武術而產生的另一定義,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武道高于武術“人類與生俱來的‘好戰性’,使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武術。在發展的過程中,它們各自吸收了由不同文化培育出來的不同思想,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武術與文化的融合’。因而,在日本,如果將這種同時具備‘禮’的形式和‘心得’的精神性的武術看作一種文化形態的話,就稱之為‘武道’”。
武道隨著社會和時間的變遷,其也會不可避免的隨社會變化。武道的變化在日本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江戶時代之前,二是江戶時代到明治維新之間,三是明治維新之后至今。
第一階段,日本由于向中國學習文化、哲學、理學、武術等,受中國古代文化影響頗深,而且稱為了日本文化的根基,“武道”一詞也源于中國古典文獻。如“忠孝兩全,文武兩道”所言,那時的武道同中國一樣提倡文武兼備的必要性。“武”的漢字組成為“止戈”,儒家對其解釋為:放下戈矛,追求和平。《左傳·宣公十二年》中就有“武之七德”對武德思想做了闡述。這些以武治國的思想,對武道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武道,是武德、武威、武士道、武力、武備諸概念的綜合,而沒有具體明確的細分。
第二階段主要是江戶時代,是武士等級統治的時期,社會相對安定和平,武道開始從眾多定義中區分開來,單指武士精神,也就是等同于武士道的概念,技術修煉,一般使用“武術”、“武藝”、“武技”等詞語,也就是說,這一時期武道是一種倫理思想,其與格斗技術的武術并立且高于武術,但又不是武術和思想的集合體。
第三階段是明治維新之后,而“開始使用‘武道’一詞是1887年(明治二十年)以后的事情。如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出版的《武道規范》一書中,武道的意思包括了劍術、武士道思想等。”這時的武道既是技術與思想的融合,在定義上已經比武術要更進一步。“1897年(明治三十年),國家主義思想強化,復活武士道的叫聲迭起,為了提高國民道德涵養,以及對軍人進行尊崇忠誠、武勇的教育,開始強調將武士道、武術、皇國史觀融合在一起的武道。于是柔道、劍道、女子刀術等學校武道開始在學校的體育課中紛紛登場。”這樣的“武道”被日本軍國主義利用,成為給民眾洗腦的工具,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個“武道”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德和武術相結合的武道了。這樣錯誤的“武道”教育一直延續到二戰日本戰敗。而戰敗后的日本,隨著經濟的發展,作為體育運動的傳統意義上的武道也逐漸復興。“1950年,中學選修課中獲準恢復柔道課程;1957年,恢復了劍道課程;1958年,相撲、劍道、柔道進而被列為必修科目,實行制度化。此后,以1964年在東京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為契機,柔道被納入比賽項目,從而開始得到國際上的認可。現在,包括柔道、劍道、空手道、合氣道等在內的日本武道,圍繞‘是應當將之作為日本固有的傳統文化進行保護、繼承,還是應使之朝著國際化體育運動的方向發展’,在日本各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未能得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結論。”武道在二戰之后糾正了錯誤的武道概念進行傳播推廣,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不管是在賽事、教育、國際推廣等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從前文不難看出,武術與武道都是起源于古代生產生活勞動,又都是以搏擊術為其主要技術內容。
武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大多時間采用自下而上的傳播模式,即先從社會底層(民間)推廣,在逐步向上層社會推廣;而武道則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傳播模式。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武術在發展中,形成了多學科交叉并且具有豐富哲理的寓有技擊含義的套路形式,其豐富的內容及其蘊含的哲理等是世界上任何搏擊項目都難以比擬的。但是在武德方面,現階段武術的發展卻出現了缺失,武德在武術中同武德在武道中同樣重要,甚至比之出現更早。“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早已是耳熟能詳的對習武人的要求,而現階段由于武術競技化,武德在傳播過程中漸漸缺失,這也是現在武術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
武道在定義方面一直含糊不清,在發展過程中甚至將定義的本質一改再改。現階段,武道的發展史將個體先推廣開來,如:柔道、空手道、相撲、劍道等項目現在在日本國內外都受到民眾的歡迎。武道各個項目的發展都有自己對于武道的共性。所以武道現在向世界的推廣活動進行的相對容易,它們將東方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了。
武術的商業化以散打王賽事最為成功,可是就是這一在中國最火爆、最成功的商業賽事僅僅存在了四年多,之后便因種種原因無法繼續舉辦,缺乏文化內涵是其失去商業市場的重要原因,僅僅只是依靠了國人對這項賽事所帶來的激烈對抗和武術新的表現形式而造成的火爆不可能產生強大的生命力。
反觀日本商業格斗賽事,以相撲為例,每年的奇數月都會舉辦為期十五天的“本場所比賽”,而一月份的比賽又被稱為“初場所”。“在初場所期間的某一天,必定要為天皇、皇后舉行天覽相撲的比賽活動。其意義絕不僅在于天皇與國民一起觀看相撲運動這一活動本身,更在于通過向天皇納獻相撲來祈禱五谷豐登的傳統文化意義”。
武術現階段在學校推廣僅僅是作為體育項目在體育課中開展,缺乏師資,同時又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重點學校并不把體育課重視起來,以至于武術在體育課中被埋沒。
武道在日本學校體育中的地位絕不是一項體育項目,而是一種民族文化,它們都被列入必修課的行列,而且在學校就是強制性的,只要入學時選擇了一個項目,那么在校期間都要系統的對這一項目訓練,同時,在校任教的都是民間習武地位比較高的“傳人”。
武術國際化推廣形式眾多,有外派教練、影視推廣、對外搏擊對抗賽、成立武術聯合會等,通過國際化推廣,世界武術聯合會會員國已有130多個,可是發展傳播過程中取得了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問題,武術2008年入奧失敗,各會員國習練人數減少等問題相繼出現。
武道的國際化推廣與武術近似,但是它把重心放在外派教練及裁判,培養會員國本國的教練和裁判,在會員國組織舉辦有影響力的賽事。同時,發展成效與段位及財政掛鉤,使修習武道的人樂意把武道的國際化傳播作為自己的事業來做。
在最新的武術定義中武德的內容并沒有體現,技術、包含武德及技術的內容難以區分,以至于發展傳播受眾難以對武術和它下轄的各項目進行區分,甚至難以與其他格斗技進行區分,傳播武術,一定要有一個明確清晰的定義,而不應該是在武術的前面再加什么修飾詞來區分。
武術技術是形式,武術文化是神韻,只有形神兼備才會使武術在傳播過程中立于永遠跟緊時代的腳步。武術文化的精髓不可以丟棄,不可以篡改,這是武術的“魂”,是武術存在的源泉及其發展的動力。
武術傳播需要對技術進行大膽的改革,把握傳播受眾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將技術多樣化發展,比如在武術國際化發展時,將動作標準化、簡單化,同時加大對會員國裁判員教練員的培養,將武術傳播按照對武術的貢獻與段位制掛鉤,形成傳播效果與經濟補貼的激勵機制。
武術的學校推廣模式不應該只是作為一個體育項目,劃歸體育課程,因為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是極其重要的,在中國發展的今天,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信心正不斷提升,我們正在找回逝去的傳統,武術應借助這一契機,將自身發展同國家利益結合起來,在學校中開設必修課,系統地傳播武術及武術文化。
武術商業化運作不能單單依靠媒體炒作、賽事運作體系,應當挖掘武術本身的內涵文化,以文化認同為吸引力擴大武術商業化的影響力。
[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2]王 勇,泉敬史,等.武道[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3]高振華.道館式教育——中國武術發展創新之路[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研究生論文專刊,2008(3):164-167.
[4]蔡寶忠.明代中日武術文化滲透帶來的武道變革[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8):498-500.
[5]谷 晨.日本空手道的起源與發展演變[J].體育文化導刊,2003(3):55-56.
[6]翁信輝.日本柔道現代化改革指導思想與方法的研究——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現代化改革的啟示 [J]. 體育科學研究,2003(6):73-77.
[7]黃 鶴,張延慶,等.中國短兵與日本劍道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8):112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