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葵 陳鴻 范美玉
近年來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下降已成不爭的事實,為扭轉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持續下降趨勢,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1],中共中央國務院也印發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2]。主要內容是: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要進一步提高對體育的認識;要以“達標爭優、強健體魄”為目標;要以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基礎;與體育課教學相結合;與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掀起體育鍛煉的熱潮[3]。緊接著,一場聲勢浩大的體育運動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遺憾地看到,一些地方一些學校這種熱潮正在慢慢淡化,且以中小學更甚。筆者就本市周邊幾個縣區10所中學近50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0%的學生表示每天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運動時間,還有11%的同學表示根本沒時間或沒興趣參加體育鍛煉。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們的學校體育嚴重缺位。
1.應試教育造成的淡化體育教育趨向,使學校體育不被重視。“陽光體育運動”工程啟動初期,各級各類學校確實制定了一些相應的實施計劃、開展了一些具體性的實踐活動,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組織和監督體系,致使這些方案計劃留于形式。另一方面,學校迫于傳統的應試教育和就業壓力影響,以及人們對素質教育、體育價值觀的認識偏見,仍將升學率作為辦學的主要目標,陽光運動計劃被束之高閣。體育課被有意無意侵占的現象時有發生,據調查,中學生體育課被占用的比例超過25%,[4]體育課程成了學校教育的邊緣學科。不僅學校,家長們在雙休日也帶著子女們四處求師學藝,希望自己的小孩琴棋書畫無所不能,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素質教育,學生根本無暇顧及體育鍛煉。學校和家長如此的教育理念,“陽光體育運動”在學校體育中的悄然退場也就不足為奇了。
2.學校體育課程建設滯后,體育課魅力不足。目前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建設無論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師資力量、場地器材設施來看都明顯滯后于其他發達國家,尤其是經濟文化落后的農村鄉鎮。部分學校教學內容仍以競技類、技能類項目為主,缺乏文化性、娛樂性、時尚性和實用性;教學模式還在沿襲教材-教師-課堂授課的舊框架,缺乏互動性、多元性和自主性;在教學評價上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參與活動的比重較小,激勵機制也不夠,很難調動學生的鍛煉熱情。加之師資力量的不足、場地器材設施的陳舊,使體育課及課外活動在學生眼中失去了光彩,嚴重制約了“陽光體育運動”工程的進展。
3.獨生子女現象、過度的安全意識使學校體育工作畏手畏腳。在我國,大部分獨生子女一直受到畸形呵護,家長們不愿意孩子進行一些對抗性強和容易受傷的體育項目,生怕孩子受到意外傷害,致使學生從小缺乏挑戰意識和吃苦耐勞精神,對一些耐久性、挑戰性、對抗性強的項目唯恐避之不及,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由于害怕孩子受傷,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學校和老師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對抗性強和容易受傷的體育項目,安全管理的過度化傾向,把一個充滿生機的校園變得死氣沉沉。體育課或體育活動的弱化現象,使“陽光體育運動”培養健康體魄、頑強意志的宗旨無法體現。
4.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影響了學校體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工作和“陽光體育運動”工程開展的直接參與和組織者,由于體育教師工作量大、工作環境艱苦,而地位收入卻較其他學科教師低,在職稱評聘方面也處于劣勢,使體育教師職業成就感受挫,工作熱情不高,間接影響了教學、訓練效果和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
1.傳播新的體育理念,提高體育認識。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必須負擔起增強學生體質與健康的歷史重任。[5]而學校體育既是增強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又是貫徹落實“陽光體育運動”的主要途徑。因此,各級學校應堅持依法治教,規范辦學行為,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體育課時的規定,開足、上好體育課,不得以任何理由擠占體育課時,切實保證學生休息和鍛煉時間;要充分利用網絡、課堂、講座和海報、標語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新的體育理念和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素質教育”、“陽光體育運動”等口號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形成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校園氛圍,讓陽光體育運動惠及全體學生。
2.深化體育新課程改革,順應“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單調而枯燥的傳統教學訓練雖然暫時起到增強學生體質的效果,但很難形成體育意識。因此,體育新課程應隨著“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施注入新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要根據不同區域、不同條件,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設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來滿足不同學生需求。在內容選擇上做到選項(學生自由選擇)和兼項(教師根據學生身體素質情況指定)的合理搭配,自由和控制的協調配合,既兼顧學生興趣,又能達到有效提高學生體質的目的;在教學模式上要根據大中小學生在生理、心理、思想、情感和運動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差異,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組織形式,指導學生開展有計劃、有目的、有規律的體育鍛煉;積極構建課內外一體化俱樂部教學模式,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加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互動性,課外活動的自主性和自治性;同時結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形成“人人參與,達標爭優”的良好氛圍,對達到合格等級的學生頒發“陽光體育證章”,優秀等級的頒發“陽光體育獎章”,使之在陽光體育運動中真正體會到成功與快樂,增強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榮譽感和自覺性,最終形成終身體育意識,促進“陽光體育運動”的可持續發展。
3.完善 “陽光體育運動”組織保障和監督機制。“陽光體育運動”是一項長期、持久的工程,如果沒有長期的、具體的計劃和實施方案以及具體的負責人和實施者從組織上、體制上、人員上和財力上提供保障,是無法完成和持久的。[6]因此,各學校要成立以校長牽頭的領導小組,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明確工作任務,落實工作責任。要根據國家教育部陽光體育運動實施的總體要求,結合實際,實事求是地制定實施方案,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并逐漸形成特色、形成制度,力爭三年內學生體質有明顯提高。同時,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不定期檢查監督,具體方式包括走訪、調查了解、召開座談會等。對各校組織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集體活動次數、學生的參與比例、學生滿意程度及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情況等數據實行結果公告制度。要建立評比獎懲制度,對在陽光體育運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對不合格單位或個人給予一票否決制,以喚起全社會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廣泛關注,吸引家庭和社會力量共同支持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
4.成立各種興趣小組或單項俱樂部,建立健全學生體育協會組織。學校應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成立多種體育興趣小組或俱樂部,發揮校學生會、校團委、俱樂部的組織能力,逐步形成依托協會、深入班級、以點帶面、多頭發展的學生體育組織網絡結構,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確保學生每人至少參加一個體育項目,每天鍛煉1小時,并把它作為一種良好習慣伴隨終身、受益終身。
5.加強師資建設。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是建構“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的組織保障。體育教師要以全局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及時調整自身知識結構,努力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會創新”的新型教師形象;各級學校也要從教師切身利益出發,盡量平衡體育教師福利待遇、職稱評聘、培訓、深造等方面的學科差別,激發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6.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保障體育經費投入。學校每年根據體育教學、課外群體活動、運動訓練競賽、體育場館設施維護和體育器材配置等內容的需要,制定體育經費預算,保證學校體育工作的正常開展。
7.加強師生安全教育,加強體育場館、設施的維護管理,完善學校體育和學生校外體育活動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安全責任,強化安全措施。建立校園意外傷害事件的應急管理機制,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學生意外傷害保險制度,確保“陽光體育運動”順利開展。
8.充分發揮學校、社會、家庭的合力,依托現代網絡優勢,建立健全“家、校、社”聯系組織。要在廣大學生家長中倡導“健康第一”的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成才觀,健康觀。學校、社區要和家庭加強溝通與合作,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青少年體育活動,共同促進“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的落實,確實做到“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陽光體育運動”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應堅決摒棄“一陣風”的形式主義作風,充分發揮學校體育主導作用,陽光體育運動的抓手作用,將陽光體育運動與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體質健康標準緊密結合,吸引廣大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主動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培養體育鍛煉興趣和習慣,有效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進一步推動我國“陽光體育運動”深入、持久、高效地開展。
[1]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Z].教體藝[2006]6號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Z].中發[2007]7號
[3]特約記者.教育部官員解讀“陽光體育運動”[J].校長閱刊,2007,(7):22
[4]陳仁蒙.“陽光體育運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對策[J].湖北體育科技,2009,28(1):35-36
[5]樊蓮香,張德新,李靜波.學生體質與健康事關中華民族未來的興衰與存亡[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2):1661-1662
[6]劉德坤.提高陽光體育運動效能分析[J].教學與管理,2008,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