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鋼懿
“被市場化”的公共資源
■ 王鋼懿
雖然國家一直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但我們常??吹降?,往往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反而是不少地方政府搞出的“制度創新”。最新鮮的一個事例就是江西省弋陽縣城管大隊公開拍賣城區人行道和市政道路的“占道經營權”。
“占道經營權”從性質上應屬于特定的行政許可。根據行政許可法,省級政府的行政規章可以設立行政許可,弋陽縣城管大隊所引用的《江西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實施辦法》就是省級政府制定的行政規章。其中,第三十條第七款涉及“占道經營”問題:“流動攤點的經營者未按規定清掃、收集其產生的廢棄物的,罰款10元至50元”。可見,針對流動攤點的經營問題,這部規章沒有創設任何新的行政許可,只有一項禁止性的處罰條款。這也是當前針對流動攤點經營問題通行的一個立法現狀:既沒有一概予以否定,也沒有通過適當的法律程序使其經營主體地位合法化。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江西省弋陽縣城管大隊才能夠“創造性”地把執法管理職權轉化為經營許可審批權。不僅一勞永逸地引入“合法”占道經營的流動攤點從而減輕自己的管理負擔,還成功地通過拍賣的方式使這項自創的經營許可權實現市場價值的最大化。
遵循這樣的邏輯,我們可以看到,各級行政執法主體都有條件“創造性”地將執法管理權限轉化為形形色色的“許可權”、“優先權”或者“特別優先權”,從而實現公共資源的“市場化”,并創設出各種不受監管的收費項目。
當江西省弋陽縣城管大隊面對合法性追問而理屈詞窮時,我們聽到的竟然是一句“我們也是試驗,真要群眾意見大,大不了把錢退回去就行了”。原來,行政主體違法的成本低到只要退錢就可以息事寧人。無怪乎地方政府要大膽試驗各類能夠帶來可觀收益的“制度創新”。
當公共資源這樣“被市場化”后,各類地方行政主體可以輕而易舉地賺取不受監管的經濟利益,而民眾只能通過二次付費來享用公共資源。從這個角度出發,雖然公共資源“被市場化”的歪風未必都會帶來行政的腐敗,可其對于社會共同價值的危害其實要大于任何一個腐敗行為本身。因為它涉及的是行政主體從執法者到違法者的淪落,是民眾對于違法行政機關乃至對于政府的失望甚至對立,危及的是整個社會和諧運作的基本價值底線。
由此聯想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弱勢群體反社會行為,看到人們在大聲呼喚一個“講道理”的社會。而與“講道理”相比,“遵守法律”算是一個低得不能再低的底線了。因此,應當敦促各級政府盡快遏制這股公共資源“被市場化”的歪風,為社會率先樹立守法講理的形象,那我們離“講道理”的社會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