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岳
因為連續報道浙江麗水上市公司凱恩股份關聯交易內幕,《經濟觀察報》記者仇子明被浙江遂昌警方以涉嫌“損害公司商業信譽罪”網上通緝。在媒體對此事件進行披露后,《經濟觀察報》在其官方網站上發表公開聲明,聲援被通緝的記者,譴責有人借助公權力壓制輿論監督。
由這種“逃避監督”,我想到了一位學者的觀點:“在民主政治狀態下,任何一個官員的所謂個人關系、個人隱私都有可能成為人們質疑他們從事公務的公正性的理由。在這種情況下,用相對透明化的方式處理這些問題,自覺接受大家的檢驗,是很有必要的。”也正因為這樣,西方國家的各級政府對于輿論監督有一種“無奈的敬畏感”,因為輿論監督是無情的利劍,會讓政府和公權很難堪,甚至會迫使違規者引咎辭職。從這個角度來說,輿論就是“清洗劑”,能將公權沾染的“行政污垢”及時清洗,能讓公權時時刻刻樹立一種廉潔自律的慎獨意識。因此,官員應該習慣于接受來自社會大眾和媒體的監督。同樣,公權也應該“習慣在監督和質疑中前進”。
社會千變萬化,公權縱有三頭六臂,也不能保證自己永遠正確。這時候,公權就應該彎下腰來,虛心接受輿論監督,哪怕這種監督讓政府“很沒面子”。溫總理曾說:“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同時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可“習慣在監督和質疑中前進”的公權在我們這里,仍然還是一種奢侈品。公權會更看重自我形象,甚至不惜放棄原則、真理和正義公正。說到底,現在的公權,保守意識還很濃郁,開明意識還不夠強;封閉思維還很強烈,開放思維還有限;官本位思維還很盛行,發展本位思維還不夠多。“浙江麗水上市公司事件”不就是很好的例證嗎?“心中有鬼,才害怕監督”,公權自以為很強勢,不料卻會成為天下人的笑柄。
在當今中國社會,公權已經漸漸走入監督的陽光之下,不管掌權的人愿意不愿意。也就是說,公權應該有勇氣走到輿論的聚光燈下,接受監督的考驗。只要問心無愧,就不用害怕任何形式的輿論監督。就當這種監督是一種“網絡沖浪”,是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和行政職業能力的考驗,憑借自己的智慧處理好輿論危機,公權的形象不但不會降低,反而還能得到提升。就算是公權有了過錯,只要坦誠接受監督,知錯就改,也是能夠被原諒的。當這種做派成為行政常態,社會才能有更多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