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芬
(灤縣第三中學 河北灤縣063700)
中學生數學作業的布置與評價
田秀芬
(灤縣第三中學 河北灤縣063700)
新的課程改革明確指出,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特別是如何檢驗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也就是學生獨立完成作業這一點,我認為很關鍵,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有人曾說:中國的學生是學“多”悟“少”,即老師灌輸的多,學生領悟的少,學生普遍缺乏獨立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
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然而,多年來,學生的作業單調枯燥,缺乏彈性,偏重書本,脫離生活和學生實際。這種封閉的、僵化的作業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新課程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課程要求教師要變傳道者為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通過課堂這個主渠道,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思維、探索空間,保證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逐步達到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在實踐的教學中,我認為開放性應用題是新教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布置作業時我將主動權大膽交給學生,沒有用書上所給的習題,而是選擇了與學生的生活比較密切的實例進行練習,根據學生熟悉的“買書”這一經歷,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讓學生自己提問,自己解決問題,要求他們在作業本上進行規范的書寫。并能總結自己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既豐富了算法,又加深了理解,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和喜悅,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在此基礎上形成對數學知識的形象化理解、鞏固與提高,學生能真正做到掌握的好,應用好。每一位教師上完課以后,都免不了給學生布置一些書面作業,要求學生在課余的時候作一些與本節課有關的習題進行鞏固練習。這種作業只能鞏固學生的書面知識,卻不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如今的數學遠非只是算術和幾何,而是由許多部分組成的一門學科。它要處理各種數據、度量和科學觀察;進行推理、演繹和證明。而“做數學”的方法也遠非只是計算或演繹,還包括觀察模式、驗證猜想、估計結果和動手操作?!皩嵺`”,數學作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實踐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實踐性的數學作業更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親自探索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例如學習了簡單的《統計》知識后,我布置了讓學生調查班級同學喜歡的圖書、水果、顏色等。在調查活動中,學生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學會收集、分析數據。同時我也發現學生創造出許多新的收集、記錄數據的方法。在學習了簡單的統計知識后本學期我們又在此基礎上學習了《平均數》,通過“爭當公平、公正的裁判”的活動,激發學生有參與的意識,使他們能發現問題,引起注意充分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讓他們在討論、實踐中找到答案,從中找到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生動手實踐、獨立思考作出的數學作業更能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讓學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從而促進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
總之,布置作業的目的是為了把數學與現實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數學原理與實際操作中學數學,通過實際操作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感受數學和生活的聯系,使每一個學生喜歡學習數學,喜歡做數學作業,要以新課程標準精神為依據,確立以學生為本,新穎多樣、面向全體、重視學以致用的數學作業觀,要樹立起新的數學作業設計理念,使學生的個性在這里得到張揚,使學生的人格在這里得到尊重,使學生的情感在這里得到體驗,使學生的生命在這里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