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然
代際流動固化使社會走向封閉
□畢然
改革后一代長大成人,“二世代”問題逐漸成為社會焦點,甚至成了一種社會焦慮癥?!案欢?、“貧二代”、“官二代”等說法和現象,轉換成學術性表述,便是代際流動的問題。
代際流動是社會流動的一種類型,相對于代內流動而言。代內流動是說某一代社會群體在階層結構中的橫向流動,而代際流動則指的是社會群體父代和子代之間在階層位置上的縱向變化。如果出身、種姓而不是能力、努力等因素構成決定地位獲得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種階層之間缺乏流動的結構性后果,這個社會是封閉性的,反之則是開放性的,并能保持生機與活力的。
當代中國的代際流動問題有其時代背景和體制性特點。從最近趨勢看,不僅階層之間的邊界日漸清晰,而且代際流動固化,表現出更強的繼承性。中下層群體的子女向上流動的可能性明顯減少,尤其是農業勞動者成為代際繼承性最穩定的階層,而高等級階層的代際繼承性也越來越明顯。“富二代”、“貧二代”作為一種階層意識表述的流行,便是社會階層分化與定型的動態在社會心理層面的體現。
在代際流動封閉化的現象背后,隱藏著更值得關注的地位獲得的機制問題。如果個別群體憑權力介入謀取代際流動中的優先權,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化基于身份的不平等,就是體制出了問題。這種現象的極端形式便是“出身論”。把出身作為一個政治性的社會符號強加于代際流動過程,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取向。
河南省固始縣公選鄉鎮長,最后當選的人多半為當地官員子弟。2009年5月,遼寧本溪公選4名處級團干部,結果3人是市領導子女。這些現象絕非個案。社科院的調查表明,作為社會流動鏈條中的最高端的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形成了一個“只進不出”的現象。這種代際繼承性在經濟改革以后明顯增強,而工農子女成為領導干部的可能性明顯下降。
作為公共權力,應盡的職責是創造機會公平的環境和制度化的通道,尤其是提高弱勢群體的可行能力,打破貧困的惡性循環,提高社會的開放性和流動性。江蘇省委組織部培訓千名“富二代”的事件,之所以引起廣泛爭議,便是因為其做法超出公共權力的職責范圍,不僅有嫌貧媚富之疑,而且客觀上是在制造“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馬太效應。
實際中,某些設置(如城鄉二元體制)已經使得代際流動固化的趨勢制度化。而在市場和權力雙重機制作用下,教育、求職、官員選拔等涉及地位獲得諸領域存在的不公正、不透明等問題,不僅會強化某些領域的潛規則,降低人們對體制的不信任,而且以代際傳承的形式,加劇資源和機會向某些階層集中化和壟斷化。如果這種封閉化的格局和趨勢不改變,將會使社會之中積蓄越來越大的張力。
(摘自《南都周刊》)
book=35,eboo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