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麗明偉
建國初周恩來組建“內
□楊宗麗明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周恩來一直擔任政府總理,兼任過外交部長,并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兼書記處書記,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屆、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1949年10月1日,下午兩點,新當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聚集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出席第一次全體會議。會上,毛澤東主席和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副主席以及全體委員宣布就職。
就在這一時刻,作為委員之一的周恩來,被任命為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一任總理兼第一任外交部長。
歷史重擔,自然且無可爭議地落到了51歲的周恩來肩上。
就在周恩來被正式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一個多小時后,他與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宋慶齡等人登上雄偉的天安門城樓,參加于下午3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典。
慶典上,毛澤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身份,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和全場30萬軍民以及來賓,著重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號公告,內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于本日在首都就職,一致決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本政府的施政方針,推選林伯渠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熟悉周恩來的人們知道,他早就扮演起了“內閣總理”角色,新“內閣”的框架結構,他已心中有數。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上,周恩來曾透露過:
“政務院下面設4個委員會:政治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人民監察委員會。政法委員會下轄5個部門,財經委員會下轄16個部門,文化教育委員會下轄6個部門,另外還有外交部、華僑事務委員會和情報總署,是直屬政務院的,一共是30個單位。重點在于財政經濟,次之是文化教育。”
機構有了眉目后,接下來就是確定人選。
新中國人才濟濟,但在政務院各部門的領導人的人選問題上,周恩來與毛澤東等人慎之又慎,他們經過反復商量,最后確定了一個基本原則:政務院的人員基礎,以華北人民政府的人馬為主,然后陸續從其他幾個大行政區抽調一部分人來補充。
作為執政黨,中共的一些杰出領導人毫無疑問是政務院各部門的主要領導人員。周恩來陸續把各大行政區負責人李富春、高崗、鄧小平、彭德懷、鄧子恢、賀龍、陳毅、烏蘭夫、李先念、習仲勛等調來,擔任政府的重要職務。
新“內閣”選人,緊張而有序。在天安門廣場慶典結束后的第18天——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組成人員基本配備齊全。
這份名單,是在各民主黨派、各群眾團體負責人中多次征詢意見、民主協商的基礎上最后敲定的。
在這份任命名單中,各黨派民主人士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占了較大的比重:4位副總理中,有兩位是民主人士(郭沫若和黃炎培);21位政務院領導成員中,有11位是民主人士;政務院下屬的34個機構的103個正副職位中,民主人士占49位,其中15位是正職(郭沫若擔任了兩個正職)。
對民主人士的安排,周恩來煞費苦心……
憑著長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工作的經驗和對各黨派民主人士情況的了解,周恩來提出了一個民主人士的任職名單,得到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基本認可。但要妥善地安排他們在政府中任職,還得做大量的工作。
在知名的民主人士中,有一些是曾經拒絕在國民黨政府中做官的。請他們擔任共產黨政權里的高官,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在周恩來等人于情于理的勸說下,他們最終同意“出山”。
引人注目的是,周恩來兩次親自登門,請德高望重的中國民主建國會領導人黃炎培“出山”做官。
眾所周知,早在北洋政府時期,當局就曾兩次請黃炎培擔任教育總長,都被他拒絕了。內中緣由,連毛澤東都曾經不太明了。有一次中共中央在懷仁堂舉行晚會,邀請了黃炎培。毛澤東特意走過去問黃:
“黃任老,北洋政府兩次請你當教育總長,你為什么不去?”黃炎培答:“我的信念是不看清真理所在,是決不盲目服從的。”可見黃炎培當初是以“信念”、“真理”為由拒絕北洋政府的。
新中國成立之時,黃炎培已是走過71年人生、進入72歲的老人,但他心中頓時覺得一片亮堂。應中共之邀,他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并在10月9日這天召開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與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李濟深、蔣光鼐、張瀾、沈鈞儒、章伯鈞等人一道,被選為常務委員。
組建新的政府,周恩來和毛澤東一致認為,非請黃炎培這樣的人物“出山”不可。
為做黃炎培的工作,周恩來決定親自登門拜訪。
10月11日晚,周恩來來到黃炎培的寓所,一番誠心誠意,勸說黃炎培出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
黃炎培面有難色,因為他自幾次拒絕做官后,曾抱定了“不為仕,不做官”的念頭。面對誠懇的周恩來,他一開始就有些猶豫:
“1946年我68歲時,就覺得已經老了,做不動官了。如今我已72歲,還能做官嗎?”
周恩來一聽,爽朗地笑了起來,連忙稱:“黃任公不老。”他細心地解釋說:在新政府任職,不同于在舊社會做官,現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為人民服務。在人民政協會議上,由全國各黨派一起千斟萬酌制定的《共同綱領》,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劇本”。我們編了“劇本”,自己怎能不上臺唱呢?
兩人促膝交談,不知不覺兩個鐘頭過去了,最后黃炎培答應考慮考慮。
共產黨的道路,給黃炎培很多的啟發;而周恩來的坦誠,又給黃炎培極大的鼓舞。他基本上被周恩來說服了。
第二天,周恩來再次登門,討取黃炎培的思考結果。政府總理兩次登門,黃炎培感激不盡,他知情曉理,不愿讓總理“三顧茅廬”。黃炎培欣然同意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和輕工業部部長兩職。
“只要我當一天總理,鄧穎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職”
人們又生疑惑:為什么大家熟知的鄧穎超卻不在政府任職?建國伊始,黨內外各方面的人物對鄧穎超已是非常了解。她在中國共產黨各個歷史時期的杰出表現尤其是在婦女、統戰等方面的工作業績,廣為人頌。
有的黨外人士直接找到周恩來問:“為什么不讓鄧大姐在政府里擔任一項職務呢?”
任憑大家如何勸說,周恩來態度堅決:“我不能這樣做!”
他還有一番高論:
“我是政府總理,如果鄧穎超是政府的一個部長,那么我這個總理和她那個部長就分不清了;人家會把她那個部長說的話,把她做的事當成是我支持的……”
最終他斬釘截鐵地回絕了人們的提請:“只要我當一天總理,鄧穎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職。”
這樣一個周恩來,人們肅然起敬,佩服!對第一屆“內閣”的組成和總理周恩來這種考慮問題周到、安排職位近乎完美的作風,人們心悅誠服,交口稱贊。
民主人士感嘆:“周恩來總理不愧為‘周’總理啊!”
(摘自《周恩來26年總理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