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瑞
廣州現代信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663
教育部16號文指出,“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當前,高職教育應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如何在校企合作平臺上實踐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理念,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高職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高職院校的人才計劃及教學內容同社會崗位需求脫節;對學生職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強度上不夠,也缺乏針對性;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差,就業率不高。但留意分析這些問題,不難看出其解決的關鍵是要提高學生的職業實踐應用能力。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是要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重點是要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過于重視理論知識傳授,整個課程培養體系中過于強調完整的學科知識,這種知識培養體系不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必須以能力培養為本位,將理論課程體系與職業、技能課程體系結合起來,建立以專業實踐能力、職業轉換能力為基礎的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
對學生應用型實踐教學的培養,涉及的因素有許多,首先要有相應的社會職業崗位作支撐,這離不開企業或行業的參與。為此,我們應從專業教學服務體系、教學實施條件、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等方面對高職教育教學過程進行教學改革。
高職院校的立足之本在于能為社會提供“適銷對路”的人才,讓畢業生獲得高質量的就業。首先,為使高職人才培養“對路”,在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安排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采取校企雙向互動的方式予以確定和調整,使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安排完全在企業需求的情況下進行,為企業提供“定向”培養服務。由于高職院校生源比較復雜,文化層次和專業背景千差萬別,他們報考某種專業并不一定代表其相應職業傾向能力也高。因此,在對學生專業發展的教育上采取“定向”教育方法,通過借助一定的職業傾向能力測驗先對學生進行摸底,然后依據摸底情況實施“定向”職業教育,有針對性取舍教學內容;其次,為使人才培養質量達到“適銷”水平,確立對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提供全程就業指導、學院各部門提供全程服務的就業教育體系,確保畢業生具備較強的就業能力。
有效開展學生職業實踐能力教學的首要前提,是對企業崗位需求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企業對崗位操作技能的需求,才能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計劃、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以提高職業實踐能力培養的針對性和系統性。而要充分了解企業崗位的需求,爭取企業參與高職教學的全過程,是最好的途徑與方式。為此,建設高職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人員由合作企業或行業負責人或專家、大學學科教育專家和學院教學負責人及教學骨干共同組成,每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人數從5~9人不等,其中來自企業的成員比例不低于50%。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計劃的設計和審定,并指導專業教學,尤其是實踐環節的教學。真正做到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零距離對接,為社會經濟建設培養急需人才。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工作的總體設計和實施藍圖,是學校組織教學,進行教學管理過程的主要依據。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堅持原則以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充分體現社會職業崗位對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人才培養方案采取按職業能力結構劃分的模塊化組合方式編寫,突出以職業能力為主線設置課程。職業能力結構劃分,是建立在社會勞動力市場調查的基礎上,由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的。因專業的不同,職業能力結構的劃分也會有所變化,但通常由職業基礎能力、職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三大模塊組成。其中,職業基礎能力模塊與專業理論、專業技術課程設置相對應,課程設置的原則是“必需、夠用”;職業實踐能力與技術崗位實踐教學課程相對應,課程設置的原則是:針對性、夠量、循序漸進;綜合素質能力模塊和公共基礎課程、心理素質教育課程、創業或就業能力培養課程等相聯系,課程設置的原則是“全面、發展、適度”。
為確保職業實踐能力培養,職業崗位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有較大的比重,突出貢獻技術能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每個專業的實踐教學學時要占教學總時數的50%左右,并將人才培養方案進程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明確規定實踐教學的實施學期、周學時分配、實訓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及實踐場所安排。集中實訓環節每學期都安排,并要求聘請專業教師進行指導。
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培訓學生職業崗位有關的技能、技巧,通常立足校內實驗室進行。實際上,在此階段要完成兩類職業基礎技能的培訓,一類是簡單的專項技能培訓;另一類是復雜的專項技能培訓。以市場營銷學為例,如基本理論的培訓屬于簡單的專項技能,一般在課程表內隨常分散進行;隨后的消費者心理行為分析、市場細分的中高級基本技能培訓,可放在企業進行,均為講練結合型教學。該階段結束時,組織學生參加助理營銷師等職業資格證書考試。
如市場營銷學技能屬于綜合性的技能,要完成學生營銷技能的培訓單靠校內的實訓其地通常不夠,還需到企業去實習。這種綜合技能的培訓,是產學結合型教學。
對學生的培訓,考核主要由企業指定的人負責,學校指派的實習指導教師起輔助協調作用。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接觸社會,開闊眼界,全身心投入到崗位的操作技能的學習與知識技能的應用當中,促使他們熟練掌握相關技能,學會制訂工作計劃,形成對崗位工作的積極態度。實習結束,進行畢業設計與答辯,全面、綜合考查其技術應用能力。
采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選修課與專業課相結合的形式,要求文科學生選修三門以上理工科課程,理工科學生選修三門以上文科課程,把選修課推廣到素質選修課、技能選修課上,選修與考證相結合,要求學生力爭多選修一門課,多考相應的技能證,努力培養學生成為一專多能、多證的復合型人才。
在具體操作上,突出實踐性教學內容,以公共基礎課、核心專業課和綜合素質課為主線,調整課程結構,整合課堂內容,增加實踐性課程和開放性課程,強化理論考試與技能考試,使課程體系有效地反映知識、能力、素質三結合;學校、行業、社會三結合;學習、應用、創造三結合;實驗、實訓與技能資格考試三結合,造就對社會與企業崗位群需求具有很強適應性與應變能力的的復合型、高素質、強能力的可持續發展人才。
雙證書制度是指在學生畢業時,能拿到2個證書:國家承認學歷的畢業證書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這一制度是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體現。為達到這一目標,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化教學改革,使學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均符合上述要求。
在學科專業結構上:要求既體現各學科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和連續性,又要涵蓋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考試大綱中規定的內容。并科學規化,合理設計,貫穿到各個學期當中;在課程體系上:要求既要注意理論教學的傳授,同時更要注意實踐教學的講授,能結合各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有針對性的開展實踐訓練;在教學方法上:要求盡可能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注重“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盡可能采用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等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總而言之,采取理論教學與實訓實習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分散實習與集中實訓相結合、專兼職教師相結合,使專業課程教學直接進入生產前沿、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直接相連,全面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實現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價值取向相統一。
[1]高職高專教育網.
[2]楊進.論職業教育創新與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楊生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小建:談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職業,2006.
[4]廣東省技師學院發展的策略研究.http://www.lm.gov. cn/gb/training/2005-11/11/content_90136.htm,2005.
[5]林倫倫,鄭國強.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