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賢甘肅地質礦產報社, 甘肅蘭州市 730000
科學技術體現著人類追求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過程,是人類在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結晶。科技新聞是向受眾傳播科學技術的新發現、新成就和研究動態,報道科技界的重大活動,介紹為人類科技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技界人物,同時宣傳有關科技發展的新政策。科技新聞實踐應該追求科學的精神,傳播人類在追求真理過程所呈現出來的優秀品質,讓人類更多地沐浴科學與理性的光芒。
在科技新聞報道的歷史上,出現過不少問題和失誤,出現過偽新聞、假新聞。彰顯科學精神、求是精神的科技新聞,在需要科學精神與科技知識的受眾面前,喪失了公信力。
科技新聞喪失公信力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復雜的因素。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新聞從業者的社會價值觀發生變化,缺乏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判斷能力。在新聞的實踐活動中,喪失了社會責任,喪失了科學與偽科學的判斷力,因而也喪失了科技新聞的判斷力,把偽科學當成真科學來傳播。2001年7月22日,《北京青年報》報道美國醫生懷特將赴烏克蘭操刀換人頭[1]。當真相大白之后,這則新聞后來被新聞界稱為“最具科幻色彩的假新聞”!而喪失科技新聞所特殊的新聞判斷力,傳播偽科學,對社會的危害是最烈的。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思想解放和對外開放,我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和需求不斷提高,渴望了解自然界的各種變化,渴望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面對大量的科技新聞,其間真科學偽科學并存,民眾缺乏較高程度的判斷力,大量的偽科學新聞泛濫成災。偽科技新聞中為害社會最烈的,莫過于“人體特異功能”。在其后的近二十年時間里,這種偽科學“新聞”不時浮出,從胡萬林的“運動療法”,直至反科學反社會反國家的“法輪功”,對社會危害極大。科技新聞在其中的正反面作用令人深思。
科技新聞從業者專業訓練不夠,專業素質不夠,缺乏專業技術上經驗,甚至是忽視職業道德的培養,造成科技新聞失實虛假。2008年9月11日,《武漢晚報》刊出《高速列車3秒鐘可跨越長江大橋》,報道讓這列火車的速度達到了超音速飛機的5倍多[2]。在眾多的失實的科技新聞中,因關鍵數據出錯而涉假者屢見不鮮。《高速列車3秒鐘可跨越長江大橋》涉及到一個簡單的,甚至是一個常識性的數學計算,然而,對于這類簡單的算術題,記者沒有去做,編輯更不愿意去做,結果如此低級的錯誤堂而皇之地出現在版面上,以至貽笑大方。
伴隨著媒體的市場化競爭,科技新聞從某種程度上屈服于市場競爭,科技新聞從業者背負著太多生存的壓力。個別科技新聞從業者,在利益驅動下,帶著某種主觀需要去確定報道的主題,認識絕對化,無法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或者急功近利,道聽途說。有些記者迎合讀者獵奇心理,熱衷甚至追求新聞事件的新奇性和轟動性,忽視了新聞的真實性和社會性,忽視了新聞現象與本質的關系。有些媒體記者為了“搶新聞”,對其他人報道過的新聞甚至是道聽途說的所謂線索不經核實就改頭換面,變成自己的東西發布,造成以訛傳訛,損害了新聞真實性,失去了客觀理性的基礎,也缺乏新聞應該具備的力量。一些新聞事件的發生有著復雜的技術、制度和社會背景,尤其是科技類新聞,僅僅做一次描述式報道卻不去做后續追蹤報道.是不可能交代清楚事情來龍去脈的,也不可能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這種不系統的新聞觀照,導致認識的片面性,而在某種程度上容易引起新聞真實性的缺失。
另外,科技新聞本身的科技含量較高,有些甚至是距離人們日常生活較遠的理論突破或尖端創新,對新聞從業者的科技素質要求較高。而從事科技新聞的記者,忽視提高自身科技素養的培養與提高,就會造成認識上的障礙。更有甚者,有些失實的科技新聞,偏離事件本身,不惜以自己的想象偏離事件本身。以這類手法造成的假新聞在近幾年更呈增長趨勢,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科學教人求真,科技新聞卻失真。面對偽新聞,面對假新聞,必須重視科技新聞的公信力建設。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報道真科學的科技新聞,對普及科技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甚至對于及時地把科技新成就轉化為生產力,都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大眾應該分享科學技術新發現的喜悅和科技成果的福澤,而不是每每面對一種科技新發展的報道,總持一種懷疑的態度。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強化科技新聞報道的公信力,比什么時候都重要,比其他領域的新聞報道更為迫切。
新聞的公信力是指在進行傳播活動過程中新聞與受眾相互作用,并最終贏得公眾信任的能力[3]。是新聞自身內在品質和外在形象在受眾心目中所占據的位置,是衡量新聞權威性、信譽度和社會影響力的標尺,這種能力是在傳播過程中,依靠新聞真實的力量循環積累形成的。新聞公信力的高低,決定其輿論影響力的大小。新聞公信力是衡量、評判輿論影響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標準之一。追求新聞的公信力是現代新聞從業者必備的最有價值的內在品質,也是保持新聞社會影響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品質。
教人求真的科技新聞往往超越大多數讀者的知識或生活范圍。人們對于自己知識范圍或能力不及的事件,很少用質疑的目光去細細審視,大多數時間愿意相信新聞所提供的信息,尤其是科技類新聞。人類的科學技術活動是在探索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求真求實的人類活動,任何虛假的行為都會導致錯誤,有些甚至是災難性、歷史性的錯誤。科技新聞就在于報道這種求真求實的人類活動。其區別于其他領域新聞的特點,就是突出其科學性,彰顯其科學的精神。沒有科學性就不成其為科學新聞,沒有科學性科技新聞就沒有價值。而不能彰顯科學精神的新聞,是沒有社會影響力量的。
科學技術求真求實的性質決定了科技新聞的品質。科技新聞報道,必須是真實發生的事實。無論是主要事實,還是細小枝節,都必須求真務實,不能進行新聞的演繹,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夸張。即使是科學家的假說,甚至某種科學的發展趨勢的預測,也只能站在科學家的角度,以科學家真實的思想表述進行引用。記者不是精通科技的專家,但作為報道科技專業領域的記者,對相關法規政策的了解和行內基本情況、新聞事件發生基礎背景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聞實踐過程中,深入采訪,充分了解事實,在科學家的幫助下進行解讀,才能獲得真實可信的新聞信息。科技新聞比任何領域的新聞都要真實,都要符合事實真相,,真實是科技新聞的命脈。唯有如此,才能真實客觀的報道科技新發展、新成就,報道自然界的新發現。
伴隨著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領域的新發現、新發展并非新聞迭出,而能夠產生轟動效應的新聞更是稀少,在真實之外還保持著一份平實。科技新聞更多的時候是保持一種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碎片”式的動態報道的常態。這種“碎片”看起來支離破碎,沒有構成體系;這種“綿綿細語”,不起波瀾,更沒有驚天動地的轟動效應。但檢閱中外媒體,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現代媒體,這樣“碎片” 式的動態報道是科技新聞的主體,成為科技新聞的最為壯觀的力量,日積月累地支撐著科技新聞這片天地。這也是科技新聞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受眾對與自己生活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的關注與理解,青少年受眾學習自然科學的影響力與動力的萌芽,社會生產中新技術的應用與創新,都需要這種“隨風潛入夜”式的科技新聞,使媒體成為科學和外行民眾之間的信使和橋梁;以其“潤物細無聲”報道方式,提高公眾的科學技術意識,增長受眾的科學技術知識。其實這也是科技新聞從業者肩負的重要社會責任。
忽視科技新聞平實的品質,一味追求科技新聞的轟動效應,在新聞實踐活動中,很容易出現喪失新聞真實性原則的事件——從新聞的角度講是假新聞,從科學技術的角度講可能是偽科學。科技新聞實踐中的假新聞與偽科學是一對雙胞胎,相輔相成。假新聞追求社會的轟動,放棄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放棄了新聞的社會責任。偽科學追求受眾的承認,企圖借助各種途徑泛濫于社會。而在更多的時候,偽科學需要借助假新聞登堂入室,而“偽科學或者帶妖氣的科學具有這種“人咬狗”的刺激與轟動[4]。”。因此,虛假的科技新聞報道,其內容反映的一定是偽科學,而報道偽科學的“新聞”一定是假新聞。假新聞與偽科學都是貽害社會的毒瘤。
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就在于全面準確地把握各種因素,深入其里,探求規律。科技新聞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受眾提供全面深刻的新聞內容,并客觀公正地對所要報道的科學技術現場進行釋疑解惑。
科學新聞提供給受眾的內容是能夠全面反映事件的要素,這些要素能夠幫助受眾了解事物和把握事物內在品質及其規律性。科技新聞要給受眾提供最重要最全面的新聞信息,受眾能從中獲得新聞事件中本質的內容。如果科技新聞提供給受眾的信息是支離破碎的表面現象,是互不關聯的環節。受眾不能從新聞信息中了解或者是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或者不能全面了解新聞內容,這樣的新聞無法得到受眾的認可和歡迎,導致其在受眾中失去公信力。
科技新聞從業者只有在新聞要素的取舍中客觀公正,才能具有全面把握新聞事件的能力,才能在新聞實踐中真正堅守住真實底線,堅守住科學的底線。采寫科技新聞,必須遵循新聞規律和科技自身發展的規律,準確地理解新聞材料,不能從主觀愿望出發,帶著某種主觀需要去確定報道的主題,或者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如果在新聞實踐活動中只取有利于自身利益,能夠證實自家觀點的事實材料,憑興趣與好惡去摒棄那些不符合其利益要求的新聞事實,這樣的新聞不是客觀公正的新聞。科技新聞的編采者要全面地掌握新聞資源,并對原始資料進行客觀地解讀,便能道出真相。這樣的工作難度并不大,然而卻被忽視,舉手之勞的事不去做,硬生生地讓假新聞蠱惑人心。大量的失實新聞并非故意,而是在主觀上或是在客觀上忽視去對原始資料進行全面客觀地解讀,甚至有些是沒有全面地掌握新聞資源,造成新聞的失實與虛假。這樣的例子在科技新聞領域有大有小,且并非罕見。
科技新聞從業者,必須履行和恪守社會責任,尊重受眾的知情權,必須是客觀的、公正的向受眾提供能夠反映現實生活真實情況的事實信息,否則,寧可放棄片面、失實甚至虛假的新聞報道。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受眾的認可和尊重,才能獲得公信力。
科技新聞應該是對受眾有益有用的新聞。科技新聞不但報道科學技術新發現新成果,同時也肩負著傳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送科學方法的重任,這些內容與受眾生存與發展的利益和需求緊密相關,最受受眾歡迎。所以,科技新聞更能體現新聞的“有益性”,能夠直接地滿足受眾的心理獲取期望,能夠滿足受眾求知欲望。而這種“有益性”對于公信力的建立有著獨特的意義。科技新聞要立足專業性,落腳社會性。科學技術本身就是為人類服務,為社會服務,其本身就是涉及到社會熱點問題,進而解決難點問題。科技新聞就要充分發揮科技自身獨特性,關注社會,關注民生,從關注科技小社會走向關注全局大社會,服務于國計民生,才能成為被社會需要接受。科技新聞只有著眼于解決科技與民生結合問題,被大家認為“深奧”的科技新聞才會更具有吸引力,才有公信力。
那些與受眾的各種利益關系相關聯的新聞是永遠受歡迎的。尤其是獲得受眾品格認同,并被受眾不斷積累的信任體驗所證明的科技新聞報道,更應該在受眾急需了解新聞信息的時候及時“出現”。而如果在這個時候出現“缺位”和“失語”的情況,或者是出現報道遲緩和拖延的情況,那么就會失去受眾的信任和信賴,喪失科技新聞的公信力。
[1]新聞記者.2001年十大假新聞,2002(2).
[2]新聞記者.2008年十大假新聞,2009(2).
[3]王晶,張國良.中國大眾傳播媒介公信力研究現狀芻議,2004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
[4]朱力遠.以科學的精神報道科學.南方周末,2006-3-9.
[5]孔明順.假新聞為什么會產生——淺談新聞材料與事實的關系.新聞記者,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