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士威
河北科技報社,河北石家莊 050021
1987年,美國硅谷的《圣何塞信使報》將該報內容登載到了處于初級階段的互聯網,從而開創了電子報刊和數字媒體的新紀元。此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逐漸成熟,世界各地的報刊雜志紛紛開辟網絡版,傳媒的數字時代悄然來臨。1998年,聯合國正式把互聯網確定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數字媒體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在這場席卷全球的數字化浪潮中,我國媒體積極應對,從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報》發行電子版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有超過半數的傳統媒體上了網。數字媒體的強勢崛起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地沖擊,同時也給處于困境中的涉農類報紙帶來了新的機遇。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3點:
20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成熟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以休閑娛樂為主的晚報、都市類報紙成為報業新寵,曾經輝煌一時的農民報日益式微,大部分經營、發行困難。據相關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行量能夠保持十幾萬份以上的農民報,只有四川農村日報、南方農村報、農村大眾報等少數幾家,發行量小,受眾面狹窄,導致農民報逐漸邊緣化,影響力銳減。
農民報自身定位面向農村,讀者多為農民,受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在擴展受眾方面存在著諸多難點。而以網絡為代表的數字媒體的出現,以其前所未有的開放性,打破了這種狹隘的讀者定位方式,大大擴展了農民報的受眾。數字媒體“蛛網覆蓋,觸角延伸”的傳播特點,信息容量無限大,覆蓋全球,使全球性信息海洋真正成為現實。發布在網絡上的信息,面向所有的網民,受眾量龐大,產生的影響力不可估量。
隨著我國農村網民人數的迅速增加,借助于數字媒體擴大報紙的影響力,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至2008年底,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到8460萬,較2007年增長3190萬,增長率超過60%,增速遠遠超過城鎮。河北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擁有大量的農村網民,據相關資料顯示:到2008年底,全省網民總數達到1334萬人,其中農村地區網民占到總數的37.2%,高于全國28.4%的平均水平。這些網民大多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代表著未來農村的走向,誰能掌握這批讀者群,誰就能在今后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農民報可通過網絡等數字平臺,培養更多的潛在讀者群,擴大影響力。
此外,國家正在投入巨資提高農村的信息化水平,這也給農民報通過數字媒體擴展受眾,提供了便利條件。200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推出措施,以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為實施主體,在2009年推進“信息下鄉”活動,力爭年內在全國1萬個鄉鎮“一鄉建一個信息站,一村建一個信息點,一鄉建一個信息庫,一村建一個農副特產品信息欄目”。到時全國99.8%的行政村、93%的自然村通電話,99%以上的鄉鎮能上網、96%的鄉鎮通寬帶,基本實現村村通電腦,鄉鄉能上網。
這一系列的數字表明,農民報擺脫當前的尷尬境地,做大做強,網絡將是一個重要的平臺。特別是隨著農業的發展和農村教育的普及,農民出現了結構多元化、分工職業化和生活城鎮化等深刻的變化,出現了一批有資本、有文化、有思想的新式農民。他們善于接受新事物,有些人已經通過網絡實現了發家致富。
農村大多地域遼闊,農民居住分散,加上生活、閱讀習慣,農民報缺乏有效的發行方式。據了解,現在農村的報紙發行主要是通過郵局,在一些地區,還只能發行到鄉鎮,到不了行政村。這些年郵局的改革更削弱了農村一線的投遞力量,大大降低了農民報的有效發行。以黨報為例,不僅時效性差,而且經常缺期少張甚至漏投不送。即便是少數報業集團自己組建了發行公司,從網點建設、線路布局到人員安排等,與郵局有相似的困難。這種狀況造成即使是有閱讀意愿的農民也不愿意花冤枉錢。農民報要生存,更要發展,發行依然是農民報最大、最難突破的“瓶頸”。
數字媒體及時快捷的傳播方式,拓展了農民報的發行渠道。數字媒體依靠先進的技術,結合了電腦動畫信息形態,從而實現了聲音、畫面、文字的同時傳播,這使得數字媒體成為一個真正的超級媒體。數字媒體的出現使信息的及時傳播成為可能,不僅大大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而且減少了信息傳播的流程,可以最大程度的確保信息的有效傳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電腦和手機是最主要的兩種數字媒體傳播工具。特別是隨著3G技術的逐漸成熟和資費的降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手機上網查詢信息、閱讀、聊天等,手機不再僅僅是一種通訊工具,它已成為一種多媒體工具。隨著手機技術的發展,其功能越來越強大,手機、報紙和通訊的結合誕生了手機報,從而使手機成為數字時代信息傳播的又一個重要渠道。手機報實現了報紙內容的及時傳播,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定制的信息,不再受時空條件的限制,因此受到人們的歡迎。這些新的數字工具的使用擴展了信息傳播的渠道,克服了地域的限制,為農民報深入基層提供了便利條件。目前,《河北科技報》等一些涉農類報紙已開始在這些方面進行嘗試,以自己的報紙為主要信息來源,但不再是紙質報紙的簡單翻版,信息經過整合編輯成為適合在網絡、手機上觀看的新聞,包括漢字、圖像、視頻、音頻等。農村地區的農民手機的使用日漸頻繁,為農民手機報的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以唐河縣桐河鄉為例,該縣3.5萬人中,擁有手機的農民就上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3。李司莊村800多戶農民人均一部移動電話,四通八達的手機信息網,成為農民們重要的信息來源。
同其他傳統媒體一樣,農民報大多采用的是由新聞機構向大眾提供新聞、咨詢、信息,大眾只能被動地接受的單向的傳播模式,互動性的不足導致傳播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雖然也可以通過在報紙上登載的讀者來信,夾帶的讀者意見表等方式,實現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但同數字媒體的互動性相比,傳統的互動顯得很低級,需要的周期也很長。農民報作為面向農業生產第一線的報紙,經常會有農民朋友咨詢各種問題,傳統的互動方式,不利于雙方之間地溝通。
數字媒體具有很好的互動性,從而可以加強農民報讀者和作者間的聯系。數字媒體可以借助Email、BBS、ICQ、博客等及時交流工具,輕松實現讀者之間、作者之間的交流互動,甚至還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建立起完善的農民報數字平臺后,農民朋友有了什么問題,不用寫信,不用打電話,只需登錄平臺,就可以面對面的向專家請教。
數字媒體的互動性還體現在傳播不受時間段的限制上。人們不必受報紙到手才能了解信息的傳統方式的限制,只要打開網絡就可以隨時搜索、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數字媒體降低了信息發表的門檻,弱化了把關人的作用,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通過網絡這一平臺發表信息,使得傳播者和受眾的身份不再唯一確定,從而形成一種非線性的信息傳播模式。這種雙向傳播的模式調動了廣大讀者的參與性,使問題及時解決成為可能。
面對日益激烈的報業競爭不論是采取何種具體方案,如何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如何在合理的服務引導下,增強廣大農村用戶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應用能力,使得相關信息化服務能夠真正落到實處,無疑將是農民報建設不變的主旨。
[1]紀樹仁,宋兆寬.農民報的缺失及對策.中國報業,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