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國亞
(貴州省印江縣水利局,貴州 印江 555200)
水土保持的概念是由中國首先提出的,后被國際普遍采用,代替了原先的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現行定義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綜合性科學技術。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來,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內容,還必須弄清水土流失的定義。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兩個相對的概念,雖然在國際經典辭書上未找到專門簡明釋意條目,但根據一些國際學術專著,它們的意義也是比較明確的:是指土壤侵蝕(包括水力、風力、重力、人為活動等營力)造成陸地表面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
當然,隨著人們對土壤侵蝕和水土保持的認識的不斷深入,土壤侵蝕、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內涵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正如:土壤侵蝕從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風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質的移動,逐步發展到土壤在內外營力(如水力、風力、重力、人為活動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剝離、搬運和沉積的過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發展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舉,從單一強調土壤侵蝕引起土地生產力退化到同時強調土壤侵蝕環境與全球生態環境的聯系,如水土流失與水環境的聯系,水土保持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聯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對象已經不再是停留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的水土資源,而是任何在內外力(如水力、風力、重力、人為活動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剝離、搬運和沉積的水土資源,水土保持的內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由此看來,水土保持涉及的內容除了防治水土資源的流失外,還賦予了利用水土資源、建設生態環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了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內容,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涉及了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農業技術措施等內容,建設生態環境則涉及了植樹造林、慎重使用復墾措施等內容。總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簡簡單單地把水土資源固定在某一個區域。
影響土壤侵蝕的因素錯綜復雜,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是自然環境諸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結果。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則起著主導作用,是加劇土壤侵蝕的主要因素。
影響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地形、地質、土壤類型和植被等,其中地形、地質、土壤類型和植被等方面是潛在因素,而降水是主要動力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發生的潛在因素,而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則是產生水土流失的主導因素。人為破壞植被、陡坡開荒、開山采礦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破壞水土資源的行為,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而且呈現出隨著人口增長水土流失不斷增強的趨勢。長期以來,人為違背自然規律的不合理活動是誘發和加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人口增長過快及人為破壞,形成了兩個難以逆轉的惡性循環。一是“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人口增長快,環境人口容量嚴重超載,不斷破壞植被開墾荒地,過度利用自然資源,導致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耕地(主要是坡耕地)比例過大,農業經營粗放,生產水平很低,天然草場超載放牧,退化嚴重,不能發揮生態防護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二是“越窮積累越少,積累越少越窮”的惡性循環。另外,濫挖、濫伐等人為破壞活動和近年來生產建設項目不注意水土資源的保護,人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就是坡耕地“三跑”(跑土、跑水、跑肥),嚴重制約著縣域經濟的發展。為此,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全縣上下一條心,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特別是《水土保持法》頒布以后,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步入正軌,實行集中治理、連片治理,宜農則農、宜林則林,為確保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在資金投入上實行“國家補一點、地方政府籌一點、受益群眾投一點”的辦法,把有限的資金集中起來捆綁使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本著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和因地制宜的原則,實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規劃,以達到水盡其利、地盡其用的目的。堅持工程的科學管理,計劃實施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先進行規劃設計,規劃采取封育管護、能源替代、生態移民、石漠化治理等措施,配套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和鄉規民約,落實管護責任,限制不合理的生產建設活動,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人為破壞,促進生態的自我修復。
在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水土保持是治理水土流失、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性工作,每一環節都與“三農”問題息息相關,涉及到千家萬戶的根本利益。隨著近年來生產活動與開發建設項目的逐步增長,人為毀壞水土保持設施案件逐年增多。為全面保護治理成果,更好地服務于全縣經濟建設,在全縣范圍內建立起了縣、鄉(鎮)、村水土保持監督網絡,制定了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地方性法規和制度。全縣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得到有效保護,人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
依《水土保持法》嚴格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許可制度,嚴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在把開發建設和生產建設項目中的人為水土流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時,依據省廳法規對開發建設項目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費,防止大范圍人為水土流失發生,增強開發建設企業保護水土資源的意識。
搞好水土保持,改善治理環境,必須全社會統一行動,全面規劃,上下左右協調,科學調整農、林、工業占地比例,按照生態和社會經濟需求,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涉及農、林、牧、水利、交通、工業等多個領域及第三產業。因此,要搞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必須加強領導,建立強有力的組織機構,協調解決各部門對水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和全面治理。
實施水土保持措施的主力軍是廣大農民群眾,由此,各級政府應從實際出發,制定優惠政策,充分調動山區廣大農民種植、養殖的積極性,使他們充分利用當地水土資源優勢,大力種植經濟作物和林木,做到治理與開發并重,既增強了群眾的經濟實力,又在無形中防止了水土流失。
3.6 綜合治理措施
綜合治理措施是以小流域為基本單元,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為主要工程手段,合理控制面源污染,采取坡改梯、林草措施及封育治理等措施,加大生態自我修復能力。
植物防護措施配置上要求土地整治與造林種草措施相結合,對樹種選擇要適地適樹,并結合生活及美化要求。在具體布設上,注意喬、灌、草的合理搭配,綠化和美化的有機結合,實行近灌遠喬,形成綜合性保水保土的防護體系。在確保地表植被完善、減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以林果間作、林竹間作、林藥間作,林草間作、灌草間作等多種合理模式還林,立體經營。退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為林地,退耕后禁止林糧間作。
對已發生淤積的山塘、水庫及河道等采取清淤、治污,并在庫區、河道兩岸營造水源涵養林,由此達到防淤、防污的目的。
本文針對為水土流失防治問題,從幾個方面提出防治措施,為從事水土保持工作同行提供參考。
[1]李永峰,姜穎.用于水土保持的生態系統工程技術[J].全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09-25.